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写景散文 - 做朋友,不要失信于人

做朋友,不要失信于人

第一次读毕淑敏的散文《毕淑敏感悟心灵》还是在十年前,在这本散文集里,***收录了作者80多篇随笔。读过之后,感触很深。觉得似乎每一篇都是精品。其中有一篇名为《友情如鞭》的短文写的非常好,这些年一直深藏在我记忆的抽屉里,不时地拿出来欣赏。

当我在十年之后再次打开作家的文集,第一个跳入我眼帘让我爱不释手的依然是这篇记忆犹新的随笔。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向我们详细的讲述了她被朋友欺骗的故事,听过之后不免让人扶卷沉思,久久难忘。

我曾经不解的疑惑着,做为一名事业有成的作家,一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怎么会轻易被骗呢?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作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电话里一个陌生人请求她帮助,并十分肯定的说是她的朋友。(我们暂且把这位陌生人称做D)

正当她感到疑惑之际,这位陌生人D马上说他与C是朋友,还没等她反应过来,那人又说C是B的朋友,作家虽然认识B但不熟,那人又立刻说,B是A的好朋友,这一下我们的女作家信了, 因为这个A的确是她最要好的朋友之一。

为了确认这个自称朋友D的关系,她给她的朋友A打电话,A说B的确是他的好朋友,可以信任。接着B又给她打电话为C作了保,从他们几个人的互相作保中,我们的女作家查到了“一条个有迹可循的友谊链,ABCD每个环节都是真实可信的。”

D的事情很难办,须要女作家用信誉担保,依照ABCD链条的逻辑,她为D作了担保。

结果却很惨,这个D是个见利忘义的小人,他辜负了作家的信任,使她的名誉受损。于是她愤怒之下,写下《友情如鞭》,深有感悟的说:“这世上究竟有多少东西可以毫不走样地传递下去?嫡亲的骨肉,长相已不完全像他们的父母。孪生的姐妹,品行可以天壤之别。遗传的子孙,血缘能稀释到1/16、1/32。同床的伴侣,脑海中缥缈的梦境往往南辕北辙。高大的乔木,可能因为环境的变迁,异化为矮小的草丛……友情的传送带,在寒风中变色。信任的含量,第一环是金,第二环是锡,第三环是木头,从C到D的第四环,是蜡做的圈套,在火焰下化作烛泪。

现代人的友谊如链如鞭,羁绊着我们,抽打着我们。世上处处是朋友,我们每天都在的友情旋涡中沉浮。几乎每一个人都曾被友谊之链套牢,都曾被友谊之鞭打出血痕。”

听了作家的倾诉,我们看到她被失信的朋友伤害的有多深,这种伤害不仅仅是使她名誉受损,同时心灵也一同受伤。使她不敢再轻易相信朋友。“友谊是一种易变的东西,假如它不是变得更好,就会不可抑制地变坏”,作家如是说。

读完这篇随笔,我对作家受骗深表同情,对那位被称为D的朋友十分鄙视。假如真的存在这样一个友情的链条,也必须用信任来维护,一旦失去信任,友谊立刻会土崩瓦解,朋友将不再是朋友。

作家的失误在于,她过于相信友谊链条的坚固性,忽略了它的可变性。因此而受到伤害。

复旦网红教授陈果认为:“朋友一词的滥用,恐怕仅次于爱情。真挚的朋友即是挚友,他们不是玩伴,不是酒友,不是寂寞时的慰藉者,不是精神的避难所,也不是基于利益牵扯或实用效果的人脉。

朋友不是哄来哄去的一个群体,也不是扎堆出现的一个圈子;朋友不是对你的主意或见解都抱以赞同迎合的人,朋友不是跟班,不是附庸,也不是陪衬,而是在人格上彼此对等的人。”

有时候我想,朋友也许是有层次之分的,就像人的素质一样。少的是那些趣味相投、心灵相通的知已;多的是各种各样貌似朋友的熟人。

我们交友的误区是错将熟人当朋友,实践证明熟人就是熟人,硬将熟人说成朋友,除了欺人就是自欺。

现在的网友,更是让我们朋友遍天下,但实际情况可能并不乐观,因为我们即看不清这些熟悉陌生人的面孔,更看不清他们的精神长相。

我希望我能种下一棵树,上面开满友谊之花,结出信任之果,我希望我的朋友都是践诺守信的人。除此之外,并无它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