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渔夫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其最重要的文化内涵是自我放逐和自由人生。
《渔父》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散文。开头写屈原,结尾写渔父,都着墨不多而十分传神;中间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
从文体的角度看,在楚辞中,唯有此文、《卜居》以及宋玉的部分作品采用问答体,与后来的汉赋的写法已比较接近。前人说汉赋“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在文体演变史上,《渔父》无疑是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的。
《渔父》的价值在于相当准确地写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而与此同时,还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后世众多诗赋词曲作品中吟啸烟霞的渔钓隐者形象,从文学上溯源,使我们联想到楚辞中的这篇《渔父》。
特色:
写人,着墨不多,十分传神;
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
价值:
相当准确地写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还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渔夫)
《渔夫》的对话体,在文体的演变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