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写景散文 - 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第六单元古文单元,以先秦历史散文为主,阅读这类文章,可以了解古人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感受他们的智慧与胆识。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联系学过的文言文,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养成自觉阅读、及时归纳整理的习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同时,在反复朗读中,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叙事为主的文言文的朗读技巧。并且体会历史散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人物形象鲜明的特点,充分感受这类作品的艺术魅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文章构思巧妙,剪裁得当,语言精炼,读来生动有趣又耐人深思。而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深入浅出,委婉劝谏的方式又是极其巧妙,能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二、学情分析:

 . 初三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篇文章语言浅易,部分重点文言字词曾学过,课文注释也较详细,学生对文章大意的理解不是很难。设计导学案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中更注重对学习文言文词的方法予以点拨。

 文言文的学习要以诵读为基础,课堂设计三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人物的语气及感情,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初中大多数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语言技巧的重要性,所以为了加深对这一点的认识,设计了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巧说”的作用与技巧。

  三、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

 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四、鉴于以上所分析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诵读,理清文意,体会文章语言朴实又生动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自学能力。

 2、朗读, 互动探究,体会文章构思巧妙、详略得当、语言精练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分析邹忌劝谏的语言技巧,启发学生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学习这种语言技巧。

 2、认识纳谏除蔽的重要意义,懂得人要从善如流的道理。

  五、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计划使用两课时

 1、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分析邹忌劝谏的语言技巧,启发学生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学习这种语言技巧。

 (3)、朗读中通过重读、停顿及语调变化突出叙事重点。

 2、第二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纳谏除蔽的重要意义。

 (2)、体会文章结构精巧、剪裁巧妙、详略得当的特点。

 (3)、深入探究作品内涵,养成阅读中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好习惯。

 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六、为了很好地落实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诵读法:文言文的教学,诵读极为重要。本节课将通过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人物,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2、自主学习法、质疑法:引导学生自读,进行探究式学习。要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所以,本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3、比较阅读法: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使他们认识到“巧说”的作用,学习到“巧说”的技巧。

  七、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导学案,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注音,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设计导学案是为了使学生有更扎实的语言积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习惯。)

 2、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是一个动荡剧变的时代,谋臣策士是这个时代的宠儿,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智谋与才识登堂入室,出谋划策、巧思妙喻、奔走游说,影响着各国的盛衰及历史的走向。

 感谢那些史学家们,为我们记述了那些精彩的历史故事,展现出那些智者的`精神风貌,也给予了我们丰富的人生智慧。今天就通过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来领略一下一位忠臣智士的智慧。

 (设计意图:学生曾经学习过《唐雎不如使命》,因而对战国及《战国策》已有了解,老师的激情导入意在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回忆,使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亲切感,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也明确了学习的重点。)

 (二)品读分析第一部分:

 一读——学生朗读课文,正确流畅。

 1、学生活动:把握字音、停顿、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结合导学案,扫清字词障碍

 2、老师活动:引导学生及时总结文言词句积累及答题方法。

 (设计意图:文言文学习要“文言并重”,所以,这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学生课前完成了导学案,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而课堂上的文言词语教学中我针对初三学生的需要,更侧重于对答题技巧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读——理解文意。

 学生活动:老师、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分析人物说话时的不同语气及感情。

 1、文章第一自然段写邹忌与徐公 ,妻、妾、客都肯定了邹忌比徐公美,但他们说话的语气明显不同,试着分析他们的语气及从中表现出的不同的感情。

 2、老师活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画出“三问”及“三答”,读一读,将看似相仿的句子读出不同,突出叙事的重点来。

 三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

 学生朗读体会,讨论分析,老师点拨:人称变化体现出他问妻应该读得亲切自然,问妾则是简洁中透出了威严,问客语气平缓,显得生疏谨慎。

 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十分肯定,赞美——私(偏爱)“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是“偏爱”之情,所以,重在强调“你”,且不加思考,非常肯定。

 妾:肯定,顺从——畏(畏怯)“徐公何能及君也”妾处于畏惧心理,不需要思考,急于表明态度,所以重读突出观点的“何能”。

 客:平淡,敷衍——求(逢迎)“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很平淡,没有特别重的音,均速。

 老师总结:从文字上看,语言很相近,但读出来就有了不同的情感,突出了叙事的重点,读出的“私”“畏”“求”的不同情感,下文邹忌的悟就很自然了,可谓水到渠成。

 (设计意图:这部分要突出诵读。文言文的教学,诵读极为重要。妻、妾、客的回答,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明显不同,体现出他们不同的情感,也彰显出作品语言的魅力。因此,要通过诵读,揣摩字句,比较、分析,通晓文意,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三读——品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品味本文语言描写的技巧之高。

 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体会语言特色。

 老师总结:这样的语言极简洁、朴实,却能切中要害,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特点,可谓“简而不陋”。

 (设计意图:这一次的读,是对上面分析、指导效果的一个反馈,也使学生在“看出门道”之后有一个加深理解与体会的过程。)

 (三)阅读第二部分

 1、老师活动:用问题导学,这只是邹忌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它何以载入史册?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具体分析邹忌的劝谏技巧。

 类比,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深入浅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学生朗读,体会与叙事的文字读法的不同,“叙”看似平和却要读出起伏,“议”则重在读出排比句的气势来。

 2、补充历史上谏臣的故事,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

 保护自己,并能使对方愉快地接受意见,达到劝谏的目的。

 3、老师活动:补充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委婉劝说的技巧。

 学生活动:比较阅读,分析总结委婉劝说的技巧。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及时创设问题情境,补充比较阅读的资料,把预设性问题和生成性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不仅要认识到“委婉规劝”的好处,更要学习“委婉劝说”的技巧。)

 (四)课堂回顾: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从文言词汇、课文内容、劝说方法等方面进行回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习中主动思考、及时总结的好习惯。)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二段,预习第三段。

 2、查找资料,补充一个古人成功劝谏的小故事,并将它拟成一道文言文阅读题。

 (设计意图:因为是初三学生,所以设计中不仅考虑要拓展学生的阅读量,而且要培养学生研究试题,把握学习重点的意识。)

  八、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比美 : —— 三问、三答 —— 三思

 悟理:直言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