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优美散文 - 古刹有清味散文

古刹有清味散文

名山多古刹,古刹有斋食。面对禅林暮雨,我感悟山墙边的竹韵,虚空间的梵音。雨后,山寺前的奇石滚落晶亮亮水珠,萦回空谷的梵音,使浮躁的心绪变得平和。这时,先贤“淡味是真味”的见解,渗透我心境。由此,联想起数十年采记之余,与古刹斋食“妙遇”的情景……

 厦门南普陀、舟山北普陀的斋食,妙就妙在于鲜淡中透出几许“不可说”的滋味,无论是形状、口感、配色、食境……都能使人在咀嚼后,感到余味悠长。记得当时,我像在用餐,像是在参禅,也像是在品悟自然造化的精致演变。

 翻阅史籍,曾留意过禅林自创的特色斋食。清代掌故逸闻汇编《清稗类钞》册页中,仅介绍了少部分:“寺庙庵素馔之著称于时者,京师为法源寺,镇江为定慧寺,上海为白云观,杭州为烟霞洞。”

 初品真正意义上的斋饭,是在舟山市普陀的息耒小庄。那是个斜洒杏花雨的日子。店内外清雅淡朴,当我凭栏赏鹤、放眼观海、侧耳听琴、凝神品茶时,其感受,远非怡悦二字所能涵盖。品过三菇六耳、芋头竹笋及豆腐制作的斋食后,赴潮音洞前听涛,在紫竹林里看竹,心海好放逸、好澄澈……

 甲申仲春,当我第二次登上“莲花佛国”九华山,接待者安排午餐时,我道出“品素”的想法。因为,几年前,我首次参拜地藏王菩萨时,曾站在天台正顶,遥看香烟缭绕、钟磬木鱼声与诵经声交响的九华街,曾有过入寺品素的念头,只是当时采访工作尚在进行时,无暇享用。

 我以为,作为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很久以前便以本味儿突出、鲜亮不腻著称,特别是由史潮泛载而来的传统名菜,若加以精致,大可列入佛家素宴,比如问政山笋、八公山豆腐、包河藕粉等。

 重登九华山,见到聚龙大酒店、东崖宾馆等食宿地,精美素食早成系列。特别是“以素托荤”的菜肴别具一格。

 那晚,一壶九华毛峰、一桌精美素餐,伴随史话漫漫……

 建于北宋的迎江寺与振风塔,是安徽安庆知名景观。怀着敬仰之心前往礼拜,最惬意的午餐,当是迎江寺茶楼之佳作——素锅贴。

 外焦黄、内鲜美的素锅贴有多种馅料,或用冬菇、玉兰片,或用茶干,配菜以季节区分。秋冬两季搭配白菜,春季则搭配地儿菜,夏季搭配蒿儿菜。不同季节,有与之相应的滋味。

 我以为,清雅素食,不应拘泥档次与规模,以适口为好。台湾星云大师游南京时,一份令他极为满意的.早餐菜谱,我用心珍藏,每每阅览,颇感食趣。第一天是,芹菜干丝、拌山野菜、泡菜、腐乳、素菜水饺、香打麦场、什锦素炒面、芥茉小包;第二天是,螺丝酱菜、香菜拌酸菜、脆桃仁、芝麻菜心、素菜小包、玉兰饼、茶酿元宵、雪菜猫耳朵;第三天是,菜拌腐竹、花生拌苔菜、什锦酱菜、冬菇、豆茸煎饼、素菜蒸饺、菌油面、芝麻糖元宵、香打麦场。

 得职业之便,数十年奔波采记,入名山古刹、品清丽斋食,竟成为印象中的一抹霞彩。我多次在江南古寺礼拜时,都有漫空丝雨飘落,由此愈发显得禅院里藓碧竹翠,烟岚深处的木鱼声似有似无。记得在杭州灵隐古刹,我听到一则与该寺有关的传闻:中秋之夜,寺里的火头僧半夜正在烧栗子粥时,忽见无数桂花从天而降,恰恰落在烧好的栗子粥里。第二天,众僧都觉得此粥花香扑鼻,视为奇粥。原来这桂花是月宫嫦娥为寄情于故国亲人而散落的,日后,寺周围连同杭州城便多有桂花树,每到中秋,城内外漫飘桂花的清馨。于是,“桂花鲜栗羹”这道美食便流传下来。其做法倒也简单:将鲜栗肉切簿片,锅中水沸后放栗肉与白糖,再沸时,撇浮沫改微火,将鲜藕粉调匀入锅,待羹状时出锅入碗,将青梅切成薄片点缀于羹面,撒上桂花及玫瑰花瓣,色呈红黄绿白,口感甜香爽滑,此时闭目遥听古寺的月泉松吟,心境格外澄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