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写景散文 - 何为书法的“气势”

何为书法的“气势”

一、什么是意境和书法的意境

意境,是指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这就是意境。 大家知道,艺人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时首先要观察生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而后进行构思、加工、提炼寻找美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将自己的创作升华为艺术品。所以说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意境是作品的精髓。大凡文学艺术都潜隐意境。如:京剧、电视、电影里的“角色入戏”;观众看戏“入迷”是意境在作怪。小说、散文里的“中心思想”,读者看书“痴迷”不能自拔,也是意境所致。绘画里的“画中有诗”、“画家入画”都是意境在动态里的反映。中国古典诗词最讲意境,历代诗人在创作中挖空心思的寻找“诗中有画”的意境,从而把诗词推向美轮美奂的境地。许多名人名句,几千年久吟不衰,是意境造就了诗词的生命力。如:饱含意境的诗词名句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春江水暖鸭先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等林林总总,数不胜数。诗人为寻找意境留下了许多催人泪下的有趣故事。如著名的“一字之师”,唐代有个诗僧叫齐己,有一天,他写了一首题为《早梅》的诗,其中有这样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恰巧诗友郑谷来访,看后认为梅花数枝开不能算早,就提笔改了一个字,将“数枝”改为“一枝”,突显其独立百花之先开。齐己看了,佩服得五体投地,连称郑谷是“一字之师”。又如贾岛的一首诗《题诗后》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等。书法艺术有没有意境?历史上书法界有过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有,他们认为书法属于艺术范畴,凡是文学艺术都有意境。另一部分人认为书法有其独特性,与诗画、戏曲不同,不存在意境。近年来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通过多年探索实践,我认为书法艺术是有意境的。理由是:从西汉开始,许多书法大家对意境已有感悟,如西汉杨雄谓之“心画”、晋朝王羲之谓之“书意”、唐代孙过庭谓之“佳境”、五代贯休谓之“神力”、明代徐文长谓之“书神”等。根据我个人的理解,书法艺术的意境是:“书法家利用书法工具巧妙地通过点线的组合变化,凝聚散发作者的情思,运笔中荡漾着一股灵犀之气,氤氲着一种朦胧的神韵,将呆板的汉字经过加工提炼,脱胎为艺术品,给人以视觉美和精神享受。这就是书法的意境”。

二、怎样发掘和构思书法的意境

既然书法有意境,我们在创作中怎样寻找、把握书法的意境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发掘书法的意境。 (一)从汉字的特征中寻找意境 汉字是书法的基础,中国书法是建立在汉字根基上的一种艺术。书法和汉字如鱼水关系,密不可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审美要求的提高,书法和汉字的分工越来越明确了。我们的祖先开始画图为字,后创造出了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再到篆书、隶书、楷书等走过几千年的历程,才有了今天的简化字。现代汉字仍向着易看、易认、易读、易懂、简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书法则围绕着人们的审美和欣赏要求,向着更高的艺术和欣赏价值方向发展。今天古代的原始文字和近代的繁体字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成为枯字、死字。如归(归)、烟(烟)、声(声)等,这些字基本不用了,因为它书写麻烦,年轻人不认识。现在再用这些字写作会受到许多人的白眼。可是,这些字在书法家的笔下依然鲜活,经过书法家的创作,它具有了更高的艺术价值。今后,这些字仍是书法家进行创作的素材。怎样从文字素材中寻找汉字的特征、意境呢?我认为在选字上,应以古体字、繁体字为主,以简体字为辅。因为有些简体字笔画太少、太简单,不具备开发书法的意境,无法进行发挥和创作。如“小”“一” 等字,这些字就是写的再规范,也很难寻到书法的意境。另外,一些笔画过多,很难写、很难看的字,也不易寻找书法的意境。所以,书法家在创作时要有选择。不能人云我云,让写什么就写什么,其结果作品如白开水一样,没有一点味道,更谈不上书法的意境了。 (二)从自己的书法风格中寻找意境 书法家的书写风格是自己对碑帖的研究、临摹、解读的筛选。中国书法魔力无穷,用同样的纸、同样的笔、同样的墨可以写出千变万化的字,每个人的风格都不一样。每种字体都有不同的韵味、不同的意境。如:同是楷书,柳公权、颜真卿、黄自元三人风格截然不同,他们的作品都含有自己的风格和意境。近代书法家启功,刘炳森等人的书法,个性十足,韵味无穷。有人说:“写标准楷、隶、篆、草的人,容易在创作中寻到意境。我写的是丑体书法能寻到意境吗”?回答是肯定的,同样能寻到意境。如:我们在欣赏戏曲时,小丑装扮的并不好看,但是,他的动作言谈举止很幽默,不时给看客带来欢笑,很招人喜欢。历史上郑板桥是丑体派的代表,他写的“难得糊涂”四个字就象四朵花,你能说他丑吗?行丑而实美,趣味深蕴其中,魅力无穷。 (三)从汉字的内涵中寻找意境 从表面上看,书法与写字好像是一回事,从古至今许多人把书法创作和写字混为一谈,其实书法和写字是有明显区别的。写字人人都会,只要一笔不多,一笔不少,按照字的规范写就行了。书法创作则不同,它对字的要求不太苛刻,只要不违反传统法度,可以多一笔或少一笔,有些字还可以变异书写,如“胸”字,左右可以摞起来。有的字可以“补点”或“破点”。如“神”字写好后在“神”的右边戳一点,叫“补点”。在“神”的一竖上戳一点叫“破点”。这些写法在书法创作上是允许的。了解了书法和汉字的区别,我们就能正确地把握字的内涵,把握书法创作的底线。在书法创作时,我们在选字时,要选择那些有意境内涵的字,便于我们在创作时寻找美、寻找意境。如:王羲之写的“鹅”字,他把“我”“鸟”摞起来形成“鹅”字,即有创意,又有美感。除此之外内涵丰富的字有龙、虎、舞、飞、海、墨、寿、福字等。有人在书法创作时把龙的一边画成龙的形状,把”虎”字画上一个虎头,把”舞”字画成一个女人在跳舞,作为创意、消遣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正规书展,尽量不要展示,否则人家认为你是杂家。现在书法界出现了不少派系,如意念书法、寓意书法、象物书法、朦胧书法、枯草书法、丑体书法等,这些派系作为探索、把玩、孤芳自赏可以,把它作为书写主业就偏离了书法的轨道。 (四)从书法构思中寻找意境 在文学艺术范畴中,书法蜕变最慢。众所周之,诗歌从《诗经》开始至今已发展到了脱胎换骨的地步;小说从古代神话开始,经历代创新已是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绘画从汉代壁画到现在的水墨画,历经开拓已面目全非了。唯有书法在代代“老人”的护佑下,沿着“循古无邪”的理念,蹒跚前进。造成今天的局面,是我们的前人把书法当成了文字工具,没有把它当成艺术品来看待,只注重它的工具价值,忽视了它的艺术价值,忽视了探索创新,致使中国书法与时代不匹配,面对这一被动局面,当代书法家责无旁贷,应该大胆承担、大胆创新,寻找与时具进的书法意境。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在作品创作前要象绘画、写诗一样进行构思,没有构思就没有创作。如果在创作时不加思索和写标语、订食谱一样随心所欲,不可能达到所要结果。所以,我们在创作时,应斟酌内容,选择字体,注重效果。有人向书法家索要作品时,给人家临时命题,强人所难。他们不懂得书法创作需要酝酿、构思,其结果写出的字双方都不满意。<BR>书法创作构思的范围包括,书体的选择、纸张的大小、用笔、用墨、章法、布局等,构思完成后,首先在稿纸上试写,而后在宣纸上创作。创作要有激情,如果一次达不到理想,可反复创作,直到满意为止,一幅成功的作品往往在若干次的创作中产生。

三、怎样调节激活书法的气势

气势,是指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某种力量和形势。中医认为“气”产生于人体的丹田穴,是人体能量的源泉。人们常说:“气盛体盈,气衰体殆”;还常听说:“这人气色不好,可能有病”。可见气在人体的作用不亚于汽车对汽油的依赖。“势”就是势态,就是人体活动的姿式。气势与意境有***同之处,也有区别之分。有人认为气势是摆架势、甩膀子、做样子、写大字。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气势的大小固然与字的大小有关,但不是绝对因素。字大而躁、字大而丑、字大无神就谈不上气势、意境。字小而经典,韵味十足,笔墨酣畅,照样饱含气势、意境。既然气势在书法中有着举止轻重的地位,那么我们怎么样调节、激活气势呢?我认为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 调节书法“静与动”的势态,增强气势。 书法的“静”与“动”是相对的,相互作用的。不是孤立的,静止不变的。一般表现为“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书法中的“静”表示缓、慢、稳等,不是停止。书法的“静”是暂时的,是为下一笔的“快”作铺垫,书法在“静”时,要把握好笔墨粗细、大小、肥瘦、浓淡等变化。这些变化对书法家而言比较简单,但对书法爱好者来说就比较难了。因为书法家能做到“人控制笔”,而书法爱好者是“笔控制人”,他们还未进入书法的自由王国,还受着笔的制约。“动”是指书法创作中的运笔流畅、挥洒自如、开阔奔放、行云流水、飘逸自然。书法在“动”中要把握好度,不能书写太放、太快,否则创作的作品就会出现枯、燥,这样就影响了书法的气势,达不到我们所要的效果。 (二)调节自己的心绪和情感,释放气势 书法创作和写字不同,在创作时应始终保持饱满的激情,当自己完成作品构思,胸有成竹时,即可挥毫泼墨,钩起自己的创作欲望,唤起自己创作的激情,调节自己的稳定心绪。因为,心绪的好坏是作品成败的关键。如果创作时心绪不定,朝三暮四,怀疑自己的构思、怀疑书写工具、提笔优柔寡断、不知所措、缺乏激情、丧失信心。这样的作品写成后,不仅没意境、气势,而且很可能败笔,成为一幅废品。所以说良好的心绪、激情是书法创作的成功之母。 (三)激活字词的含义,寻找气势 中国的汉字含义不同,蕴藏的意境也不同,不同的意境有着不同的气势。在书法创作中,我们要善于研究字的含义,开发字的含义,利用字的含义。特别要注重从诗词、成语、名句中寻找书法的意境和气势。如创作“百花齐放”这幅作品时,应具有“五彩缤纷,万紫千红”的意境。字的气势象花一样,一片片开放,不温不火,恰到好处。创作“铜墙铁壁”这幅作品时,应具有固若金汤、坚不可摧的意境。气势要厚重老辣,笔墨酣畅,气势磅礴。创作“激浊扬清”这幅作品时,应具有庄严肃目,铁面无私的意境。气势要干净利落,剑锋出鞘。有人可能会问,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意境、同样气势,作品不就雷同了吗?我认为不会,因为人的构思不同、运笔方法不同,所以创作的作品也不同。书法和其它文学艺术一样,也随着人的心情变化而变化。如:每年高考,作文只出一个题目,可是因考生的解读不一样,所以答卷千变万化。书法也是一样,同一字在书法家手里经过构思,写出来的字,也是百家争鸣、各有千秋。 书法的意境和气势,既是老话题,也是新话题,它并不神秘,也不是虚无缥缈,它实实在在隐藏于书法作品中,只要我们细心发掘,认真驾驭,用好这个书法的“隐形工具”,我们的书法作品,就能出彩,就能升华,就能成为千古珍品。 作者简介:王书广,现用名王树广,号洨东,别署墨香斋主,籍贯河北栾城。大学文化,中国注册会计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学会理事,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画交易中心常务副主席,九鼎艺术字画社名誉社长。中国收藏协会会员,中国收藏网、杂志特邀艺术顾问。中华诗词协会会员,中国东方名人书画院特邀书画师,北京松阳书画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北京《墨坛艺苑》杂志社特邀艺术顾问。河北书法协会会员,河北硬笔书法协会副秘书长,河北诗词协会理事,河北群艺馆特邀书法教授。 受家庭环境熏陶,自幼喜爱书法,几十年临池不辍,楷习黄自元,隶师汉,行草宗淳化阁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善左右开弓,双管挥毫。近年来,文学作品、诗词被多家媒体登载,书法作品先后入选“全军第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纪念淮海战役胜利35周年书画展”;“全国职工书法、美术、摄影展览”;“2008庆祝北京奥运会纪念碑林”;同时被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香港《中华人物杂志社》、中国国际华人经济交流中心评为2007—2008年度中华人物和中华爱国人物。多幅作品被日本、加拿大、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机构和友人收藏。奥运会后书法作品“谢谢”两字被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收藏,“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被国际残奥会主席克雷文收藏。书法理论著有《我的书法观》、《中国瓦当书法之我见》、《浅谈书法的意境和气势》、《漫议甲骨文的特征与断代》《三希堂与三希堂法帖》等文章。出版了《王书广书法集》,书法作品在中国书画交易中心建有《王书广书法艺术国际网站》并授予名仕席位,在河北省政协、河北省人大《民主法制》等网站上长期录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