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惑》这篇文章的中心是悲伤者眼里的全是伤痕。
人生的困惑是无法避免的,这是人类意识的宿命,有欲望和思维就会产出困惑,出家人无欲无求也就没有了困惑。
她就是《惑》中的主角,极力摆脱珍妮却又无法逃避,何尝又不知道自己深陷情感的漩涡,只是灵与肉无时无刻被纠缠着。周遭人对“我”的歧视,这是致命的,这让“我”陷入了疯狂境地。
困惑者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他定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而不是异类,是的,异类!所有的精神患者都不承认自己有病。《惑》中的“我”反感别人冠于她“病”的结论,即便她自己也知道有别于常人,但不要说出口来,这让敏感的心无所适从,变得歇斯底里。
再看《惑》之前,或许你已经看了三毛的序,《当三毛还是二毛的时候》。三毛自己也说,《雨季不再来》“在思想流于迷惘和伤感”,“一个聪明敏感的孩子,在对生命探索和生活的价值上,往往过于执着,拼命探求而得不到答案”。
扩展资料:
三毛《惑》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
此篇散文是三毛年轻时所写的,收录于《雨季不再来》,这部文集收录的是三毛十七岁到二十二岁时所发表的一些文稿,看着就像在读少女的日记般,文字里赤裸裸的书写着三毛在这个年龄阶段的苦闷、无奈、彷徨、无措、天真、疯狂。
三毛的作品情感真实,没有太多的粉饰,而是展现生活的原貌和生活中的智慧与趣味。她用善良、忧伤、怜悯的目光关注自我,关注周遭的世界,她作品的字里行间总是溢满了悲情的美丽。
三毛在文章中对人物和景物进行了大量的白描。她总是写原生态的自然本色,不加以任何人为的雕琢。三毛从生活的实际出发,表现出人物多方面矛盾统一的性格,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