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优美散文 - 写作文章的趣味性

写作文章的趣味性

1. 如何指导学生作文写出趣味性

你好

一、要注意由低年级的口头作文向三年级书面起步作文的过渡。现实中,不少教师口口声声叮嘱学生:“三年级要写作文了,一定要认真学!”可这样无形中夸大了作文的难度。我们老师老是“心比天高”,开始就对学生要求过高,多挑剔,一味训斥,使学生对老师产生畏惧心理,更丧失了对作文的兴趣。因此说这个过度很重要,我们要积极创造保持作文兴趣的条件,它能为学生今后的作文学习打下基础。

二、注意作文教学中趣味因素的渗透,减缓坡度,调动学生作文的学习积极性。导入方式要多样,例如:

1、故事式导入。

2、活动式导入。

3、情境式导入。就是为学校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从而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在作文前运用录音、录象、投影等手段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形、声、色的感官和新颖的直观形象,这样不仅对学生作文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充分调动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三、注意命题,选材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及认知能力,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才会“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才能表达“真情实感”。

四、注意讲评要以激励为主。因此我们的作文讲评要尽可能利用一切机会激励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从而给予他们更多的成功体验。调动了学生修改的积极性,又改变了过去学生只看分数不看文的面貌,有效地减少了老师批改作文的无效劳动。

满意请采纳

2. 怎样把作文写的有趣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中充满了情趣,可为什么学生的作文总是千人一面,万人同腔,干干巴巴的,让人难以卒读呢?笔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摸索,在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将趣味性有机地融进思想性、情感性、逻辑性之中,从而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人的个性心理是丰富多彩的:有孤独型的,有社交型的,有思考型的,有行动型的,有焦虑型的,有乐天型的,有冷静型的,有激动型的。写作活动是个性心理的外在表现,个性心理既然是丰富多彩,那么写作活动就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

学生作文的模式化,很大程度是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接受了教师对作文的硬性指导和功利性熏陶。这种教育方式,不论在主观上是合理或非合理的,在客观上都形成了一种错误的导向,造成了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把自己困在书海中,圈在一块狭小的天地中,缺少生活感受,写作时自然就会缺少素材,缺乏真情实感,写出的文章就枯燥无味;偶尔在生活中得到启示,产生灵感的火花,也不敢“一发而不可收”,害怕触犯考试式作文中的“清规戒律”。

这样下去,造成了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很难写出有新意、有情趣的文章。针对这种局面,教学内容的改革刻不容缓。

具体的做法是在作文教学中强调情趣,指导学生从新鲜、知识、形象、情感、哲理、美好等几方面入手,写出有趣味的文章。 一、以新出趣 喜新厌旧,是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

它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文章要保持长久的趣味性,首先要内容新。

内容新,主要体现在写作的素材方面,即在选择素材时,除了注意选取那些有利于表现主题、突出主题的素材外,还要注意素材的新颖性。也就是说,要反映新人、新事、新成果、新面貌,体现时代精神。

其次观念新。就是要让学生在写作构思时要力求提出新的看法和新的见解。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在立意时避免雷同,写出独到之处。 再次角度新。

任何事物都是由多要素、多层次、多方面构成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角度构思新颖与否,对一篇文章的成败至关重要。站在不同位置去观察不同的层次,就可形成不同的角度。

在写作中选取别人没有写过的角度,就是创新。 最后方法新。

同样的主题,同样的素材,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或记叙文,或议论文,或说明文;或归纳,或演绎,或类比;或叙述,或描写,或议论。总之,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以期获得最佳效果。

二、以博出趣 博,就是博学,就是知识广博。趣味性离不开知识性。

所谓“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结”。知识是一种信息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从这一意义上说,各种文章实际上都是在介绍知识。但介绍的方式上有别,就是知识的内容本身也相异。

要让人“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秦牧语),这就要求文章中介绍的知识,不但宏博,而且新鲜奇特。如秦牧的《榕树的美髯》一文:“榕树一把一把的气根,一接触地面就又变成了一株株的树干,母树连同子树蔓衍不休,独木可以成林。”

可见,丰富的知识不但有助于作者的写作,而且还可以满足读者的求知欲,使人们从中获得新鲜感,增添情趣。趣味性是以知识性为基础的文章,言之有物,才有吸引力。

这正如秦牧在《散文创作谈》中说:“占有丰富的生活知识的材料,对于一个散文作者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对于一个道理,发挥起来,才能够有丰富的材料加以体现。而接触一件新鲜的事物,也能够引起丰富的联想。”

知识的获得渠道很多,可以靠直接经验,也可以靠间接经验。在教学中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观察、思考,全身心地投入生活,关心社会,关心世界,从生活这本人生的教科书中汲取写作的素材。

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尽量多地从书本上去间接接受有关信息,积累知识。以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并把它们用于作文之中。

三、以形出趣 形,就是形象,语言要形象化。形象化的语言就是把事物写得绘声绘色,声色俱鲜,把抽象、深奥的道理寓于形象的描述之中,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资本的描述就很精彩、很形象。他在书中写道:“资本一来到世间,就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这样就把资本拟人化了,就把非常抽象枯燥的概念变成了具体、可感、逼真的生活画面了。那么怎样才能将文章写得既形象又生动呢? 首先,使用形象化的语言。

报载:美国纽约有一个乞丐,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写“自幼失明”,每日所得甚少。后来一位诗人路过,给这个乞丐的牌子上换了一句话:“春天来了,可我看不见它。”

之后,施舍者络绎不绝。原因就在于诗人形象化的语言,激起了人的感情波澜:春天,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多美的世界,可惜在盲人的眼里却是一片漆黑,这不能不令人顿生恻隐之心。

这充分体现了形象化语言的魅力。 其次,引导学生尽量多地使用语言的修辞手段。

罗马的郎加纳斯说:“我们要不厌其烦地说,恰当的、引人注目的措辞会对于读者有惊人的威力,迷人的魅力———我们确实可以正确地说,美妙。

3.

在我三年级的时候曾经上过一次作文课,那堂作文课对我来说真的是刻骨铭心的。

我们当时的作文老师是个二十出头的女老师,非常具有亲和力。在我们上课的时候,先是简单的组织了教学,说明了我们今天要一起找树叶。

然后把全班分成了5个小组,规定在限定时间内找到老师要求的树叶就获胜,下次上课有礼物,之后就带我们走出了班级,在校园中找树叶。那时候是秋天,地上到处都是叶子。

老师要求我们找某一类树叶。全班同学都很兴奋。

的找。二十分钟之后老师要我们回到班级,然后开始引导我们。

从老师说开始找树叶的时候开始,期间我们的活动,包括对话,包括心里想的,包括我们小组成员里面发生的事,包括最后找到或没找到 的感受等等方面来和我们讨论。同学们都非常高兴。

等下课的时候老师提出作文:找树叶。全班同学都很兴奋,之后在家都完成的非常好。

从那以后我们的作文课都是非常活跃有序的。我觉得,课堂不应仅仅局限于教室里靠教师来讲授,走出教室可能有更多的惊喜。

毕竟,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多活动,多聊天,多引导应该问题不大的吧。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上大家都觉得枯燥的作文课之前,老师就该调整好心态,放松一点,尽可能的和他们多游戏多引导,他们反应一定会比较好的。

4. 文章的写作手法

语文说明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

一.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数: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的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