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写景散文 - 从翻译标准视角浅析朱纯深《荷塘月色》的英译文 荷塘月色 朱纯深

从翻译标准视角浅析朱纯深《荷塘月色》的英译文 荷塘月色 朱纯深

摘 要: 在翻译中既做到形似又做到神似并非易事。朱纯深先生在英译文《荷塘月色》中运用了许多常见且灵活度很高,富于表现力的小词,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及修辞手法,在整体效果上追求原文所体现的意境和美感,力求做到与朱自清先生的原文最大限度地近似,从而再现了原文清新自然的风格。本文通过归纳总结中西方代表性的翻译标准理论,并以此视角分析朱纯深先生《荷塘月色》的英译文,阐述译文在各个层面上如何合乎翻译标准,最终成功再现原文内容、形式和风格,旨在对翻译实践有所启发。

 关键词: 翻译标准 《荷塘月色》 英译文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什么样的译文才算标准,中西方翻译家对翻译标准的探索从未停止过。严复在维新变法时期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的说法;而西方传统翻译以等值、等效为标准,如尤金奈达的翻译原则。

 朱自清先生所著《荷塘月色》作为现代经典散文之一,其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及以乐景写哀情的写作手法,展现了这篇散文独特的魅力。国内许多翻译家将其译成英文,以期更多外国读者能欣赏到朱先生的优美文笔。在众多英译文本中,朱纯深先生的译文脱颖而出。

 朱纯深先生的译文语言准确、生动、自然,在传达原文信息方面,恰到好处,符合译文语言习惯,没有“不同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钱钟书先生语)。他的译文在内容、形式和风格等不同的层次上将翻译标准体现出来了。本文拟从翻译标准的视角浅析朱先生《荷塘月色》英译文。

 1.翻译标准概论

 翻译标准指翻译实践时译者所遵循的原则,也是翻译批评家批评译文时必须遵循的原则。翻译标准的真正建立,在西方当推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在中国则属严复的“信、达、雅”。

 1.1中国翻译标准

 不同时期翻译者对翻译标准持不同观点。古代佛经翻译家之谦和道安提倡直译,而鸠摩罗什推崇意译,清末严复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当代翻译家张培基主张“忠实、通顺”,林语堂在《论翻译》中提出“忠实、通顺、美”的说法,翻译家傅雷指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重在神似而不是形似。”翻译家钱钟书先生指出:“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换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入于化境。”无论翻译家主张什么翻译思想,其目的都是为了达到源语言与译入语的最大对等,实现文化交流。

 1.2西方的翻译标准

 西方翻译理论的核心是对翻译本质及标准问题的探讨,探讨基本围绕直译与意译,忠实与不忠实,准确与不准确的主题展开。西方传统翻译以等值、等效为标准,如尤金奈达的翻译原则,他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交际行为,译者应尽量把原文的意思传达给读者,做到动态对等,最近似的自然等值。

 莱斯的功能主义语言学对等值标准有所超越。纽马克在莱斯的文本类型基础上提出不同的文本应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反对对等这一简单的一元标准。弗美尔和诺德进一步发展了功能语言学理论,逐渐形成了目的论学派,目的论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的问题,而且是一种跨文化的行动。勒菲弗尔继承多元系统理论,认为翻译是受译者的意识形态和译入语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诗学支配的,与权力、政治、赞助人、译语文化等因素息息相关,在这个意义上,翻译已经成为对原文的摆布与重写,因此,不能只提倡忠实。

 1.3翻译标准小结

 在翻译中,翻译的绝对标准其实就是原作本身,绝对的标准是永远达不到的。无论是“信、达、雅”、“忠实”、还是“神似”、“化境”、“等值”、“多元”,所追求的都是与原作的近似,无论内容、形式,还是风格。在将中文译成地道、通畅的英文过程中,不仅要求译文在形式上与原文对等,而且在思想艺术、审美意境上要相契合。

 简言之,中西翻译标准的***同之处都力求在对原文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现原文的内容、形式与风格,达到最大限度地近似。

 2.翻译标准在朱纯深《荷塘月色》英译本中的体现

 朱纯深先生的译文Moonlight Over the Lotus Pond(《荷塘月色》)在表现原文艺术意境和思想性方面既做到了“信、达、切”,又达到了“化境”,使读者感到在欣赏原汁原味的散文。

 2.1对原文的准确理解

 准确理解原文是翻译的出发点和唯一根据。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准确地翻译。

 2.1.1对原文语气的准确把握

 文章首段,作者直抒胸臆,道出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颇不宁静”是去观赏月下荷塘的缘由,也为全篇奠定了情感基调。朱纯深用了“quite upset”,“upset”指烦乱、不安,情绪的起落很大与“颇不宁静”的心境相合。“Upset”一词简练,语气到位。

 2.1.2对原文逻辑的正确理解

 文中描写荷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虽然是一句话,但朱纯深先生发现了句子间的内在联系,把两句合译成一个句子,“All over this winding stretch of water.”恰到好处。另外,朱纯深用了“what meets the eye”来译“弥望的”有一种动感,充分体现了面前的这一切都是作者在“慢慢地踱着”时所看到的情景,译得准确、生动。

 2.1.3对原文细节的恰当处理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中的“披”字,朱纯深用了“shrug on”,朱自清夜间出门散步只是怕凉,临时很随便地披了一件大衫,这样的译法比“put on”好些。

 2.2再现原文的内容

 2.2.1词汇层面

 原文用词简单且富有动态美,在修饰词语的选择上,别具一格。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尽管原文用了一个“泻”字,之前的“静静”一词也不容忽视;从整体看,原文描绘的是一幅静谧的图画。朱纯深将“泻”字译为“shed”,此词有“pour out”之意,配之其后的“silently”,忠实地再现原文“月光静静泻下”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