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写景散文 - 一千字的郁达夫事迹

一千字的郁达夫事迹

郁达夫出生(1896年)时,这个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第一是父亲郁企曾的薪俸(即工资)兼行医的收入;第二是祖遗的一部半“庄书”收入。“庄书”本来是一种民间管理田赋的制度,晚清时代曾在江南普遍实行。每个县按行政区域分成若干个庄(与今日的乡相似),庄内的田、地、山、塘、宅等的所有权登记册籍由民间专户保管。这种册籍就称为“庄书”,保管的专户就称为“庄书人家”。庄书人家除保管册籍外,还经管所有权买卖过户,向政府申报各户税赋及其变更等事项。办理这些事项,都可以向当事人收取手续费。买卖田地较多的大户、中户,出入庄书人家,经常就餐留宿,有的还横榻吸烟——当日风行一时的鸦片。庄书人家每年秋收之后就要向各大户、中户收取所谓“秋丰谷”若干斗、担,按户不等,形成惯例。因此,“庄书”不仅具有一定的行政特权,还是一种颇有收入的财产形式,并且可以买卖转让。各庄有贫富之别,庄书的价格也大有高低。甚至可以把一个庄的“庄书”一分为二,分成两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部庄书来买卖转让。这种制度的积弊陋规,真不是三言两语所能尽述的。连清朝和民国以后的政府也都明知而束手无策,听任泛滥。庄书人家的特点是人来客往多,而愈是来往客人多,开支当然增大,出息却愈好。郁家这一部半“庄书”,虽属于一般的中等庄,但据说每年收来的“秋丰谷”也可以供全家的半年口粮。第三是祖遗的十余亩田产,自家种了六亩左右以补口粮,农忙时请些短工帮助;还有一半左右,因十分贫瘠而出租,收入不多。在当时富阳这个小县城里,“大多数的百姓”,“既无恒产,又无恒业”,这个家庭,虽比地主大户不足,但比下有余,可以称得上“中产之家”。庄书人家,可以进出衙门户房,何况,据说郁家上代还做过皇帝的医官,当然也不妨自称为“乡绅”。

郁达夫三岁丧父,家庭起了很大变化。年老的祖母(郁圣山妻)尚健在。二位哥哥:长兄郁华(字曼陀)比他大十二岁;二兄郁浩(字养吾)比他大五岁。姐姐郁凤珍比他大二岁。加上母亲和养女翠花,老幼七口,两代寡妇,一时失去了唯一的依靠力量。家庭的三项经济来源,第一项主要收入没有了;第二项,庄书缺了经管办事人,只好长年礼聘一位姓俞的老先生来代办文牍,收入减少了一大半。第三项本是靠天收入,又遭到了孤儿寡妇家所特别易遭受的盗卖、侵占等欺凌。不到三年,就只剩下住屋三间,薄田六亩和纯收入锐减的一部半“庄书”了。一家全靠贤能的母亲艰辛维持,既要张罗庄书人家的人来客往和种田事物,秋后又要抛头露面亲自下乡去收取“秋丰谷”。长兄、二兄已开始上学读书,家庭开支增加了。白天她还要设法去住宅的小弄口做些针线活,赚点计件加工工钿。但尽管她劳累终日,还是入不敷出,家庭经济迅速下降,以至于到了使年幼的郁达夫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的程度。他自出生,本来就由于母乳不足,杂食不禁而常挨饿。又由于他是幼年丧父的末子,母亲就压根儿没让他断奶,更增加了饥饿的时光。据他幼年时的同学说,他一直到七岁上学,每天早晨,小同学上门去约他同行的时候,他还要让同学们等一等,到母亲身边吸几口奶才肯去私塾,后来实在被同学们耻笑不过才自动断了奶。这已是父亲死后的岁月,忙碌的母亲哪能照顾到他,三餐茶饭既不按时又常不足,连一年一度的除夕年夜饭,母亲忙于到各家各店去偿还赊欠或说情延期,往往要到夜半以后才能回家度岁,他只能饿着等待,等得发慌,累得想睡而睡不着。邻家的孩子已吃完年夜饭跑来找他,他伏在桌上只是抱怨还是不要过年的好!这些情景当然是深刻地留在他幼小纯洁的心灵上了,因此,他说他自从开始有感觉的第一个经验便是“饥饿的恐怖”。

由于生活困难,他唯一的姐姐郁凤珍,在父亲死后的第二年就只能送给了乡下的叶家去做童养媳。但他的母亲在如此贫困的境况下却始终坚持要三个儿子上学读书。不仅是一般的上学,而且都要上高等学府,其中长幼两子还上日本留学。不能不说,这位难得而有识见的母亲是有多么坚毅的韧志和非凡的艰辛啊!当长子郁华考取了赴日留学的官费生,次、幼子继续在杭州和当地上学的时候,他甚至把三间住房、六亩薄田和一部半庄书,也就是全部家业都抵押出去而借债度日。不少好心的亲戚着实为她捏把汗,劝她来日方长,犯不着如此冒险,连老祖母也喋喋不休地反对长孙出洋留学。但她都断然拒绝,并说:“我家无财产可守,不让他们外出读书立业,都蹲在富阳街上‘数石板’(当地讽刺话,意思是浪荡无聊),怎么对得起祖宗!”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书香世家”的传统吧。有人说,这也是郁企曾死时留下 的遗愿。而据郁达夫一九一七年在日本第八高等学校上学时所写的《丁巳日记》二月二十五日的记载:“予生三岁即丧父,虽幼时尝见先考图形,然终不能想象其为人。‘汝父正直,故有汝辈。他年汝辈之子、若孙,亦当以是告之。’此祖母之言也。‘汝父正直、谨饬而自晦,使汝父若在者,汝辈当不至有今日。’此生母陆氏之言也。予脑中之先考行状,如此而已矣!”其中所谓“不至有今日”,十分微妙地说明了:在这位也是“书香门第”出身的陆氏母亲眼里,与“谨饬而自晦”的父亲比起来,对接受和贯彻“书香世家”的传统,还是她还显得更坚决、更有魄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