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写景散文 - 作文写的越文艺,可能说明你越不会写作文

作文写的越文艺,可能说明你越不会写作文

作文写得越“文艺”? 可能越说明你不会写作文

陈亦权

我越来越明确地感受到,我真的越来越看不懂现在的学生作文了。

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生作文都开始呈现出一种很文艺的样子,好像每个孩子都在感叹“岁月”与“生命”,或者“初心”与“迷失”。

每个孩子在作文中都喜欢摆出一副“沉默的智者”或“得道的高僧”这样的架势,用尽世上所有的唯美词藻,做出一场又一场华丽而肤浅甚至造作的文字表演,有些是喟叹时光,有些是透视人性。

我以下面这篇作文做例子,这是江苏泰州某初中校内比赛的一等奖作文——

 与文字温暖相拥

窗外的长风流淌过叶片的脉络,阳光跃动投下点点光斑,抖落一地的暖意。天外自在飘荡的半亩云,不经意间触动心扉。

往昔的回忆如开闸的洪流汩汩涌来,一点一滴的碎暖嵌在生活的细微之处,调和了生命长河两岸的悲凉。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朵花,都是一个赏花者。”在草原无边无垠的辽阔,满目的碧草充盈着,极迫切地希望出现别的色彩;于是低头的须臾便瞥见了隐匿在草丛深处的小野花。简单清明的装点了眼睛和心灵。

果真如此,漫漫长途中总会有细微的惊喜在身边,或许只是回眸的刹那,低头的须臾,这些温情的记忆是永藏心底的,每一次重温都新鲜如昨。

无论身处何方,无论境遇如何,真正需要的力量不过静下心来的回首,去追忆所有独特的,经久不散的美好。除了去发现和探寻这种生命的真谛,其实你也是一个惊喜的创造者,人与人穿过茫茫人海所相遇,所留下的印象,都是触动过你的轻浅的温暖。

所有阴霾散失后的精彩都是众人期盼,求之不得但藏于细微之处的美好往往才是最值得留意的。在火车上能透过窗看见近景疾掠而过,远景缓缓相随就是简单的美好,繁忙之暇能有挥毫泼墨的意境就是滋润心灵的甘霖,车马喧嚣中能仰头望见剔透湛蓝的天空一角就是缓缓流淌的细流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从而忽视了那些唾手可得的暖意。流年似水,每一朵花的盛开,风都会记得她的香,携之而去,我悄悄开始眷念这些细碎的美好与惊喜,并期待与之温暖相拥。

 舟散月明,怕沐杏花风,念念红尘远,无踪。

如果抛开“看不见皇帝的新衣会被人嘲笑”的顾虑,我希望读者们都说一说实话——你看懂这篇作文在说些什么了吗

凡是说能看懂的人,说的全是假话,或者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是“不明觉厉”,虽然看不懂作者在表达什么,但是感觉作者很厉害。

我为什么能确定?

因为这是一篇除了一大堆华丽词藻之外,没有任何半点真情实感的作文——也就是说,作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写些什么,你们怎么能看懂?这不符合宇宙范围内最基本的物理逻辑。

所以,我再提一下我经常说的一句打油诗:空摆文艺架,不知要说啥。

说到“文艺”这两个字,直接跳出我脑子的不是“文学”或“艺术”,而是“文艺范”。

什么叫“文艺范”

“范”就是“模样、样子”。

“文艺范”这三个看上去很厉害的字,它的通俗解释应该是这样子的——摆出一副很文艺的样子。

我们大多数人在追求或营造的,其实是一副看上去很文艺的“样子”,而不是一颗品起来很文艺的“内心”。

这与很多老师和家长们有意无意的暗示和引导是分不开的。我曾经接触过一些学校的文学社,也听过一些爱好文学的老师们朗读他们自己创作的作品,散文或诗歌什么的,在他们朗读的时候,冲进我耳朵里的全是“思念”和“疼痛”以及“泪水”,但是全文听下来,我唯一没有听明白的是——到底在思念什么?到底在疼痛什么?到底在为什么而流泪?

太多太多人,总是在营造一种外表的唯美,却不愿意进行深刻的探索与体现,而模仿外表又是最容易的事情。

所以,“流表”成了“流行”,“肤浅”成了“浅吟”,所以“矫揉造作的伪文学”被人抬举成了“深不可测的真思想”——好像写文章就不应该让人看懂,好像文章让人看懂了就显得自己没水平。

世界万物总是相辅相成的。我们现在的很多读者也很奇怪,总是莫名其妙地觉得自己能看懂的作品都不是好作品,潜意识里觉得“这文章我都能看懂,有什么厉害的?”

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拥有很强烈的“拆台性格”的民族。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什么叫“拆台性格”,我在这里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比如刘谦,春晚的魔术结束后,正月初一就会在网上出现大量的“解密”。

这个“解密”的意味很奇怪,他并不是对刘谦的表演的尊重,而是拆得刘谦一无是处,潜台词是这样子的——这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也会!

也就是说,在很多人的内心里,凡是他能看懂的,都不是优秀的,只有他看不懂的,他无法拆台的,他就会觉得那是真正的好作品。

所以,人们这才开始努力去做到让人无法看懂,让人无法拆台,越神秘越好。

魔术可以进步,写作也能不断进化——当然,往好的方向才叫进化,往不好的方向只能叫变异或扭曲。

我在这里不得不强调一下,像纳兰泽芸、雪小禅、包利民这样有真思想的唯美文学,是能反刍能消化能吸收的,是能品读明白的,是真实的,是优秀的,是有价值的现代文学;

但在冲着让人无法看懂的动力下,也有很多文学作品不断地以美的外表进行着变异和扭曲,从而诞生出许多“空有唯美却无实意甚至充斥着矛盾与错误的伪文学”,这种伪文学在眼下简直泛滥成灾。

那么众多的模仿者,模仿到了什么?

很显然,只有少量的模仿者奔向了纳兰泽芸、雪小祥和包利民他们的方向,而更多的模仿者,只是不断地往伪文学的队伍中添员加丁,而又因为这个队伍的不断扩大,所以他们都以为自己找到世界上最坚实的土地——其实自己踩着的不过是同伴的脚背。

这些奔向伪文学、伪写作的人,又以中学生为主,或者准确一点说,是从中学时代起步。那么问题来了,中学生为什么会特别容易奔向这种伪文学、伪写作的方向?

我把这称为“力量的主宰性”。

什么叫做“力量的主宰性”?我希望读者们能跟着我的思维一起脑补画面——

让一个40岁的人拿着苍蝇拍去拍打蚊子,他们会非常轻松地完成一个拍蚊子的动作;

但如果让一个5岁的孩子拿着苍蝇拍去拍打一只蚊子,他们会做出一个“跳跃”的动作,并且嘴里还会发出一个“哈”的吼声,好像他不是拍死了一只蚊子,而是把一个武功很高的对手打出了20米远;

让一个40岁的人拿着木棍去削掉一棵草的草尖,他们会非常轻松地完成一个削草尖的动作;

但如果让一个8岁的孩子拿着木棍去削掉草尖,他会不断地蹦跳,不断地跨起马步,不断地挥舞双手,不断“哈、哈、哈”地吼叫,然后在削掉草尖的同时,享受着某种成就感,好像被他们削掉的不是野草的草尖,而是日本浪人的脑袋。

这就是“力量的主宰性”——当一个人在刚刚拥有可以主宰自己力量的能力时,就会使劲去展示和宣布自己拥有了这份力量。

一个使劲拍打蚊子的5岁孩子,和一个使劲削草尖的8岁孩子,其实就是等同于一个中学生对于文字的主宰力量——太美妙了,我学会了这么多美妙的词语,我要用来写到作文里去!

而一些伪作家们不负责任的示范、一些老师们不求甚解的引导,更是彻底激活了学生们的意识本能,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写作文时,竭力去展示和营造外表的高深和唯美,而内在的写作核心反而被忽略了,所以,现在的学生作文才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生命”“岁月”“时光”“初心”“迷失”……

我真的希望老师和家长们能够去监督和纠正一下孩子的作文: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根本还没有品尝到生命的苦乐,却开始教化别人关于生命的真谛;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根本还没有体会时光的易逝,却总在作文里感叹岁月如刀。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根本还没有见证过初心的脆弱,甚至连自己的初心还没有建立,自己的梦想还没有确定,却总喜欢在作文里教导别人要守护初心;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根本还没有体会到金钱的真意,根本还不知道世界上有些什么诱惑,却开始告诫别人不要在诱惑中迷失自己……

太多太多的学生,都在作文中把自己摆在一个“上帝”或“圣人”的位置上,高高在上地呼喊着、指引着、点化着芸芸众生,但是他们只是一味地想要展示自己的力量,却忘记了自己才是一个真正需要去学习和感受生活的初生牛犊。

除了安东尼或陈安之这样的励志大师的作品之外,哪怕是莫言、余华、贾平凹或者是更早一些的巴金、鲁迅、冰心,或者更远一些的海明威、普希金、雨果、巴尔扎克……几乎所有的作家在作品中所描述的全是“我感受到了什么”,而不是“我要教导你什么”。所谓的读者的收获,也不是作家的教导,而是读者的领悟。

文学作品,尤其是学生作文,更应该着重描述“自己的真实感受”,不必去做那些超越莫言、鲁迅、普希金、巴尔扎克的事情。

说到最后,我为什么越来越看不懂现在的学生作文?

第一,是学生们自己的对于力量的展示欲没有得到来自家长或老师或社会的把握与调整;

第二,不少作家或老师或家长甚至还给出了很多不负责任的错误引导;

第三,是人们对看不懂的艺术作品的仰视心态,导致学生们更乐意去创作一种看上去非常有高度非常唯美的作文。

所以,现在那些越来越让人看不懂的学生作文,其实就是这三者相辅相成所产生的化学作用。

事实上,作文写得越“文艺”,可能越说明你不会写作文,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即使是林清玄、雪小禅,或者包利民和纳兰泽芸,他们的唯美也是一簇绽放在大地上的花朵,那样的花朵美而犹实;而不是漂浮在半空中的游云,那样的游云虽美但虚。

因为对于一篇作文,无限度的拔高和美化,无非是试图用来掩饰一个作者对于文章核心的不确定。而一个非常确定自己想写什么的人,任何一个过于抽象笼统的描述都会觉得是多余的,是有碍自己抒发本意的。

我用更直白一点的话来解释:也就是说,如果让我好好说话,我就说不明白我到底想说什么,所以我就无限度地拔高和美化我的作文,因为无限拔高和美化过后的语言就会变得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这样的文章会让人无法读懂,让人不明觉厉,让人是惊羡不已——就像决定让那篇作文获一等奖的老师和校长,他们真读懂那篇连作者自己都不知道在写些什么的作文了吗?

学生作文,还是多写写真实发生在生活或课堂里的点滴吧,去以小见大写写你对于生活的感受,这才是你真正的营养,不必老气横秋地去指点江山,也不必无病呻吟地去缅怀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