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言文中的“耳”是什么意思
①<;名>;耳朵。《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②<;名>;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如“木耳”、“银耳”
③<;动>;听说;耳闻。《汉书·外戚传》:“又耳曩者所梦日符。”
④兼词,相当于“而已”,译作“罢了”。《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⑤<;助>;表示肯定。《察今》:“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赤壁之战》:“田横,齐之壮士耳。”
⑥<;形>;位置在两旁的。“耳门”、“耳房”。
2. 文言文中的“耳”是什么意思◎ 耳 ěr〈名〉(1) (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
本义:耳朵)(2) 同本义 [ear]耳,主听也。——《说文》耳者,肾之候。
——《白虎通·情性》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耳目者,心思之助也。
——《鬼谷子·权篇》坎为耳。——《易·说卦》忠言逆耳利于行。
——明· 刘基《苦斋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 苏轼《石钟山记》(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4) 听觉,听力 [sense of hearing]。
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5) 耳状的东西 [an ear-like thing]。
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sprout(of grain on the cereal)]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7)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词性变化◎ 耳 ěr〈动〉(1) 听到,听说 [hear;listen]。
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2) 附耳而语 [whisper]。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
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3) 通“佴”。退后,居次 [withdraw]人自为种而天下耳。
——《庄子·天运》◎ 耳 ěr (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that is all]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
——《史记》(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史记》◎ 耳 ěr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3. 耳在文言文里的意思ěr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
同本义 [ear]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坎为耳。――《易·说卦》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刘基《苦斋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4)
听觉,听力 [sense of hearing]。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
(5)
耳状的东西 [an ear-like thing]。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sprout(of grain on the cereal)]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
(7)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耳
ěr
(1)
听到,听说 [hear;listen]。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2)
附耳而语 [whisper]。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3)
通“佴”。退后,居次 [withdraw]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
耳
ěr
(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that is all]
技止此耳。――唐·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耳
ěr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4. 古文中"耳"的意思(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that is all]
技止此耳。――唐·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耳
ěr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5. 文言文翻译“耳”文言文中的“耳”是什么意思?① 耳朵.《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② 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如“木耳”、“银耳”③ 听说;耳闻.《汉书·外戚传》:“又耳曩者所梦日符.”④兼词,相当于“而已”,译作“罢了”.《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⑤ 表示肯定.《察今》:“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赤壁之战》:“田横,齐之壮士耳.”⑥ 位置在两旁的.“耳门”、“耳房”。
6. 曾子之妻之市文言文中的耳是什么意思特与婴儿戏耳。耳,语气助词,罢了,而已。
一、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二、翻译: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儿子跟在她后面哭。他母亲(曾子的妻子)说:“你回去,等我回家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集市回来,曾子就想抓住猪把它杀了,妻子阻止他说:“刚才只不过是和小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孩子是不能随便戏弄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等父母去教育他如何学习,听从父母的教导。如今你欺骗他,这是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相信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该用的方法。”于是就把猪煮了(给孩子吃)。
三、点评:言不信者,行不果。
7. 筠芝亭文言文 耳是什么意思《筠芝亭》出自《陶庵梦忆》,为明朝散文家张岱所著。
原文:筠芝亭,浑朴一亭耳。然而亭之事尽,筠芝亭一山之事亦尽。吾家后此亭而亭者,不及筠芝亭;后此亭而楼者、阁者、斋者,亦不及。总之,多一楼,亭中多一楼之碍;多一墙,亭中多一墙之碍。太仆公造此亭成,亭之外更不增一椽一瓦,亭之内亦不设一槛一扉,此其意有在也。亭前后,太仆公手植树皆合抱,清樾轻岚,滃滃翳翳,如在秋水。亭前石台,躐取亭中之景物而先得之,升高眺远,眼界光明。敬亭诸山,箕踞麓下;溪壑萦回,水出松叶之上。台下右旋,曲磴三折,老松偻背而立,顶垂一干,倒下如小幢,小枝盘郁,曲出辅之,旋盖如曲柄葆羽。癸丑以前,不垣不台,松意尤畅。
耳字在这里是一个语气词,表示肯定语气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大致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