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爸妈认为,阅读是通过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过程,但并非用任何方式通过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过程就是真正的阅读。当我们谈论一个孩子或者成人有阅读习惯、热爱阅读时,其实是特指:
1、他本人独立、自由地从阅读材料中获取信息,不借助他人的陪伴、讲解、转述,就是“我读”。
2、他有强烈的阅读意愿,非常乐于进行阅读活动,不需要由他人驱动或者监督,就是“我想读”。
3、他能自己选择阅读材料、掌控阅读过程,并能从多种类型的阅读材料中获取信息,而不局限于某一固定类型的读物,就是“我会读”。
4、他能相对长期地进行阅读活动,并从中持久受益,就是“我持续读”。
这也是成熟读者阅读时的自然状态,也就是天真爸妈所说的”真正的阅读“,儿童的阅读自然也不应该与这种状态割裂,我们平时看到和提到的,比如:阅读打卡、亲子***读、绘本阅读、朗读、指读,很大程度上都偏离了阅读的本意。一个孩子的阅读活动如果从不主动、不自由、被陪伴、被监督、被灌输、被训练开始,就无法顺利发展成真正的阅读。
本书讨论的阅读,就是由一个人独立进行、自主掌控的主动阅读活动,包括我读、我想读、我会读、我持续读四个要素,真心爸妈成这种状态为”自主阅读“。而本书所讨论的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是指”帮助孩子学会自主阅读“。
我读:个人化的自由阅读
对于一个真正的读者来说,阅读是纯粹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的、自由的私人活动——由他本人亲自进行,他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什么时候读就什么时候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不需要别人陪伴,不需要向别人报备,不需要由别人讲解、转述,他独立地从阅读中获得收获,他的收获也无须由别人评判是否够多,是否够好。
成熟的阅读者还有自己的阅读技巧,他知道自己想怎么读,也知道自己能怎么读。有人喜欢做卡片,有人从不做卡片,有人喜欢写书评,有人快读书但从不写书评,有人喜欢自己默默读书,有人喜欢把阅读所得与他人讨论、分享,这些都是阅读者自己的阅读技巧,也是他们各自的阅读自由。当感到有需要时,一个成熟的阅读者也会主动学习新的阅读技巧,但没有人可以逼迫他们去学习什么”必备“的方法。
部分成人也懂得,贸然干涉甚至批评他人的阅读是失礼、冒犯的举动。但我们的孩子想要获得一个读者的权利、要保护自己的阅读生活,让阅读成为完全基于自己意愿的个人活动,会比成年人困难得多。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认为孩子不识字就看不懂书,一定要父母朗读或者讲解才能阅读,孩子由此失去了自己阅读的权利。
等孩子自己能读了,父母会认为孩子自己”读得不好“,总是试图介入孩子阅读的各个流程,比如,为孩子选书,为孩子做计划,为孩子定目标,为孩子规定阅读的”标准动作“,控制孩子的阅读收获等等,孩子由此失去了决定”读什么“和”怎么读“的权利。
父母希望借助这些知道、监督、审视、批评,为孩子打造父母理想中的阅读生活,但直接的结果常常是孩子把阅读当成了父母布置的”作业“。
高度介入和敢于孩子的阅读生活源于控制孩子的欲望。在”我都是为你好“的旗号下,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几乎无孔不入,当然也包括阅读。
当今我们都注重”磨耳朵“,就随时随地给孩子”磨耳朵“,或者上培训班,反反复复给孩子讲一本书等等,父母们不但把孩子当成可以随意输入的”阅读容器“、随意设置”阅读机器“,还会随时随地监控孩子的阅读状态和阅读效果。只要觉得孩子阅读状态不佳,比如走神,读太快读太慢,就会批评孩子,认为孩子哪方面欠缺,就会想办法或上培训班来帮助孩子”快速“且”高效“的训练孩子。
但孩子是个独立个体,阅读是直接帮助孩子构建精神世界的活动。父母毫无节制地左右孩子的阅读,已经不是培养孩子,而是在摧毁孩子,既不能期待孩子能从阅读中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收获,也无法期待孩子因此爱上阅读。
我想读:兴趣和心流驱动的主动阅读
阅读意愿由兴趣和心流两种重要的心理机制驱动,兴趣激发最初的阅读意愿,心流促使阅读者乐于持续地高度投入阅读。
兴趣是一种激情,是每个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兴趣不一定要很高的能力,也不一定要朝更有能力的方向发展,他就是做这件事的激情,和做好做坏毫无关系。
真正的兴趣是让人快乐,或者换句话说,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事,人们才会有兴趣去做,虽然每个人的兴趣千差万别,但做有兴趣的事给人们带来的快乐是一样的。喜欢阅读的人,从阅读中,获得的也是同样的快乐。
真正感兴趣的事,不用”坚持“,也会喜欢得不得了,当一个”兴趣“,需要外力去”坚持“的时候,已经变质了,除了不能让人感到快乐,还有可以产生压力,甚至变成痛苦。亲子关系中的不少矛盾,都来自父母坚持让孩子去学习他根本就感受不到快乐的”兴趣“。
兴趣在产生之后,我们当然可以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兴趣,但是一定要用积极的方式,包括支持、鼓励、讨论、分享、认同、肯定等等,积极的方式不会消减兴趣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不会把兴趣变成压力,也不会具有强迫性。
当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之后,在阅读中体验到心流的感觉,一旦享受过心流的感受,就会有上瘾班的感觉,让你不断努力去重复获取这种体验。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最有体验心理学》中发现心流与下列8中元素相关在:
(1)面临一份可完成的工作;
(2)能够全神贯注于这件事情;
(3)这项任务有明确的目标;
(4)这项任务有即时的反馈;
(5)能深入而毫不牵强地投入到行动之中;
(6)充满乐趣的体验使人觉得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动;
(7)进入”忘我“状态,但心流体验告一段落后,自我感觉又会变得强烈;
(8)时间感会改变——几小时犹如几分钟,几分钟有可能带来像几小时那样丰富的体验。
其实,孩子在各种自然的、不被打扰、不被控制的活动中,经常会体验到心流。心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出现,比如:搭一组积木,专心致志、不被打扰地搭上好一会儿,然后享受”搭好了“的喜悦,如果孩子能在阅读和学习生活中,频繁体验到心流,学习和阅读就会成为他特别乐于高度投入去做的事,而不是父母要求的”任务“。
但一些父母经常不自觉地做出影响孩子体验心流的事,比如孩子专心搭建积木,大人会去打扰他,好心地提佛那个帮助或者指导,孩子想看书,大人却认为只凭他自己,根本看不明白,需要大人逐字逐句,掰开揉碎地讲给他听等等。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打扰、强迫或否定,就很难从这件事情中体验到心流。如果父母从孩子小时候起就建立起不停”管“孩子的模式,这种模式又会自然延续到孩子上学之后,影响孩子在学校学习中体验到心流。
所以,我们培养孩子阅读能力,并不是要对孩子做”阅读行为习惯训练“,而是帮助孩子与阅读兴趣相遇,体验到因阅读而产生的心流,唯有如此,孩子才能由自己内在的阅读意愿驱动,乐于主动阅读,进入”我想读“的状态。
我会读:凭借个人阅读能力进行的有效阅读
一个真正的阅读者,有属于自己的阅读能力,能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进行有效阅读:选择阅读材料、掌控阅读进度、阅读多种类型内容并从中获取充足信息,达成有效理解,而且她的阅读能力还会随着阅读时间的积累而不断提升。
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包括读物选择能力的培养,一个父母给什么就读什么、父母不帮着选就不会选的孩子,是谈不到阅读能力的。
一个真正的阅读者也有能力自主掌控阅读进程,有所读得快,有时读得慢,有时精读,有时泛读。儿童读者既需要有决定自己怎么读的自由,也需要有决定自己能么都的能力,从这一点看,由父母监督、陪伴着”***读“的孩子,既会失去这种自由,也会失去发展这种能力的机会。
当然一个真正的阅读者,还会阅读自己不熟悉的、从未接触过的内容,儿童也一样。阅读不仅仅读文字,还有符号,图片、表格、流程表、思维导图等内容的文本。阅读多种问题,多种风格读物的能力同样是一个真正阅读者所具备的能力,当然孩子不需要马上具备读诗歌、散文、戏剧、传记、政论等读物,但也不能只局限于读单一读物。
我持续读:真正的阅读是可持续一生的活动
相当多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父母并不曾着眼于孩子持续阅读。他们更关注的是孩子在几岁之前读了几本书,亲子***读了多少天,为孩子”讲读“了多少本书,为培养孩子阅读能力花了多少时间,做了多少经济投入,却很少关心孩子能否在未来的成长中,一直热爱阅读,把阅读当成享受而不是任务。
一直有父母的陪伴和督促下的孩子,从未成为真正的阅读者,从未进入”我读“的状态,父母想功成身退的时候,孩子并没有学会在没有父母陪伴和督促下,如何阅读。
每天要求父母读书讲书的孩子,父母会错误的任务孩子爱读书,其实孩子是”我想听你给我读“,而不是”我想读“,这是由于父母一直认为没有父母的帮忙,孩子就看不懂造成。
一直只读绘本的孩子,上学后可能连简单的数学题都看不懂,这是由于经常阅读单一读物,没有尝试其他读物造成。
很多孩子,也没有获得”我持续读“的状态,他们在父母没有陪读,或者无法从读绘本过度到纯文字读物,或者父母控制过度等情况下,停止阅读。
这些诸多与阅读”断裂“的原因,主要在于我们父母阅读理念和方法的偏颇与失当。如果你也有类似困惑,推荐你读读《阅读手册》,一个在阅读中遭遇”断裂“的孩子,想重新开始真正的自主阅读生活,比从未被如此培养的孩子,更加困难,别做一个吃力不讨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