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因为中国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深,觉得父亲是一个家庭里的权威,最大责任就是教导子女,要他们成为怎样的人,要求他们做什么,禁止他们做什么,不是他们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不会表达,不愿意表达,却有着不能亲近的疏离感。他们觉得和孩子表达了爱意就无法管教孩子了。
许多中国家庭都是这样,父亲不像母亲一样,对孩子嘘寒问暖,能够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大部分人对西方父亲们的普遍印象,都是朝气蓬勃、活力四射,像是散发着灿烂光芒的太阳,温暖又充满力量。但是,说起中国的父亲,大家第一印象就是沉默、严肃。大部分父子都缺乏交流,儿子对父亲更多的是敬畏和疏离,而父亲也跟孩子因各种原因保持着距离。不善言辞和不善表达爱意是中国父亲的特点,对孩子的关心都被父亲们严实地藏在威严的外表之下。
其实很多父亲都知道自己的孩子喜欢什么,很多小事他们都记在心里,但却很少跟孩子们交流,更不会轻易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意。虽然,孩子们都能够感觉到这些来自父亲的、看似若无其事的关怀和爱意。他们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是做父亲真的不善于沟通。
这都是因为他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这样,如果在学校和同学发生冲突,女孩回家可以倾诉、可以落泪;而男孩得到的“待遇”多半是自己擦干眼泪,要么少说话自己消化情绪,要么就自己用拳头打回来。男儿有泪不轻弹的教育理念,剥夺了男人正常释放负面情绪的权利,也堵住了他们正常表达负面情绪的出口。父亲们在家庭中的参与度越来越低;对孩子成长的参与越来越少;父亲的家庭和地位和话语权也就越来越低,这是一个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