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写景散文 - 且行且歌 ——写在五十岁生日之际

且行且歌 ——写在五十岁生日之际

五十了?真的五十岁了? !

不仅我要写下这么一个惊叹号,而且当家人说要给我过五十岁的生日时,他们也都把嘴张得大大的,似乎都有些吃惊。

虽然曾经想到过五十岁,但是当真正面对时仍然有些难以接受。怎么就五十了呢?怎么就稀里糊涂,跌跌撞撞的走到了五十岁呢?这么说,人生真的已过半,或者说已过大半?难道人生的终点真的就躲藏在不远处了吗?可是我的人生梦想、我想干的那么多事怎么办呢?五十岁后,我这人生下半场该怎样过才好呢?

我彷徨,我沉思 …….

只要心中的希望之火不熄,一切皆有希望

似乎昨日还停留在书生意气的学生时代,似乎今天早上还在春日阳光中体会青春飞扬的明艳,甚至有一种灵思飞动的情愫想去写一首诗。

但今晚的生日蜡烛,提醒我:你真的五十岁了!

好吧,五十岁就五十岁吧,有什么可怕的?也不能说五十岁就老了,五十岁不是正当年吗!我想,心态的衰老才是生命走向死亡的开始。

虽然有时想想,那偶尔的力不从心和记忆力的减弱,也许是身体和生理上的衰老信号,但是衰老决不是从五十岁开始!

哀莫大于心死,只要这颗心还是年轻的,衰老的幽灵就只能徘徊在门外。衰老是从对生活的厌倦开始,只要我们还热爱生活,只要我们心中的希望之火不熄,一切皆有希望。青春年少的心境才是生命中不变的风景线。

?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我曾思考过,中年为何焦虑?套用官方的一句话: 中年人的基本矛盾是日益增长的年龄和越来越远的梦想与不完美不圆满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是啊,人生已过半。想想确实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遗憾甚多,一想到这一点往往让人惆怅满怀。但是转而又想,杭州灵隐寺的那副对联说的好:“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想当年苏东坡一生跌宕起伏,年少时春风得意,但随即连遭厄运。曾拜翰林大学士,出入庙堂与天子高谈阔论,也曾扶犁持锄耕种于东坡,与布衣莽汉斗酒嬉笑;曾于王宫夜宿,也曾身陷囹圄。但东坡先生一生旷达洒脱,境界自得,“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对人生很看的开,“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一生屡遭贬谪,确是不幸,但是换个角度想,如果没有黄州惠州儋州这十余年的漂泊,也许就没有今天我们眼中这个天才加全才、人见人爱的苏东坡了。

就连看似飘逸的李太白,不也曾经发出“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慨叹吗?但是他在同一首诗里又能抒发出“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情。

有人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存在即合理。其实人生的每一个点都有每一个点的精彩,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和感悟,都会看到不同的风光。恰如登山,风景不只在顶峰,我们擦肩而过的每一颗树木,看过的每一片叶子都有不同的风姿。

坦然面对自己的平凡,奋斗过,追求过,有失败又何妨?人生和生活的不完美、不圆满,恰是真实的人生,接受这一点,人生才能趋近完美;明白自己渺小如尘埃,心胸才会变得更宽广,才能装得下世事万物,读得懂风花雪月,淡看沧海桑田,笑谈古往今来。

时运变换是无常,跌宕起伏是本相。半世繁华半世僧的李叔同临终遗书“悲欣交集”四字,有悲有欣,有成有败,也许揭示的正是真实人生该有的样子。

五十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而是尽情享受生命的美好

古人云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其实现实社会,四十岁的人往往还是有惑的,甚至很多人终其一生也难以真正想开、看开、放下,在困惑和焦虑中度过悲苦一生。

五十而知天命,到底该知什么天命?有些人也是不知的。

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不是屈服于命运,听从上天的安排,得过且过,在迷茫中等待死亡的到来;

也不是简单的看淡看空,学佛修道,远离现世的温暖,消极避世;

更不是无所作为,慌乱的健身养生,一味的吃喝玩乐 ……

知天命,实际是要进一步修正和转变自己对世界、对人生、对生命的看法,看透真相,进一步明白人生的意义。

人到五十,要透彻的感悟到天地自然的规律,明了生命的真相,明白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理,顺其自然,豁达、坦然、平和;

人到五十,要明白缘起性空,不执着于悲,不沉浸于喜,空相中把握自我,无我而有我,观心自在;

人到五十,要明白生命是一个人的朝圣,“自己的日子自己过,自己日子要过好”,这还真是一个朴素的道理;

人到五十,要明白生命的珍贵,珍惜人生不多的岁月,珍惜人间的温暖,努力弥补人生的缺憾,享受生命的美好。

人到五十,经过岁月的磨砺与沉淀,云淡风轻,要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

人到五十,努力而不执着,要学会放下,当然,不是放下过程,而是看淡结果。

人到五十,要活的更有自我,把生命握在自己手中,尽情享受生命的美好。

观心自在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成熟与从容,抱朴守拙是一种返璞归真后的悠然与坦荡。

? 人到中年不淫、不怒、不怠

几年前,我曾从佛家“贪嗔痴”三毒的说法,结合自身的情况总结出“三戒”或者叫“三不”来警示自己。是说人到中年要“不淫、不怒、不怠”,告诫自己对一些事物不要沉溺浸淫过甚,要修心养性抑制肝火,不轻易迁怒于人,同时又意识到岁月催人老,想做的事要抓紧去做,人生懈怠不得。

五十岁的今天,重新拿出这“三不主义”来咀嚼,感觉历久弥笃,年龄越长越应把这“三不”坚持和努力做到位。就像佛家所言“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年过五十,此时不修,何日能明?

虚己以游世,乘物以游心

《庄子·山木》篇里讲过一个小故事:说有人河上行舟,看到河面一艘船无来由的撞过来,这时此人非常生气,大声指责。但是当靠近时,发现撞过来的船是一只空船,上面根本没有人,这时他就怒火全消了。

可见让人忿忿不平的不仅仅是被伤害这个事,更多的是因为觉得对面船上的人“竟然这样”、“竟然是这种人”!生气是因为“看不惯”这种人和事。如果我们放下自我的这些“看不惯”,从心态上“无视”对方的所谓错和问题,把伤害你的人当成“空船”,就会少些纷争,少些愤懑,这就是庄子所说的“空船心态”。而对方所谓的错与问题也可能恰是我们的偏见或者由于自身的私欲而产生的不满和愤怒。

因此庄子说“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五十岁的人,不能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如果把我们认为不满意的人和事当成“空船”,抛掉自己的偏见和贪图名利的念头,就会物我两忘,从而人我两不伤。“虚己”之后自然就能“乘物以游心”,也就是能自由的驾驭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从而达到“游心”——精神世界的自由和解放。

因此虚己,不是简单的空相,恰恰是把握自我,把生命、精神境界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的生活态度。

? 以出世的心态活在入世的人间,尽力而为然后顺其自然

不活在虚妄的过去,也不为未来做太多的假设。为欲望做减法,就是摒弃烦恼;让幻想趋近现实,就是解除枷锁。以出世的心态干入世的事业,尽力而为然后顺其自然,就是安于当下,就是美好生活。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冰消雪融之后哪里还有痕迹?谁还知道曾有飞鸿来过?

君不见“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如此,对过去那些不如意还有什么耿耿于怀的呢?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其实人生的意义就是好好当一个人,平静而自由的投入当下生活,就是享受生命,就是享受“人”这个生命体的乐趣,而不是欲念太重,搞得一生悲苦。

丰子恺说:“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勿感于时,勿伤于怀,勿耽美色,勿沉虚妄,从今,进取!”此言真好!

“几上江湖诗一卷,窗前灯火夜三更”。既曾仗剑上江湖,也有灯下读书时,以出世的心态活在入世的人间,这就是真实而精彩的人生。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我想说,知道生命的秘密后还依然热爱生命,并且更加投入的享受生命的乐趣,这也是一种英雄主义。

五十岁之际,告诫自己:活在当下,且行且歌。

(张守方? 写于2020年4月25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