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一直使学生普遍感到困难。费时多,得分少,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熟知文学作品阅读题目的出题角度、把握好解题思路和答题语言,还是能够很快很好作答的。
文学作品阅读主要考查的内容有: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筛选信息、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文章结构特点以及赏析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等。从近两年全国18套试卷文学作品阅读题目看,考查内容有:词句的含义、作用,信息筛选,文章的结构特点,表达技巧特别是修辞作用的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性格的理解等。
从2008年这些考试题目看,分析试题的出题角度,探讨答题思路和技巧,为今后学习考试都有很好指导意义。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词句理解
文学作品阅读对词句含义的考查在18套试卷中都有涉及,考查的角度一般都是要求分析词、句的含义,体现的情感或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等。
分析词语、句子的含义要结合全文内容,特别是要分析词句体现出来的自然、人生、社会意义。
回答可以由下面几部分组成:1、词语、句子本身的意义,2、体现出来的作者的情感、态度或文章的思想,3、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三步走。
如:(2007年湖南卷·散文《忆刘半农君》)
17.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
与题目相关的段落是: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题目要求分析词语体现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这是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考查,更细致地确定了答题思路。
分析词语的意义,可以从分析词语的字典义入手,进而分析词语在句子表达意义上的作用、体现的作者情感等。可以思考:作者使用这个词语的目的是什么,这个词语表达的意义与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情感有何关系等。
答题时可以这样表述:词语的字典义(‘‘弄”,“写”“玩弄”的意思;“烂”,“陈旧”的意思)、与句子表达意义的关系或作用(刘半农以前提倡写白话文,是勇敢的战士,但“五四”退潮后,走向保守,又开始写古文)、词语表达的情感或与主题的关系(作者对刘半农的批评)。
再如:(2007年重庆卷·散文《告别三峡》)
15.“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与句子相关的内容是:
在整个三峡库区,有一百多万移民,其中有十二万人迁去外省定居.剩下的或远或近,也都要离开自己的家园。长江两岸,到处可见残墙断壁,瓦砾成堆.一座座县城,一个个乡镇和村落,全都成了废墟。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那时我才真切感到.他们才是告别三峡的主角。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
分析语句的含意要体会句子所在段落表达的意义、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题,分析一些重要词语表达的情感、意义等。
回答可以这样表述:句子本身的意义(游人和移民告别三峡的情感不同)、重要词语的意义(“概念”“情结”“诗情”的解释:游人的告别是对景点的告别,情感上只是怜惜、惆怅、失落。“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舍
弃故土、家园,是一种巨大的牺牲,有着割舍之痛)。然后按照题干的具体要求调整语序即可。
二.筛选信息
筛选文章信息主要是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设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解答这个问题要全面理解文章,分析文章描写的景物、场面、事物特征,人物(形象、性格等)特征,叙述的事件过程,作者情感、观点的变化等。回答问题时要注意不要全文照抄相关内容,要学会筛选、概括等。
. 如:(2007年江西卷·散文《泰山很大》)
16.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泰山很大”的?请加以归纳。
解答这个问题,要全文分析,分析文章中哪些段落描写泰山的,其中又有哪些内容写泰山之大的,还要注意一些段落中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泰山之大的等。 文章第一段回忆前人描写泰山的内容,主要引用了文人描写泰山之大的语句;第二段是过渡段,举例说明不同的文人对风景的描写是不同的;第三段写作者自己写不了泰山的原因;第四段写泰山出名的原因;第五段,写自己一次登泰山的感受;最后两段,主要写自己的微小和面对泰山受到的教育。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描写泰山之大不是直接描写,而是通过对比进行的。
回答问题可以通过挑选、概括的方法,总结具体的语句:从第一段可以概括为“从不同文化人对泰山的描述,写泰山境界宏大”;从文章的第四段,可以概括为“从不同帝王的封禅,写泰山政治文化内涵博大”;第三、五、六、七段,可以概括为“从作者的认识变化,写泰山对人的心灵震撼力巨大”。最后按照题干的要求调整语序即可。
三.文章结构
对文章结构特点的考查这两年出题较多,主要的设题角度有:梳理、分析文章结构,分析文章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的作用,分析材料使用特点,‘语句、段落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等。结构特点考查的热点是对开篇作用的理解、材料使用的特点、过渡作用的理解等。
(1)分析开头的作用
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文章的开篇一般要描写一件事、一个场面、一种经 历、一个人物、一种景物或营造一种气氛、确定一种情感等。这些表述的内容大 多是为了铺垫蓄势、烘托气氛、渲染情感、先抑后扬、对比等,从而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引出下文相应的叙述、描写。
文学作品阅读题目的考查也从这几个方面出题,要求分析文章描写的景物、事物、场景、人物,记叙的事件,营造的情感等的作用;提问的词语“作用”“好处”“优点”“特点”“关系”等。
思考这类问题要认真阅读原文中相关的内容,从全篇的角度分析开头的内容在文章结构上、思想内容上的作用,不能就题论题,只分析开头部分的内容。~般的,景物描写、场面描写是烘托气氛。人物描写、事件描写是铺垫、蓄势。情感描写、气氛描摹是渲染气氛;其作用大都是渲染、烘托气氛,引发读者***鸣,确定情感基调或表明作者情感等,而目的是引出下文对相关内容的叙述、描写或议论。
回答可以由下面几句话组成:开头表述的内容,有何特点,与下文的关系等。
如:(2007年山东卷·散文《灯火的温情》)
19.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与问题相关的文段是:
不知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段经历,在记忆中留下一段对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我把这种感触叫做;“荒野无灯。”小时候怕黑.怕一个人呆在家里,怕窗外那些与神怪故事相连的响动。这种恐惧不是对黑暗本身.而是对藏在黑夜里的鬼怪的敬畏。长大了,常走夜路,在乡间,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了我对黑暗的印象。天地浑然于漆黑的夜幕之中,天上无星无月,有时飘洒一些无端的雨丝,黑影幢幢,或是浓云或是山影或是树阴,黑暗在你面前悄然分开.又在你背后迅速合拢,只有路面上的水洼是亮的。这时候,我往往疾走如飞.目光朝着前方茫然地搜索,直至一盏灯像萤火飞进心田,猛地点燃温暖全身的火——一种热爱和感激之情。
《灯火的温情》描写了人们常见的灯火,通过回忆两个场景,一是对野外黑暗难以忘怀的感触,一是身居闹市与朋友中的孤苦无助,从而表达出人生的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和坚持。
文章开头部分先总写“荒野无灯”的感触,然后用两个事例表述(一是小时候黑暗中的胆怯,一是走乡间小路看到灯火的温暖),表现作者对灯火的感受——热爱、感激。作者开篇这样写的目的在于引导读者从个人的感受中体验黑暗中看到灯火的心情,这是自然意义;结合全文表达的情感,“灯火”不仅仅是指自然中的灯火,还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这是人生(社会)意义。
思考开篇的作用可以从自然、社会意义的角度分析:作者为何在开头写记忆中的灯火,为何写看到灯火后的心情?分析了这些之后,再思考这样写的好处、作用或目的。答案可以表述为:开头内容的概括(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入题)、开头写法的特点(行文自然,引发读者联想)、目的(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独境界做铺垫)。
再如:(2007年湖北卷·散文《日月行色》)
16.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文章开篇的两段第一段是环境描写,内容是村西一条河的特点:流水清澈、河滩平阔、水浅、细沙耀眼等:第二段主要描写姑娘给“我”的印象,对姑娘的描写体现了“我”的喜悦之情,充满诗情画意。
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特点”“作用”两个角度分析:作者为何要写村西的河,写村西的河为何要写浅水、沙滩?描写女孩时为何要写“我”的感受,为何把对姑娘的描写与黄昏的景色结合?
答题时,不能只写术语,更重要的是要对文章进行概括、分析,找出这些描写体现的意义。比如描写黄昏的美景目的在于营造一种宁静的气氛,表现场面的美丽,从而衬托出姑娘的美丽,对美好场景的描写目的是体现“我”的欢悦之情等。
(2)理解材料使用的特点
文章是由不同的材料组成的,对文章使用材料的理解就是对文章表达的情感的理解。不同的材料体现着作者不同的情感态度,也表现了文章表达的主题。 对材料使用特点的分析可以从理解全文入手,分析不同的段落在表达作者情感、文章主题上的作用,分析材料本身的特点在文章结构上的特点和作用。答题时要分析这些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材料在表达作者情感和文章中心上的作用等。
如:(2007年重庆卷·散文《告别三峡》)
16.梳理文章结构,回答下列问题:(1)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
分析文章的结构特征,要理解全文表达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文章结构上的特点。《告别三峡》一文主要通过告别三峡这个场景的描写,表现作者对三峡移民顾全大局思想的赞美。文章第一段写游客对三峡的告别,因为大坝蓄水后,上游的长江成为水库,很多原始的形态、自然野性会变得温顺、驯服,游客们有一种怜惜、怅然、失落的情感。第二段,写作者到三峡的感受,三峡没有想象中的美丽,特别是看到那些移民后。第三段写三峡库区移民的牺牲精神。第四段写对移民的理解。
从全文结构看,文章在材料的安排上注重了由表象到本质的过渡,全文是以“告别”为中心内容的,先写游人、再写自己,最后写移民,层层推进。
(3)理解过渡作用
过渡词语、句子、段落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即总结上文内容、引出下文。分析过渡的作用时要学会概括文段的意义,从文段使用的材料入手分析是如何过渡的。
答题时可以这样表述:上文的内容概括、下文的内容概括、过渡词句段的作用。
如:(2007年重庆卷·散文《告别三峡》)
16.梳理文章结构,回答下列问题:(2)“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从“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出现的段落看,这句话是过渡句,承上启下,总领后文。
当然,对文章结构的考查还有对结尾作用的考查,这可能是明后年命题的一个角度。从文章结构的特点分析,结尾部分的作用一般有:前后照应,画龙点睛、点明中心、升华主题,重申观点、卒章显志,引发联想、扩充范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