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近期召开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傅莹女神实力圈粉。
这位有着银色精干短发,流利英语表达的前任外交部副部长,在面对现场的刁钻提问时,见招拆招、逻辑清晰、逐一应对。而她幽默又不失端庄的风格,为中国外交狠狠地加了分。
"中国是否对朝鲜失去了控制?"
傅莹笑了,看透了问题中的玄机,款款回应:“这种用语很西方。”
"中国不是这么想的。我们不控制任何国家,我们也不想被控制。"
当美方记者说中国“偷窃”美国时,她敏感地指出:“这个词很不敬。”
事实上,傅莹的发言一向精彩。立场坚定,柔中带刚。
在面对外媒咄咄逼人的质问时,她总能不卑不亢据理力争地给出最漂亮的答案。
随着傅莹“剽悍”的外交表现被大家熟识,不少人转而关心她在生活中是怎样的人,她在家庭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傅莹的丈夫郝时远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夫妇俩是内蒙古同乡。在***同打拼的路上,虽然都很忙碌,却并未因此削弱家庭的温馨。
稍有空时,两人就会主动分担家务。有时郝时远在客厅看电视,傅莹会去清理衣服,打扫房间。而每周唯一一次***进晚餐的机会,一般都是郝时远主厨,做些家常便饭。
在郝时远眼中,妻子工作出色、为国争光,是他的骄傲,而生活中的妻子,“一直很温柔,很顾家,也很有女人味。”
这样的婚姻,让人不由得心生赞叹。
彼此欣赏,相互扶持。因此,为对方做的一切,皆是发自内心的关爱,并非一味的牺牲。
有这样的人生伴侣,后院不会起火。不用去处理跌宕起伏的感情纠纷,一个人更能够集中精力创造人生的佳绩。
2
说到势均力敌、携手***进的夫妻楷模,不得不提已故的钱钟书和杨绛。
两人门当户对、珠联璧合、同享盛名,才学品行也在伯仲之间。
最难能可贵的是, 他们相互理解,彼此支撑。
1942年底,杨绛因话剧《称心如意》名声鹊起,先于钱钟书获得美誉。
而当得知丈夫有意创作一部长篇小说时,杨绛毫无怨言揽下所有家务活,甘当“灶下婢”,鼓励丈夫创作。
两年后,《围城》轰动问世。钱钟书只道,“这本书该献给她。”
钱钟书和杨绛的感情,深植于对对方的欣赏和肯定之中。
钱钟书对妻子的赞美溢于言表,“杨绛的散文比我好。”还说,“杨绛的散文是天生的好,没人能学。”
而杨绛更是以丈夫的事业为傲,“ 我了解钱钟书的价值,我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付出。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 ”
3
廖一梅在剧作《柔软》中说,“ 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婚姻的真谛正是如此。
因为彼此了解,进而选择结合;因为相互懂得,才会互让互谅。
在这份了解和懂得之上, 爱是清晰的,付出是甘愿的,牺牲是没有抱怨的 。
你明白他的需要,他也感恩于你的供给。为了回馈这一份供给,他愿用上余生的精力。
而婚姻,在这样的岁月静好中,内耗降为零。
你们得以背靠背,心连心,结合成一个整体,向外探寻,***同去往一个人到不了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