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写景散文 -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

 下面是我整理提供的《曹刿论战》教案,欢迎阅读与参考。

  《曹刿论战》教案(一)

 教学设想

 文章记事详略安排得当,重点突出,具有鲜明的特色。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并要求学生注意积累重点字词,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可直接从对《左传》的介绍开始谈起,引出齐鲁长勺之战,以引入新课教学。

 二简介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

 1.《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2.相关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三、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其中字词的读音。读后引导学生解决字词读音。

 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刿(g?i) 间(ji?n) 褊(bi?n) 帛(b?)

 孚(f?) 辙(zh?) 靡(mǐ)

 四、学生自由散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后,-教师注意及时指出学生朗读的优点和不足,特别注意指出学生在句读方面存在的问题。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理解文句的意思,并标注出自己不能理解的词句。

 3.采用学生自由提问的形式,学生向老师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教师注意提醒学生注意重点的字词,如:

 (1)曹刿请见:曹刿请求面见。

 (2)肉食者鄙:当官的目光短浅。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如实反映。

 (4)小信未孚:小的信用不能使鬼神信服。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实际情况处理。

 (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是忠心尽力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作战时请让我跟您同往。

 4.依次思考如下:

 (1)?十年春?指的是哪一年?此句中解释为?讨伐?可以吗?

 (2)此时的曹刿是一个什么身份的人?他为什么要去拜见鲁庄公?

 (3)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求学生学习筛选信息,只要找准相关句子,这两个题目很容易解答。

 5.提问: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热爱自己的祖国,深谋远虑。

 六、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这一段。

 3.指名学生翻译这一段。

 学生翻译后,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翻译错误,并提醒学生注意本段的重点字

 词,以加深印象。

 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长勺:在今山东莱芜东北。

 驰之:之,音节助词,没有实际意义;驱车追赶。

 辙:车轮行过的痕迹。

 轼:车前的横木。

 4.学生思考讨论:

 (1)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2)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选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5.学生记忆并背诵第二段。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一、二段,并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疏通字词意义。

 3.以口头考查学生的形式,强调重点词句。

 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既克:既,已经;打了胜仗后。

 夫战:夫,句首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鼓,名词作动词,击鼓。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

 惧有伏焉:焉,指示代词,意为?那里?。

 4.思考:

 (1)这一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曹刿认为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后归纳:这一段写了曹刿论述了取胜的原因。

 5.学生记忆并背诵第三段。

 三、学生再次默读全文。思考

 1.从本文来看,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讨论后,先指名几名学生发言,然后归纳: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些人识见鄙陋,就包括考虑不到这点。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写道:?春秋时候,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2.归纳中心思想。

 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3.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4.归纳写作特点。

 学生讨论后明确: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曹刿论战》教案(二)

 教学目的

 1.懂得文中实词?师、将、鄙、克、竭、盈、靡?等的意思,虚词?之、以?等的用法。

 2.了解曹刿关于战争取胜的论述及其指挥作战的才智。

 教学设想

 这段文章,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曾全文引介,并作了精辟的评析。这段文章中有很可值得学习的东西。

 这段文章是《左传》中的一段名文,记述了春秋时期齐鲁长勺之战,记下了曹刿关于战争取胜的著名论述以及曹刿如何指挥鲁军打败齐军的史实,描写了曹刿的军事才智和作战指挥才能。其记事有详有略,内容重点突出;先言战斗进程概况,后明战斗进程何以如此,文章主旨显明。本文在内容、写作方面的这些特点,教学中要讲清楚。

 逐句逐段讲解课文。在懂得句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写作特点。加强诵读练习。

 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解决字音、句读。

 2.训练诵读能力。

 3.了解曹刿关于什么是战争胜利的保证这个问题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左传》中的一段著名文章《曹刿论战》。这段文章,毛主席在他的重要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曾全文引介,并作了精辟的评析。这段文章很值得我们一学。

 《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史书,当中保存了我国春秋时期许多重要的史料。这部书特别长于记述战争,本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其原因是什么,其奥妙何在,本篇作了简洁而生动的记述,学完后大家会对之有个了解。

 现在,请一位同学把?阅读指导?和注解①念一遍。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正音。

 刿(gu?)间(ji?n)弗(f?)徧(bi?n)帛(b?)孚(f?)辙(zh?)轼(sh?)竭(ji?)靡(mǐ)

 四、学生朗读课文。

 先提出朗读要求:1.字音准确。2.句读正确。叫一名同学朗读第一段,再让全班同学齐读第二、三段,读毕酌情讲评。

 五、讲解课文。

 第一段

 1.全班同学齐读。

 齐读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第一段主要写什么齐读毕提问一二名同学,以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

 2.词语、句子。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十年?: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师?:军队。?伐?:兴兵攻打。?我?:指鲁国。相传《左传》的作者是鲁国的左丘明,所以其书用鲁君的年号记事,称鲁国为?我?。?公?:鲁庄公。?将?:打算,准备。?战?:作战,迎战。?请见?:请求拜见庄公。?其?:他的。?乡人?:同一个乡的人;?乡?:古代的地方行政单位,相传周制以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肉食者?:吃肉的人,指有权位的贵族。?谋?:筹划,考虑。?之?:代抵御齐师之事。?间?(ji?n):参与。?焉?:兼词,于此。?鄙?:鄙陋,指目光短浅。?未?:不。?远谋?:深远谋划。?乃入见?:于是入朝拜见庄公;?乃?:于是。

 3.内容

 提问一:第一段主要写什么?(要求用一两句话作答)

 讲解:第一段主要是通过曹刿和庄公的对话,写曹刿对应具备什么条件才能保证战争胜利这个问题的看法。

 提问二:曹刿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他否定了鲁庄公的什么看法?

 讲解:曹刿认为要得到?民?(庶民百姓)的支持才能保证战争胜利。在鲁庄公作出第一个回答后,曹刿就提到了?民?的支持,?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当鲁庄公说到办案子一定合情合理时,曹刿便明确肯定道:?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在曹刿看来,办案合情合理,符合百姓愿望,如此处理政事,能够得到百姓支持,具备这个条件,就有了战胜敌人的保证,因此他明确断言:?可以一战。?曹刿否定了鲁庄公的两个看法:一是他能得到左右朝臣的支持以取胜,一是他能得到神灵的保佑以取胜。要注意,曹刿否定鲁庄公的第二个看法是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诚信不能使神真正信任,神不会保佑的,并不是说神的保佑没有用,他不是在否定神的保佑。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整理第一段中重点实词的意义,虚词?以?的不同用法。

 3.思考:①第二、三段各写什么?②这篇文章写出曹刿的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智。

 2.总结实词、虚词。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作业。

 二、讲解课文。

 第二段

 1.全班同学齐读第二段。

 读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第二段写什么读毕提问一二名同学。

 2.词语、句子。

 ?公与①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②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③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④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公与之乘?: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①?之?,代曹刿。?于?:在。?将?:欲,打算。?鼓?:击鼓,古代作战击鼓以发起进攻。②?之?:助词。?可?:能,可以。?三鼓?:三次击鼓,即三次进攻未能奏效。?矣?:语气词,表示肯定。?败绩?:军队溃败。?驰?:驱车进击。③④?之?:代齐师。?其?:代齐师。?辙?:车轮的行迹。?轼?:车箱前扶手横木,这里意为扶轼。?遂?:于是。?逐?:追击。

 3.内容

 提问:第二段写什么?(要求用一两句话概括作答)

 讲解:第二段写长勺之战的战斗经过,写曹刿是如何指挥鲁军打败齐军的。

 第三段

 1.叫一名同学朗读。

 读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这段主要写什么

 2.词语、句子。

 ?既克,公问其①故。对曰: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②故克之。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③故逐之。既克?:在战胜齐军之后;?既?,已经;?克?,战胜。?其?:代战胜齐军。①?故?:原因,缘故。?夫战,勇气也?:作战,要靠勇气;①②?夫?(fǘ),语气词,置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使士气振作起来;?作?,兴起,这里是使动用法。?再而衰?: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减下来;?再?,第二次。?竭?:尽,没有了。?彼竭我盈?:齐军的士气没有了,我军的士气正旺盛;?彼?,代齐军;?盈?,充满。②③?故?:因此。?测?:猜测。?伏?:伏兵。?靡?:倒下。

 3.内容。

 提问:这段主要写什么?(要求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这段主要写曹刿谈这次战胜齐军的原因何在。

 全文内容提问:这篇文章写出曹刿的什么特点?(提问两三名同学)

 讲解: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些人识见鄙陋,就包括考虑不到这点。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已,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写道:?春秋时候,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实词总结(从略)

 虚词总结

 以①拿:依靠。?何以战②把:?必以分人。?③用:?必以信。?④按照。?必以情。?⑤凭借。?可以一战。?

 之①代词。?肉食者谋之?(代事);?公与之乘?(代人);?故克之(代齐军)。②的。?小大之狱。?③助词,无义。?公将鼓之。?

 省略句式:?(曹刿)乃入(朝)见(庄公)?(省略主语、宾语);?民弗从(之)也?(省略宾语);?必以(之)分人?、?可以(之)一战?(省略介宾结构的宾语);?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省略谓语、主语)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季,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拜见庄公。和他同乡的人对他说道:?有权位的人自会谋划这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曹刿回答道:?有权位的识见鄙陋,不能深谋远虑。?曹刿于是入朝拜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靠什么去和齐打仗呢庄公说:?衣食这类使人安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这些东西分给臣下。?曹刿应答道:?这些微小的恩惠没有遍施于众,庶民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牺牲玉帛,我不敢虚报,一定如实告神。?曹刿应答道:?这些小信用不能让神深受感动,神不会降福于您。?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细察,但是我一定合情合理处理。?曹刿应答道:?这是尽心尽意处理政事的表现,凭借这点可以和齐军打一仗。如果迎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道去御敌。?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交战。一开始,鲁庄公想要击鼓发起攻击。曹刿说:?不行。?齐军三次击鼓进攻未能奏效。这时曹刿说:?可以击鼓了。?齐军大败溃退。鲁庄公想要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不行。?他走下战车,察看了齐军的车辙,登上战车,凭轼遥望溃败的齐军,然后说道:?可以追击了。?于是挥师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以后,鲁庄公问曹刿战胜齐军的原因何在。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振作旺盛;第二次击鼓进攻,士气便衰减低落;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全都没有了。齐军已经完全没有了士气,我军的士气正旺盛高涨,因此我军打败了齐军。大国的情况难于揣测,怕他们设有伏兵。我看到齐军的车辙纷乱,又望见齐军的战旗倒下。(确认齐军是溃败)因此才去追击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