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优美散文 - 哈尔滨攻略之风俗篇

哈尔滨攻略之风俗篇

按:下周要去哈尔滨旅游,从上个月开始,做了各种准备,买防寒衣物、定车票和酒店、查旅游路线……我从图书馆借了几本关于哈尔滨的书,有的是旅游指南,有的偏历史考证,有的是文化随笔。我最喜欢的还是这本《哈尔滨人》,算是散文合集,分很多主题对哈尔滨进行了惟妙惟肖地描摹。我把其中一些专题抽出来,合并、剪辑,形成几篇攻略 。

到一个地方旅游,在领略风光美景,品味当地美食的同时,还会接触到当地人,机会赶得巧还能参加一些特殊的节日。提前了解当地的风俗,能提前知道当地的习惯、做好准备,也可以更好地与当地人沟通。

什么是风俗?规范的解释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二字,拆开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风”指的是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为“俗”;另一种说法,“风”指国风,由上流社会引领,“俗”指民俗,在百姓当中扩散开来。俗语云“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反映的就是风俗因地而异,而“风成于上,俗形于下”,说的就是上行下效,上层引领对民间的影响。

哈尔滨人的风俗,或者说哈尔滨人的特点,有三:爱美、尚大、豪放。

世间花最美,人莫不爱花 ,哈尔滨人更甚。哈尔滨的市花,是丁香花,暮春过后,全城的丁香花竞相绽放,花香四溢,令人陶醉。哈尔滨人喜欢鲜花,一方面是满人遗风,另一方面是收到俄国流民影响,所以早年时候,中央大街两侧就有很多卖花的。如今,哈尔滨城中鲜花店越来越多,还有专门从南方空运的花,也相当受欢迎。在一个一年大半时间是冬天的苦寒之地,有这么多人喜欢鲜花,不能不说是真爱。

爱美的哈尔滨,自然少不了音乐。早在1908年,俄国人在这里成立“远东第一交响乐团”,从那时起,俄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艺术家,有的在这儿一展歌喉,有的表演一流的钢琴演奏,有的演出歌剧……1961年,在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张权女士的提倡下,“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诞生了,至今已有34届,于2010年被联合国授予“Music City—Harbin,China”,哈尔滨被称作“音乐之城”当之无愧。

哈尔滨人不仅爱美,还创造美。他们把上天赐予的冰雪,幻化出各种各样的造型。从最初简单的小冰灯,一步步演化到现在由专门的艺术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及工人师傅***同参与制作的大型冰雕项目。每年一次的冰雪节,会有冰雕比赛,还有冰上婚礼、冰灯摄影等,吸引了大批游客到哈尔滨旅游观光,冰雪大世界已经成了哈尔滨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

哈尔滨人对“大”有一种天然的喜欢。餐馆的盘子是大的,分量十足,同样一道菜,菜量是南方的三倍。吃的主食个头很大,有句话“哈尔滨的面包像锅盖”,很形象地描绘了哈尔滨面包之大,馒头大到四两一个,早些时候油条很长,最长的有半米,南方人过去,估计会觉得进了巨人国。哈尔滨人称呼别人喜欢加个“大”字,如“大小伙子”“大老爷们”;主食前面也喜欢加个“大”,如“大馒头”“大发糕”“大饼子”。

哈尔滨人的婚礼和葬礼的排场很大。婚宴请客人数众多自不必说,最体现排场的是邀请全市一流的乐队在住宅楼前奏乐造势,请全省著名的歌唱家、歌手在婚宴上演唱,请全省著名喜剧演员、相声演员当司仪,每一项都花费不菲,还要车接车送。葬礼经常会是一二十辆车,以极慢的速度在市内行驶,车头系着黑色和黄色的挽绫,放着让人悲痛的哀乐;丧宴的档次越来越高,山珍海味、鸡鸭鱼肉无所不有,各种酒水应有尽有。

哈尔滨人给人最大的印象可能就是豪放。喝啤酒,可与欧洲人媲美,可以算是豪饮。三伏天,小酒馆里,两个小伙子,一箱24瓶的啤酒,推杯换盏之间,瓶瓶见底,也是稀松平常的事。喝杯酒,一般是痛饮,特别是好友从远方来,或老友重聚,肯定免不了开怀畅饮。更多时候是,白酒喝完,喝啤酒,喝完再去撸个串。 人生快意,莫过于此啊 !

“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古训在这儿行不通,在哈尔滨两个人争吵不过几句,可能就有人动刀子,有人血流如注了,旁边有人可能还会叫几声好。“巾帼不让须眉”,这里的女人会在各种场合高门大嗓地讲话,无所顾忌地放声大笑。

这一点还体现在穿衣打扮上。这么寒冷的地方,应该是身上的衣服裹得像只熊才对。然而,即使在三九天、零下30多度的低温,也经常可以看到年轻的女生,只穿一条薄绒紧身裤,外面套个漂亮的呢裙,脚上穿着高筒皮靴,视严寒如无物般在雪地上行走。哈尔滨人常为自己抗冻抗寒而自豪,这是他们骨子里的骄傲。

? 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