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记忆的钥匙,打开过去的门锁,如烟的往事便滚滚而出。虽然云遮雾罩,却又历历在目,仿佛回到了久远的真实情景。
一个陌生电话,让我猜猜他是谁?四十多年的失联,并未抹掉我对声音的识别,于是我肯定的回答,你是李进。
升入初中以后,我和李进成了同班同学,那时候我们小学都在各自的村里上。初中到了联校,联校在我和李进他们村的中间,各距大约三公里。
在我们读初二的后半学期,李进两周没有到校,老师告知我们,说他的母亲去世了。
时隔半个月,当李进第一次回到教室,同学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他。大家都能感觉到,李进有一种明显的变化。本来白净中夹着红润,两腮各嵌着一个椭圆形的酒窝,天生一张微微含笑的鸡蛋脸,失去了方华。
李进的座位在靠窗户那行,第四排的左边,外面就是宽阔的校园。他斜视前方的窗外,呆若木鸡,似乎在空旷之间寻找着母亲的身影。
在班里李进和我相处最好,可他的学习成绩远在我之后,老师指定我是他的课外辅导员。下课间我过去问他,想了解一下他母亲的情况。他不说话,只是把饱含在眼里的泪水,像田野界分流的两股小溪,重重地滑落在他的脸上。
后来才知道,因为当时条件落后,他母亲在家分娩,产后大出血,夺走了他母亲的生命。
悲痛转化的力量,是内心强大的动力。而这种动力会产生一些针对性,对于一个十四五岁的初中孩子来说,或许只有努力学习,才是他对命运的挑战,对苍天的发泄,对母亲的安慰。
苦难和悲痛,对苦其心志的人却孕育着辉煌,事实在李进身上得以明显的体现。自从母亲离世后,忧容代替了他的微笑,少言寡语淹没了他往日的活泼。直至高中毕业,正赶上恢复高考,在全县九十二名被录取的考生中,以排名第二的成绩,被省内一所一流大学录取。
今天突然接到他的电话,我顾不上问他,是怎么打听到我的电话号码的,就寒暄了半天。但电话毕竟比不上见面亲切,只能彼此间做些大体了解。
在他介绍自己,四十多年的仕途历程中,一系列的业绩都让我敬佩。相比之下,令我羡慕,令我自卑。
我想象不出他现在的模样,他说如今已经退休,准备落叶归根,等回来以后再联系我。我在等他的电话,期待见到这个曾经失去母亲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