诗歌散文网 - 写景散文 - 信风的其他含义

信风的其他含义

信风,原名张伯彦。1917年生,黑龙江省呼兰县南乡庙台子人。1928年随父母移居呼兰县城。父张镜寰,肄业于北京朝阳大学法律系,回呼兰后从事教育工作。为人忠厚耿直,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对张伯彦的感染教育至深。张伯彦自幼聪敏好学,在县城模范初高两级小学毕业后,升入县立中学。除阅读大量古典诗词外,广泛涉猎了中国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名著。读中小学时学习成绩优良,每篇作文都受到教师的好评。1935年春考入阿城师范学校。

入阿城师范不久,就和爱好文学的同学组织了文学团体“黎明社”,进行业余文学创作活动。1935年4月,用“征骊”的笔名,在哈尔滨《国际协报》的副刊《国际公园》上发表了处女诗作《影》。以此为开端,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当时正值萧红、萧军离开哈尔滨还不到一年,罗烽、白朗也离开了哈尔滨。年仅18岁的张伯彦,便在30年代后期的东北文坛上初露头角。

1935至1936年的两年间,在阿城师范学习时发表过几十篇诗歌、散文和随笔,成为《国际公园》副刊的主要撰稿人之一。这一时期作品的内容,虽然多是家庭、学校生活的社会见闻,但在他的作品中,充分反映了日伪统治的严酷,东北青年所***有的烦闷和对前途的强烈追求。

1939年起,改名为“信风”,向沈阳的《新青年》和长春的《明明》等杂志投稿。从1937到1940年,《新青年》成了他发表作品的主要阵地。1937年末,从阿城师范学校毕业,回到呼兰。在劝学小学(原模范小学)任高级部教员。这时,全国抗日战争已经爆发,日本侵略者对东北的统治日益加剧,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在这令人窒息的政治气氛下,信风继续创作发表小说、随笔和诗歌。这些作品多是同情劳苦群众,影射攻击日本侵略者的罪行,鼓舞人民奋起反抗的作品。他在题为《如此作家》的一篇小说中,假借主人公的口提出:“文章应为万民请命,替大众鸣不平!”这时期的主要作品,有《吃豆腐杂感》、《闲话题壁文学》、《听蛙志感》、《寄铁窗下的待罪诗》、《乡居散记》、《亡命前的日记》、《黑色列车的犯罪》、《野鬼》、《茅亭》等。在这些作品中,他的进步思想倾向越来越鲜明。

信风在学校中,能保持民族气节,常常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1940年5月,学校组织教师到呼兰河畔白沙砣子郊游,一位教师喝醉了酒,信风让他坐学校的车回去。日本教师小岛不让坐,和信风争吵起来。小岛公然说中国人是“低劣的民族”,不配坐车。信风一怒之下痛打了小岛。此事一时传遍呼兰城乡,更加引起日伪当局对信风的注意。为了避祸,其父让他在家躲避两个月,后到偏僻的地方达户井小学任教。半年后,又转到石人城小学任教。1941年11月,亲友得到消息,宪兵队要缉捕他。他于12月初逃到天津,开始了流亡生活。

亡命天津后,举目无亲处境困难。靠父亲故人的关系,躲在一个教会里。但他又不甘愿寄人篱下,苟且偷安。他到济南、北平,到处寻找能够自立谋生,并能贡献自己才智的出路。从天津寄给父母的一张照片的背面,题写如下的话:“烽火连天,肝脑涂地。在这腥风血雨中,大多数父母失去了他们的爱儿,你们的孩子依然顽健地站在这里……”他在给妻子的信中说:“有志的男儿,正有他们应当做的事情去做。”后来,他在天津与教会的主事者关系闹翻,失去立足之地,不得不返回东北。

1943年初回到呼兰,苇河县长是他父亲的旧友,通过这一关系到苇河县分署房地科任职员。1944年春,被特务发觉逮捕。最初,在哈尔滨市伪滨江省警务厅关押,后送至吉林市伪吉林省警务厅监狱关押。宪兵特务对他施以各种酷刑,要他交待与抗联的关系。每次刑讯,信风都大骂日本鬼子和特务、汉奸。由于他的坚决反抗,最终被活活打死。时年27岁。 L'Alizé是法国著名歌手Alizee(中文译名“艾莉婕”)的一首歌曲,中文翻译后的解释为“信风”。

《L'Alizé》与《Moi lolita》、《I'm not twenty》、《La isla bonita》等歌曲在中国歌迷中流传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