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审 题
审题是写散文极其重要、极其关键的一步,直接决定全篇文章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决定构思能否按正确的方向展开。
考生一定要先用足够的时间对题目做一番审读、揣摩。在准确理解题意后,再构思运笔行文。
审读、揣摩的思维过程应包括:
把握题目内涵、弄清相关要求和限制范围。题目的含义往往是比较丰富,超乎字面的,如《冻雨》 、《墙角树和孩子》 、《网》 、《乱》 等,它们绝不仅仅是现实意义上的“冻雨”和“网”。考生只有细细琢磨出它们的比喻义、象征义,才能准确地把握题目的含义。
审清题目含义必须紧扣题眼(题目中透露出的重点的、寓意的字眼),把握住题目中关键性的有效信息。
作文题在“要求”内容对文体、字数、表达方式等,都会作出明确的规定,考生必须对此把握清楚,并且在行文中切实遵照执行。
对于某些特殊性要求,虽然不在卷面上列出,但是仍然会在公开发布考场守则中提到,如“文中不可出现真实校名和姓名”等,考生也不可马虎大意。文中出现的具体校名、人名等一律要用“x ”代替。
02
立 意
审题完毕后,考生必须选择恰当的角度,妥善确立文章的中心和主旨。
具体而言,考生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叙事立意要深刻:文章要力求写出深度,不能仅仅就事论事,罗列和堆砌细节事情,作表层化或一般化地泛泛而谈;而要根据题目充分联想,找出立意深远、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达到以小见大、见微知着的效果。
主旨立意要新颖:文章主旨贵在创新,因而立意要面向实际,张扬个性,赋予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考生既可以选择“反弹琵琶”,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也可以变换切入角度,角度一新,立意也便随之一新。立意要鲜明、集中,切不可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03
叙 事
在艺术专业考试中,叙事散文的写作手法和我们平时的随笔式抒情散文或者议论性散文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
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通过叙述一个事件或者塑造一个人物表达个人的情感体验;而抒情散文则偏重情感的直接抒发,基本上不需要事件或者人物为依托或者是载体。
叙事散文往往因为其表达的情感的含蓄和克制,而显示出其与众不同的韵味。至少有一点是勿庸置疑的,就是在叙事散文中,那些隐藏于文字后面的情与思,越厚重、真挚,就越能打动读者,越能呈现出经验和事实的力量。
着名作家毛姆说过:“要把散文写好,有赖于好的教养。散文和诗不同,原是一种文雅的艺术。有人说过,好的散文应该像斯文人的谈吐。”——我想,“教养”、“文雅”和“斯文人的谈吐”,一定是要有深厚的人生经验作为支撑的,它必定暗含着对生活和存在的独特发现,同时,它也一定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否则就不会是“文雅的艺术”了。
04
真 情
叙事散文写作本身就应该是一件富有一定情感因素的事情,有了内心真实情感的投入,才会得到读者真诚的回应。
人生如酒自斟酌,文章似茶随调和。
一篇好散文的成功之处,就是能引起读者的***鸣。叙事散文虽有它自己独特的一些规定和范畴,但只要是发自内心的文字,谁不为之感动呢?
选材的问题很重要,叙事散文的素材应该来源于我们熟悉的生活,人物和事件都应该是曾经使你产生过心灵震颤或者让你记忆深刻的,你可以在行文的时候有具体细节上的修饰和加工,但不能失去生活的本来面目。
国学大师余光中先生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一文中说:“在一切文体之中,散文是最亲切、最平实、最透明的言谈,不像诗可以破空而来,绝尘而去,也不像小说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隐身衣。散文家理当维持与读者对话的形态,所以其人品尽在文中,伪装不得。”
很多同学在写叙事散文的时候,用情不老实,不是一味拔高,歌功颂德,就是情绪低落,盲目的贬低。其实这是叙事散文行文的大忌。
前苏联剧作家维克托·谢尔盖耶维奇·罗佐夫谈自己写作的经验,他这样说:“按照自己心灵的吩咐”。我的理解是叙事散文应该注重个人内心情感的真实抒发和自然流露。
有些考生抱怨自己的阅历少,写不出那些波澜起伏、缠绵悱恻的叙事散文。
那不是真正的原因,本质的原因是你对生活的观察不够。好多学生都有这么一个误解,就是人要产生感情,要表达自己的一些内心的情感,非得以一个比较大的事为依托不行。
其实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很平淡很简单的,现实中没有那么多的生死离别。其实情感并不必须要很大的事件来刺激,很细微的一些小事也能表现出你丰富的情感。
05
细 节
细节是事物的细部特征,在叙事散文写作中尤其要注重细节描写。因为细节不但是你形象思维(这是影视工作者必备的素质)的一个展现,而往往会成为文章中的一个亮点,对刻画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性格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细节包含很多种,像人物的动作刻画,人物的神态刻画,个性化语言的刻画,当时环境的刻画,人物内在心理的描摹等等,不一而足。
在这里重点说一下人物的动作刻画。在叙事散文中,对人物的动作描写有一个通用的要求,就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表现人物的心理。这里就涉及到了细节的典型性的话题。
其实人物的举手投足都是细节,但并不是这些举手投足的动作都能让我们印象深刻。真正打动人心的细节是具有典型性的,但又是常常被人们所忽略的。
比如,有一篇散文写一个经济条件不允而被迫辍学的女孩子,全班同学为了这个女生送行,吃饭的时候,作者描写了这个女生夹豆腐的细节,她怎么努力都无法把豆腐夹进嘴里。这就是一个生活中常常被忽略的地方,作者把她夹豆腐的神态和对生活无能为力的感伤描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细节是刻画人物的有力武器,通过细节刻画人物,才能让人物鲜活有力,性格清晰可见。另外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细节一般采取白描的手法,鲁迅在谈到白描时这样说:“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这种手法在鲁迅的文章里有着极为有力的应用,例如在《故乡》中描绘杨二嫂的形貌时,鲁迅这样写道:“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小脚伶仃的圆规。”简单的几笔勾画就把杨二嫂尖酸刻薄的形象塑造的淋漓尽致。再如刻画杨二嫂时还有这样一个动作描写“她一面忿忿的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幅手套塞在裤腰,出去了。”片言只语,将杨二嫂的自私、贪小便宜的性格刻画的神形兼备。这就是细节描写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