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标题: 关于东岭
关 键 词: 现在 街道 烈士抒情散文
散文分类: 抒情散文
作文来源: /sanwen
一直想写一篇关于东岭的文章,可惜笔墨难下。一来东岭不是什么文化重镇,二来我不甚了解东岭。
倘若你要反驳说东岭是一个文化场所,便可想你会举出“林权民烈士墓”的例子来。只可惜“林权民烈士墓”已经被扼杀了。早些时候,我大概还在上小学,东岭镇这一带文化气息还是比较浓厚的,因为镇里出现了一个林权民。他是一位革命烈士,但说来可笑,他是否是东岭人我还尚不知,只知他的烈士墓倒还有一番样子。每逢清明节,小学便会组织同学到林权民烈士墓去扫墓。扫墓时大家也并不是怀着一颗沉重的心情,而是有说有笑,甚至拿着扫把到处追着跑。等校长发了一串长长的演讲后,大家便开始打扫起来。这烈士墓总算有人来送花环,送“悼词”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烈士墓已经被大多数人所陌生了,原因是近年来烈士墓的周围土地都被开发建成商业楼,相比之下,一个简陋的墓地也就被众人忽视了。二来说我不甚了解东岭,也许有人会感到惊讶,“你生之于东岭,连自己家乡模样如何倒不知,孰信?”。这是有原因的,我个人性格内向,大似女郎,常常不出大门,像闺女似的呆在家里。有出去的时候,也只是溜达了一下图书馆,看些文章,然后又大步流星地回到家中,急于作文。倘以现代人的眼光看隐士,我倒也可充当。
然而东岭这些年来变了很多。“林权民烈士墓”被扼杀,商业房开始林立就是一大变化,不知何时,哪几个大老板有远见,在这个较落后的小镇子大花钱财,建起了一排排楼房,这些楼房都被开成一间间专卖店:服装店、化妆店、鞋店、整发店等等。东岭有两个大广场。东方广场钱财多,每年都会请一些人到此表演节目,供人观看,也趁机大赚一把,这算是一种赚钱的“商业经”。而另一个广场怡新广场离东方广场较远,坐落在很少有人去的地方。虽然广场在公路旁,但因为公路没有继续向前通行,很少有人从广场经过,也就很少有人去光顾了。
我居住的这个村子叫“东岭村”。每每有人问我住在哪里,我便道“东岭”。因此常常引起误会,他们只知道有个东岭镇,却不知有个东岭村,便问,“哪个村子的?”我便会不耐其烦地说,“东岭镇东岭村”。不知道东岭镇里还有个东岭村的倒也是正常。
近来翻过一些八九十年代的老相片,发觉东岭的落后不可言语。照片里的背景是一条长长的窄街道,街道旁紧挨着一排排土著的房子。房子上的屋檐用瓦片叠成,烟囱里的烟雾袅袅盘旋。街道是那种自然的泥土,并不是像现在的柏油路或者是青石板街道。街两旁的最外沿有小泥沟,旁边还长着不知其名的野花。倘若现在能沿着那条街道走去,我想体会到的是浓厚的古朴味,那毕竟是传统留下来的老建筑物,有的已经坍塌了,但依然古色古香。现在房子大部分已拆去,建起了钢筋水泥墙。
也许是经济发达了,大家都呆在房子里看电视、打麻将或者玩电脑,很少看见孩子们出来玩耍。我记得自己还是八九岁的时候,常常在街道上乱跑。村子里的孩子很多,常常一起结伴而玩。那时我们会采野花、建泥墙,和伙伴们玩得不亦乐乎。下雨时,我们也并不害怕,反而一身正经,要学“包展”,不怕危险,连老天爷不把它放在眼里。于是挽着裤子,在街道里淋着水走来走去。甚至有的在泥沟里走,仿佛要学屈原涉水,得个胆大的名号。有时候甚至不顾家长的阻止,身上只穿着一条裤子,然后享受着淋雨带来的快乐。至于现在,我们这一代人已成长为一个个大人了,想怕是有很多童年的趣事回忆不上来。而现在村里孩子虽多,但个个是“好孩子”,呆在家里不肯出来,整天在家里看动画片,打游戏,不似之前我们那般热闹了。
东岭的经济是发达了,公路被铺的整整齐齐,汽车也终日行使在路上,各大商店什么东西都有卖,琳琅满目。然而东岭人之间的“亲和性”却消退了。早些时候,经济落后,邻居之间你来我往,互相馈赠米油之类的东西,恰如两个亲家般亲切。但现在物质丰富了,谁的家境都不比谁差,之间的礼尚往来也就湮灭了。这到底是好是坏我不敢定论,只怕自己一下定论,不免要遭人闲话,但这总归是一个趋势。
关于东岭我不便说得太多,说多了便会令人没胃口,终究想试试来看看的人的趣味也没有了。 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