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优美散文 - 关于杭州西湖的经典散文

关于杭州西湖的经典散文

苏轼吟出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那是因为他品出了西湖的绝妙韵味。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杭州西湖的经典 散文 ,供大家欣赏。

关于杭州西湖的经典散文:西湖夜雨

雨渐渐小了。

沿着湖滨,漫步在西湖的夜雨中。

远远地望见,泛着晕黄的灯光,镶嵌着整个沉睡的西湖,像璀璨的项链。

路灯下,是一对恋人在接吻。旁若无人。此刻雨中的西湖, 的确没有人,除了我之外。蓦然的想起一句: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雨还在下,细细密密的斜织着,我不喜欢打伞,沐浴着清凉的雨丝,汲水岸边。卵石铺就的小路,坑坑洼洼的,路灯倒影在积水中,摇曳不定。而站在水边,湖水变得凝重而沉淀,将一切的光芒消化掉,所以没有倒影。一切都是黑色的,水中,夜空中。

环绕的路灯,圆圆的,像是十五的月亮。倘若没有这石柱擎着灯, 高高的悬垂着,倒也跟月亮差不多。绵延着,像一孔孔漂浮的元月。十里绵延,络绎不绝。而在这雨夜中,显得分外的静谧而悠远。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啊。我喜欢这样的“月亮”,为这样的夜色增添了生动的光辉。星星散散,玲玲珑珑。杜牧有句 名言 :二十四桥明月夜,波心荡,冷月无声。这样的雨夜西湖,也恰如其分的多了种诗韵。

雨丝拍打在岸边的香樟树上,夜风拂过,林风飒飒,骨子里窸窸窣窣的,像是给耳朵挠痒痒

。湖水中,嵖岈的枯荷梗,格外多峻冷。湖面上,尚有粼粼的波光。沿着九曲桥漫步,想起朱先生的话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塘的月色,朦朦胧胧,脑海里弥漫西湖夏日的清香。沿着九曲桥走着,菡萏的湖水拍打着石岸。这时,离南山路已经稍有些距离。树荫,湖水,夜空,将我浓浓的包裹着。雨丝毫无遮拦的轻抚着脸颊,倒也不觉得彻寒。抬头,看到一大朵厚厚的白云,像棉花糖,漂浮在西湖之上。远处的宝石山依稀可见保俶塔的倩影。湖光山色,消逝了色彩,被 雨水 浸润着,如同晕开的水墨山水。倘若撑一叶扁舟,涤荡到湖心亭,更像是画中游。

跺过岸边的码头,木船早已消逝了身影。仅剩下画舫矗立着。一如悬浮在湖面上的空中楼阁 。再折过孔桥,已近了涌金门。咖啡吧和茶馆外的屋檐,树梢,闪耀着彩色的霓虹,勾勒出模糊的轮廓。而南山路的露天咖啡馆,主题餐厅,菲林酒吧,淹没在星亮亮的白光里。如水帘的装饰灯,将这条路,映照的灯火通明。悬挂的灯笼,欧式的教堂,古老的牌楼,古色古香的茶楼,精致的咖啡吧,像是长安街的酒楼,像是巴黎左岸,像是梵高《星空》中的场景。而这一切,白天淹没在喧哗里,淹没在人群里。在晚上,带领着你,看到一种格外静默的美好。它一点也不喧宾夺主,映照着西湖。

白天匆匆的路过,不肯细细打量眼前的一切。唯有在这晚上,西湖只属于我。只属于夜色。 正如朱先生所说,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我无法不去热爱这美丽的星球上,让我着迷的杭城。西湖的夜雨,是足够让你好好沉思的。脑海里意象万千,闪烁着涌涌不断的灵光。这湖水,这雨丝,这桥,这人,这云,这树,总会幻化作诸多的符号, 气吞氤氲。江南的夜色,想起西湖的雨夜,想起姑苏的雨夜,莫不是无声无息的寂寥着。

漫步西湖,一个人也好,两个人也罢,各有各的惬意,各有各的温情。在那一低头的刹那,在那一低眉的瞬间。

 关于杭州西湖的经典散文:西湖情缘

初到杭州,什么也没有准备,匆忙间便想起游历西湖,打开随身携带的 笔记本 ,百度了路线,迫不及待的奔驰而去。

东坡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朱自清又说,西湖的波太明了,郁达夫说,西湖的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众说纷纭,各持己见.我带着忐忑走近这笑看风云世事变迁的西子湖畔.

最先到达的地方是白堤,是当年许仙和白娘子邂逅的地方,堤内堤外都是湖,并将孤山和北山相连,隔株杨柳隔株桃,波光潋滟,游船点点,远处山色空蒙,青黛含翠,1000多年前,50岁的白居易被贬杭州,心情自然不好,但他看到西湖积满淤泥,捞时水满杭城,旱时湖水干凅,于是立即着手修筑工程,用葑草淤泥所筑,既解决了淤泥的去处,又增添了西湖的美感,可为一举俩得,白居易在杭州为官三年,兴水利,建石涵,治西湖,疏六井.后人评说时,都认为他政绩卓著功德无量,多年以后,他亦对杭州念念不忘,“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可见,但凡游了西湖的人,心头便留出了西湖的位置,任时光倏尔而逝,也挥之不去,更有甚者,经过杭州时,感慨”故乡无此好湖山”决定举家搬迁杭州,做一回真正的杭州人,他在西湖买地,将老家豪宅刘庄的楠木门窗,红木家具都搬迁过来,建成“水竹居”可谓楼台水榭,曲桥廊亭,与湖光山色融为一体。

岁月悠悠,悠悠岁月,翻开历史的篇章,不难发现在西湖边生活了二十多年,面对西湖美景却没有一句诗词留下,“过眼西湖无一句,易安心事无人知”,可见,在一个国家动荡不安名不聊生的惨境面前,再美的景色,再醉人的波光,也是无暇欣赏的,我伫立在”清照亭”看着楹联,“清高才女 流离词客 照灼文坛 点染湖风”。正是李清照惆怅漂泊一生的写照。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这是作为儒家楷模的岳王庙上的一副楹联,长跪在岳飞墓前的四位奸臣,秦侩 王氏 万俟莴 张俊,由此我们分清了,忠肝义胆赤血丹心,什么叫无耻钻营奸恶小人,在众多的中国人的骨子里,斑驳的影射出英雄理应受游人的顶礼膜拜,对佞臣就该憎恨唾沫,800多年过去了,又有多少人,去憎恨那个昏庸残忍的皇帝,他才是主宰民族英雄性命的操作手,他是对生命和尊严赤裸裸的谋杀者,千年的道德千年的劣根性,是不是我们中毒太深,习惯了人云亦云。同样在2000多年以前,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系统的表达了这种所谓的思想,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他认为只有哲学家有理性有智慧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他们是天之骄子是最优异最高贵的血统,是天生的统治者,那么群众就是天生的愚民 佣人 贱民是人类最卑贱的种族,只配接受别人的统治管理和训导,而这些昏庸无能的该死的暴君无疑是制造人类灾难和痛苦的侩子手,可笑的是,居然没有人去指责他们。如果说当年鲁迅先生对平民大众抱着一种” 爱之深,恨之切“恨铁不成钢?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并最终找不到现实的出路而抱恨终天,可现在的我们还要一味的忍气吞声吗?还要做那个不敢反抗的弱者吗?

在过去,我们的先人没有反抗的勇气,或是大彻大悟,林和靖便是最好的证明,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吟出的诗也是颇具风骨,“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悠然自得,中国隐士太多太多,东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朝的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无不称得上风流千古,他们放下一切的红尘杂念,缘来缘去皆寄情于山,爱恋于水,余秋雨说,但凡追随林和靖等人并不难,在哪儿都能找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在现代社会要是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还是最容易不过的,用现代时髦的语气来说就是,你要是伤不起了,就找一宁静的山涧休息几日,过后继续回到争斗中来,我们会光荣的说成这是一种旷达的心境,开朗的性格,君子的礼仪,儒家的风度,所以很多人愿意沉浸在这短暂的宁静中放松自己,同时也在麻木自己,正如鲁迅说的那样,湖光山色虽好,也会消磨人的志气的。不知道是环境消磨了人的志气还是志气消磨了人,时光匆匆,春去秋来,人类的思想似乎没有改变,梅妻鹤子也好,斜风细雨不须归也罢,都留在历史长河的印章里,任人随意装扮。

米高的小山,却是一座藏龙卧虎的山,山上山下遍布名胜古迹,如纪念欧阳修的“六一泉”西冷桥下的女革命家秋瑾,百年老店“楼外楼”当年周恩来陪外宾来杭州,多次在此请他们品尝杭州的特色菜,等等。孤山被西湖的碧波环绕,花木葱郁,亭台阁楼,小径通幽,登上孤山,西湖风景,尽收眼底。从宋代大书法家米芾自刻第一枚印章开始,到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独创篆字“圆朱文”入印,从而形成了一门独特的学问?印学,到明清时期就有吴门派,婉派和浙派之分,西冷印社的第一位社长吴昌硕就是浙派的代表人物,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要属印学社员张鲁庵,他本是“张同泰”店铺第五代掌门人,生意红红火火,他却不十分在意,只有这古香古色的小印章让他为之倾倒,曾以1000银元收购整套《十钟山房印举》印谱,当时,一银元能买80斤大米,县长的月薪是20银元,他收集了433部印谱,1500余枚印章,我们无法估计当年张鲁庵为 收藏 这些珍品所付出的代价,而现在的历史价值,又岂是用金钱所能衡量的,当然我也是不会忘记来到这个雅致的园林呼吸穿越了百年的金石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