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写景散文 - 九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九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件# 导语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巧设课件,激发兴趣,可以给语文学习动力;情注文本,感受语文体温,则可以让语文学习成为生活需要。下面是 无 整理分享的九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性活用等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朗读视频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师生***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

 路,把握说理方法,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品味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讲淮海战役中民工支前导入:得民心者的天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名,字,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他是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著书立说。是孟子及其*万章等著,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顿。

 2.听了课文的朗读,你知道怎么读了吗?关键是读出文章的气势。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学习文言文朗读是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第二步我们该做什么了

 呢?好,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翻译课文,弄懂课文意思。不懂的做上符号,待会可以举手提问。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五、研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六、讨论课文论证的语言:逻辑严密、气势磅礴(对比、排比的运用)

 七、小结:孟子借谈作战取胜的条件来阐明他的政治观念。

 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才能治理好国家,让国家长治久安。

 

篇二

 1、知识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

 (3)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

 3、德育目标

 (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一、情景导入

 二、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论证结构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示范朗读带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角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估计时间

 第一板块(认读)

 一、情景导入

 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国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展示)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七篇,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000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播放本课泛读带。多媒体展示一些字词读音。

 郭(guō)粟(sù)亲戚(qīngqi)

 2、复读课文,注意读出语句的停顿。

 3、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赛读课文。(教师评点)

 1、学生分组讨论,作出回答。

 2、学生听讲,思考,究竟是什么方法?

 3、找一名普通话比较标准的学生朗读,其他人听读,了解记忆对孟子的简单介绍。

 4、学生听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字音和不会读的断句。

 5、学生按要求齐读课文。

 6、学生赛读。读得好的,加以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