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烟火,不成人间。
一日三餐,是生存的基本。食物供养人类的肉身,生火煮食是必然的行为。
不去研究火的历史,只知道自有记忆以来,家里每天都生火。火向食物提供能量,食物因火而产生源源不断的新奇的美。火中变色、变形、油脂溢出、结构分解、香味产生,百般滋味火中得,美食遍布人间。每当饥饿,就想起美食,看见炊烟升起,吃的希望也随之升起。点燃的柴在锅底下拼尽力气燃烧,灶台旁的人,时而加柴,时而翻菜,心无旁骛。一会儿,一碟西红柿炒蛋或豆豉蒸排骨或红烧茄子或白米饭摆上饭桌,一顿美食便诞生了。炊烟袅袅,美食飘香,是人间美丽的烟火写意,也是一种浓厚的文化。
做出美味食物的人通常是热爱生活、懂得生活艺术的人。这样的人,善于把握火候,会从食的味觉和营养上研究火的运用,了解大火、中火、小火的不同之处和可用之处。小时候,我不懂火候,记得第一次煎荷包蛋,敲开鸡蛋,倒进锅里,不到两分钟,炒焦了。后来妈妈教我,炒蛋不能太大火,也不要炒太久。随着年龄增长,随着用火的经验越来越丰富,我也称得上半个美食家了。
我发现,了解火之后,烹制食物时往往是无师自通的,热爱家人的人会不断尝试,不断改进,变魔术似的变出各种各样美食。每天,当孩子和爱人回到家里,我会捧出自己精心烹制的菜肴,一家人慢慢享受眼前美食,饭菜上蒸气腾腾,每个人吃得津津有味、眉眼含笑,构成一幅幸福和谐的画卷。怪不得,神仙都羡慕人间烟火生活,仙女也想偷落凡间!活着的人祭拜已故亲人时会摆出酒肉、水果,点燃几支香,这说明已故之人也留恋人间烟火。
然而,现今有很多人喜欢下馆子吃饭,不喜欢亲手生火烹制食物。缺少了火的'玩味,家便少了情味。饭馆里的饭菜是为了挣钱而做,而家里的饭菜是为了爱而做。有一个朋友,她在银行上班,很忙,她的老公是驾教,不会做饭,而且也很忙,有时各自去饭馆吃饭,有时相约去饭馆吃饭,常常为一顿饭而寻寻觅觅。家里一个月也煮不到一次饭,不到一年,便离婚了。我问她为何离婚,她说家里没有烟火味。我想,以其说没有烟火味,不如说没有人情味。
民以食为天,无食物不能活。
人们种植稻田、蔬菜,养家禽,也是为食效劳。小时候,我家种了很多果树,有荔枝树,橘子树。我的父母大多时间是在果园里捉虫子、施肥、除草、修枝、摘果子。在我的认知里,种果树是金钱的来源,是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我长大后参加工作,是我的经济来源,是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
草房、砖屋、高楼、宫殿,从平民到皇帝,无不需要住房。
房子里住着自己的亲人,便是一个家。家,是身体的憩息地,有了家,才能睡得安稳。一座座屹立在大地上的房子是一个个无声的召唤,街道上的人和车川流不息,最终都是流向自己的家。家,是人间的温暖。
生活是色彩缤纷的,商场里摆卖着各色各样的衣服和饰物,红男绿女们很是享受购物,每天穿上喜欢的衣裳,戴上赏心悦目的饰物,这是人们追求美、享受生活的体现。
时下,很多人说脱俗这个词,我却一直不敢说这个词。身为凡人,每天参与食住行,着实离不开凡俗烟火。脱俗之说总给我造作矫情之感。烟火生活中,有些人追求艺术,比如摄影、弹琴、画画、游山玩水,这些凡人可有可无的追求,彰显了人的精神需求各有不同。看,人间五月,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公园里有无数人在享受诗意生活,看书的、耍剑的、跳舞的、唱歌的,都那么悠闲惬意,这该是烟火生活的升华了。
我想,火应该为温度的统称。食得饱、住得稳、穿得暖,行得畅,都是肉体活着的温度。
爱,是活着的精神需要。爱如火,使生命温暖和明亮。一个人赤条条地来到人间,又赤条条地离开人间,是爱由始至终贯穿了一生。爱,是人间最让人眷恋的味道。每个人都需要一把爱火,燃起生命的温度。
亲情,是最温和的火。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是两个人爱情的延续,融入血脉,一生相连。母亲以子宫孕育、以乳汁喂养、以真诚教导、以生命奉献给孩子。这种爱,最深沉,最恒久,最自然。人的一生,若没有生儿育女,没有子女陪伴,难免有凄凉之感。
恋人之间的爱,是人间最炽热最迷人的爱,两个人相爱,燃烧彼此,或旺或缓,或灼痛或温暖。勇士不怕烈火,甘心为爱成灰;智者点火有道,恒温慢炖,爱如补汤;也有一种爱,用冰的形式诠释,爱到极处无所依,必成冰,唯有一把火能沸腾一块冰。有人说,像和尚一样看破红尘,不食肉,不恋色,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然而这种不正常的烟火生活总是让人觉得寡淡清冷,缺少情味和温度,或许,每个出家之人都曾热烈地爱过,在现实中得不到圆满而选择出家修行,用另一种方式表达深爱。
生活,是肉体寻找的温饱和安稳,是灵魂追求的艺术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