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看电影、逛商场的好去处,老成都人都会想起盐市口。这个地处闹市中心的金口岸,从清朝官盐店开始的。而它的得名,亦因此而起。盐市口在成都曾是最“洋盘”(时尚)的地方,几乎每个年代,都有它的洋盘故事。
盐市口在清朝时并非片区名,而是实实在在的一条街。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因在此设了官盐店而有街名。街虽不长,从染房街边金河上的锦江桥北侧起,至东御街东口止,横跨原西东大街,不过百米左右。但盐市口地处市中心,乃是连接下西顺城街、东大街、九龙巷(现青年路)、东御街、青石桥等闹市的咽喉之地,又是东西南北交通的枢纽,商业价值极大,可称为成都“第一金口岸”。盐市口后渐渐成为片区名,原街也归入下西顺城街,但名称一直保留至今。1966年8月盐市口还改称过“英雄口”,1981年才恢复原名。
或许是沾官盐店的光,盐市口一带卖米面油的字号很多。锦江桥(现已不存)边的“昌号”、“发森茶号”、“蜀山酿造社”、“福林阁号”、“天兴茶号”等十几家店铺都经营米油杂货。
此外,盐市口的饮食店也各有特色。“赖汤圆”和“夫妻肺片”在此设有分店,著名的“金玉轩”醪糟店也设有门面。“三友凉粉”正对东御街口,每天食客云集。黄白凉粉、红油辣子红得醉人,“谭豆花”终日热气腾腾、清香四溢。“竹林小餐”原在福兴街,20世纪50年代迁至盐市口,以其风味独特的灌汤白肉、蒜泥白肉闻名遐迩。
最有名气的当数公***厕所旁的“红苕食堂”(后改为“清洁食堂”),可能是成都少有的以红苕为主要原料制作菜肴的饭馆了。在没有解决温饱的年代,常常搭配红苕供应给居民,怎样变换花样使红苕能吃得可口?“红苕食堂”里的师傅想尽了方法,做出了让人大开眼界的各种红苕食品。这里的红苕面粉粑软糯香甜、冰糖红苕甜得爽心、苕丝炒蒜苗清香宜人、苕块烧豆腐麻辣鲜香回甜、苕丁炒萝卜软脆搭配,这些菜肴使处于半饥饿状态的市民获得了口腹的满足。我母亲在“红苕食堂”就餐后,大受启发,回家就给我们做红苕粑、苕丝炒蒜面,吃得我们直喊“好安逸”(舒适、满足)。因和东大街、青年路夜市相连,盐市口的夜市也热闹非凡。卖“梆梆糕”的贩子清脆地敲着竹梆,吸引着路人的眼光。“豌豆糕”的卖者则很能唱念:“豌豆油的糕,油的油的糕。大人吃了有力气,小孩吃了学问高。”他还能将成都的街名编排得趣味横生:“童子走马状元街,提督杀牛梨花街,将军联升春熙路,染房卧龙学道街……”安乐寺北侧,门首一姓刘的道士,一人居店,专做三合泥,整日闷不作声,生意极好,回堂买主吃了一回想二回。“李森记酒家”的兔肉和青果拐枣酒别具风味,其椒麻豆腐干回味悠长,又耐嚼又爽口,主人也会唱卖:“椒麻豆腐干,麻辣豆腐干,又有花椒又有盐,吃了好了然。”从街头到街尾,走到哪里都能闻到扑鼻的美食香。
慢慢的,盐市口有的就不只是美食了。1965年12月31日,我在成都郊区社教工作团青龙公社工作队做事,为了让我们这些工作队员欢度元旦,团里给每人发了一张人民电影院的电影票,影片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这可让我兴奋不已,看电影,这在当时是很享受的一件事,但我没有想到,电影院居然放映的是彩色宽银幕!宏大的场面、壮观的布景、精彩的演出,让每一个观看者都惬意无比。
在当时,全成都其他影院放映的《东方红》都是普通银幕,只有人民电影院率先放映宽银幕。此后,人民电影院连续放映了一个半月的《东方红》,场场爆满。一直上映到次年2月12日方才结束。
盐市口的“人民电影院”1950年以前叫“蓉光大戏院”,是在1939年6月11日日本飞机轰炸盐市口时留下的一片废墟上修建的,1943年春节落成开业,不仅放映电影,还要上演京戏和杂技。1953年4月15日更名为“成都市第一人民电影院”(今“西南影都”)。因地处第一金口岸要冲之地,营业状况一直很好。
?1972年9月,人民电影院又率先放映了朝鲜彩色宽银幕影片《卖花姑娘》,影片内容十分煽情,看的人都伤伤心心地痛哭不已。那时,成都仅此一家标准宽银幕电影院,为满足成都上百万观众观看该影片的需求,影院24小时营业,但还是让不少欲先睹为快的观众感到失望。
见到这种情形,其他电影院按捺不住了,纷纷改成宽银幕。虽然并不是标准的宽银幕,但总算稍稍满足了观众的需求。《卖花姑娘》的放映,促使了成都电影业宽银幕的普及,人民电影院算是立了大功。
因为电影院的缘故,每逢节假日,盐市口一带就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再加上“中心菜市场”(现“红旗商场”)和“人民商场”内购物的人流,整个盐市口更是拥挤不堪,到处都是黑压压的人群。
说起“中心菜市场”,此地还颇有些来头。1950年前,这里叫“安乐寺”,是明代蜀王为刘备的儿子阿斗刘禅修建的庙宇,取其投降后所云“此间乐,不思蜀”三字的意思,命名为“安乐寺”。后毁于火灾,清康熙年间重建,占地20亩。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华阳县在此创办初等小学堂,辛亥革命后,为“益寿慈善会会址”,后来成为“下西顺城街小学”。
清末民初,“安乐寺”成为银钱业市场,并一直红火了下去。我小时候,曾随父亲去逛过“安乐寺”。只见一锭锭金元宝银元宝,一封封银元铜元,一堆堆铜钱或摆在案上,或置于地摊,很是扯眼(引人注目)。我在这里,学到了不少“行话”。
大殿是主要的交易场所,大门口则拥围着无数“提盘子”、“打盘子”的串串,所谓“提盘子”,是指抬价抢买,而“打盘子”,则是指压价收进。
这些人口中不断吆喝:“买进卖出、大头小头、睁眼闭眼、顺风逆风……”初来乍到不懂“行话”又急需用钱的人,常被这群串串弄得晕头转向,免不了要吃亏。其实银元上的袁世凯像有大小之分,则是“大头小头”;袁世凯像有睁眼不睁眼之分,即是“睁眼闭眼”;银元“帆板”中的帆船风帆有右风左风之别,是“顺风逆风”。“安乐寺”银钱交易最火爆的时候,连“安乐寺”对面的“新商场”也挤满了做银钱生意的人。
人民商场的洋盘
我读书的时候经常参加各种游行。游行队伍必然经过盐市口。这里是各种集会游行的必经之地。抗战胜利后,盐市口通宵达旦灯火通明;庆祝成都解放,欢乐的游行队伍在这里络绎不绝。盐市口在早些年曾有一座铜制雕像,那是1938年,为纪念抗日战争中病死的川军将领刘湘,为表彰其事迹而铸造的。铜像造型为刘湘目视远方,稳跨战马。
因地处中心,成都市的公***交通路线均最先在这里设置。1951年7月1日,成都的“一路”公交车率先开业。路线是盐市口至火车站。许多人把坐公交车当成一种享受。我那时坐公交车,是随父母一起去火车站看火车。1957年5月1日,成都市第一个小轿车出租站在盐市口成立。车型有奔驰、雪佛兰等,票价是每公里0.55元。出租车停在站上等人来租,而不是像现在开着车在街上让乘客上车。
1953年6月6日,盐市口的“新商场”改建为“人民商场”正式营业。据当时的《四川日报》讲,全场面积约有1300平方尺,***有八幢场棚,一幢铺房,有220间铺面……在人民商场经营的私商包括十几个行业的172户座商和250户摊贩……商场里经营的商品有日用百货、文教用品、五金电料、手工业品、土特产品、衣服、古玩等……还有公***食堂、咖啡厅、茶馆、曲艺场以及邮亭、公用电话、人民银行等。
这在当时的成都,算得上是最牛气的商场了。因商场商品充足,其他商场都卖缺了的货,在人民商场却有供应。我结婚时的新蚊帐、沙发等都是在人民商场购买的。人民商场内还有新蓉评剧团和木偶剧团演出,南大门还有鲜花摊点销售,北大门正处“宾隆巷”,小小巷子各种摊点摆满,煞是热闹。我年轻时喜欢集邮,盐市口邮局有集邮专柜,我常去那儿买自己心爱的邮票。邮局门口常常围聚不少交换或买卖邮票的人,是成都第二大集邮市场。
在改革开放前,盐市口一带“找吃”(找活儿干)的特别多。刻钢笔字、剪人头影、买卖票证、交换纠集章,应有尽有,尤以人民电影院到地方产品商店、东御街最多。这些人或手拿一包“牡丹”“群英”香烟,或一瓶无标识的“跟斗酒”沿街走动,或摆个小小的报纸大的地摊卖过气明星照片以及一些翻拍的风光歌曲片。
1980年青年路百货摊区初起时,摊贩都早早候在人民商场大门口。商场一营业,摊贩立马冲进去抢购紧缺商品,然后在青年路加价销售。人民商场卖9元一双的女式半高跟皮鞋,他们加价到20元。这让不少人发了财。我的一个小学同学在青年路摆摊,生意十分红火。每次去都见他忙得手忙脚乱。其实,“青年路”从前叫“九龙巷”。1939年6月11日,日本飞机27架轰炸盐市口,投弹111枚,炸死226人,炸伤432人,毁屋4709间,“九龙巷”也成为废墟。1942年修复此街,恰逢“抗日青年远征军”誓师出发,为纪念此壮举,遂将此街命名为“青年路”。
(下篇:《吃喝玩乐提督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