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为这样的决断叫声好!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总体来说不难、考生没有审题障碍、不太会走题偏题”的题目,却又是一个“挺难写的”题目。叶永烈就认为“上海卷的作文命题也不错,与全国卷一样有一定哲理,但是比全国卷要难。”搜狐网上调查发现,认为这个题目“非常难”或者“比较难”的占了半数以上,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完全没准备,只能现场发挥”,这正是难的原因。这表明:命题者的理想与写作者的实际之间还有不小的距离,叫好的同时我们不禁担心:这个矛盾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不能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上取得成效,命题者的决断只是一厢情愿的事情,作文教学还要走老路、走弯路。作文,从内容上说要“言之有物”,从形式上说要“言之有序”。关于言之有序,我们有很多概念可供学生运用,如首尾呼应、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移步换景、逻辑顺序、起承转合、总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等,虽然要达到自由的运用还要经过艰苦的学习和锻炼。但是对于如何言之有物,我们除了多观察、多积累(多读书)、多思考等一般的要求外,好像没有什么把办法,学生作文时往往只能凭直觉。因此,要解决“思辨性性”问题,更要在“言之有物”上下功夫,这个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信心和作文教学的质量。根据我们有限的写作和教学经验,学会概念分析是提高思辨能力的关键,而思辨能力又是议论文写作的关键,因此概念分析是议论文写作的最关键处。如果缺乏“概念分析”的能力,议论文写作的所有“秘诀”都是自欺欺人之术。思辨,从逻辑上来看,主要涉及概念、判断、推理等,而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甚至散文的记叙写、抒情等要素,其原点都是概念。因此我们首先就“概念”对思辨的价值,对“言之有物”的帮助,作一些基本的考察。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同特征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比如从白雪、白马、白纸等事务中抽出“白”的概念。概念内涵的丰富和外延的扩展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知识和认识的扩展,表现在个体身上,就是他的认识或思维能力的深化和提高,因为概念越正确、越深刻,就越能完全地反映客观现实。因此,要是作文充满思辨,关键在于对概念内涵的挖掘。都说鲁迅先生的杂文笔法犀利。郁达夫说:“鲁迅的文体简练得象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试问,鲁迅杂文为什么能够如此简练而又深刻呢?与他长于作概念的分析有关。以鲁迅先生的《友邦惊诧论》一文为例。强占辽吉、炮轰机关、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如此等等。这哪里是“友邦”,连强盗都不如!所谓的“友邦”,他们“惊诧”的是什么呢?不是自己的罪行,也不是“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而只是“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按照领土完整是国之为国的一个基本条件的话,这个国早就已经“不国”了,因为它已经失去了东三省,却毫无作为,会做的只是配合“友邦”镇压请愿的学生。这样的政府,还有资格做“国”的代表,以“国将不国”的大道理来压制合理诉求的学生吗?鲁迅先摆出驳论的靶子(概念),再围绕“友邦”、“惊诧”、“国”三个概念做内涵分析,内容丰富,真理彰显,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但是概念是灵活的、往返流动的和相互转化的,是富有具体内容的、有不同规定的、多样性的统一,概念的形成、变化和发展以及概念间的依赖、对立和转化,存在着辩证法,存在着螺旋式运动。有一位小作者,写了《我的烦恼》一文,文中主要叙述了自己因为个矮被同学取绰号、猛吃却又长高不成反而长胖的烦恼,把真情实感写得生动活泼。但是在修改时,加上了以下内容:可是爸爸妈妈却理直气壮地说:“小孩子的发育是不一样的,有的快,有的慢。往往是小时候个子矮,长大后反而成了大个子!”这一加犹如加了个“豹尾”,效果非同凡响,立意顿时高出了一截,按照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分数可以提升一个等级。可是这一质变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呢?关键在于认识水平的提高,表现为概念的内涵有所丰富——“个矮”在现实性上是绝对的,但是面向未来时又是相对的,所以今天的“烦恼”只是暂时的,不一定是永远的烦恼。小作者的这一修改,表面看来是心底的另一种声音,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但是它触及了概念(思维)的辩证法。然而,概念的内容所包括的组成该概念的事物的特性和关系是抽象的、普遍的,概念由抽象到具体、由普遍到特殊的需要,就是人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需要,以人的发展为动力。列宁说:“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黑格尔关于“美是理念(概念)的感性显现”、马克思关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艾略特关于“诗歌创作就是寻找客观对应物”的思想都表明了化抽象为具体的艺术创造价值,因此我们甚至可以说:写作就是概念的具体化,或者概念的逻辑展开。从抽象到具体是一种对象性思维,只有概念、范畴、观点、命题与对象的某种现实属性和关系建立联系时,它们才能展开自己,才能获得自己丰富的规定性。展开的过程、丰富的过程创新的过程。让我们先来还原一下这个题目的写作过程:阅读材料,感知两则材料各自的内容;寻找两则材料的内容之同;化具体为抽象,形成某些概念;—按照既切合自己又能创新的原则,确立一点作为文章的立意;调动积累,选择材料,将立意(概念)具体化;谋篇布局;下笔成文。有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其中的将概念具体化的环节最重要,也最难,没有思路就是因为卡在这里。怎样才能度过这个难关呢?借助黑格尔的辩证逻辑,我们也可以按照“正—反—合”的进程来展开概念,将概念具体化过程。通过阅读、感知材料,合取两则材料的相似内容,我们可以形成以下正面立意:目光远大、目标长远、深谋远虑、放长线钓大鱼、学会等待、未雨绸缪、大器晚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再以否定的思路,如果不这样,将会有以下反面立意:鼠目寸光、得过且过、拔苗助长、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心急喝不得热粥等;最后按照二者统一的原则,得出如下辩证的立意: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既要放眼长远又要立足当下、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按照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调动积累,在具体化的过程中积累的思想、材料被唤醒,而不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一旦瓶颈突破,选择自己熟悉的、有体验的、思考过的内容去写,写作就如同“运斤成风”,除了写得具体、生动、深刻,还会带出自己事后都有点不敢相信的创新、灵感。此时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将其具体为一个个思想、一篇篇文章,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句子”,呈现出思想的魅力、写作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是个系统工程,而提高学生的概念分析能力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方法,一个角度而已。但是我们想通过这一角,告诉人们“思辨性”是如何可能的。语文是幸运的,考前考后都有一批达人在关注着,有人俨然是江湖术士,大力推介“应考锦囊”、“高分秘籍”,有人把高考作文命题当做一个政治事件来对待,说今年的作文题都“很社会、很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