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优美散文 - 包身工不带虚构的材料是哪些

包身工不带虚构的材料是哪些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其立足点在于文学上的“红色”创作。报告文学,既是具有浓厚新闻性的真实的“报告”,又必须是充分形象化的生动的文学。它是文艺性的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属于散文体裁。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运用文学的描写手法,使人与事更具典型意义,但在基本事实上不允许虚构。产生于近代欧洲,“五四运动”后传入中国。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报告文学”这一名称正式译介和确立在“左联”诞生之前,但“左联”对报告文学的有力倡导,促使这一文体的发展进入自觉的状态。

夏衍的代表作《包身工》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代表作。

这篇报告文学用文学的语言和手法报道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件,真实再现了包身工晨起与做工时的悲惨状况,字里行间饱含同情,阅读时要多留意其新闻性与文学性是如何做到有机统一的。文中有大量的细节描写,阅读时要注意分析和体会。另外,还要结合文中交代的一些背景材料,把“包身工”的现象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思考,理解造成底层人民苦难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灵魂的震动”。

基于此目的,将本课的学习目标确立为:

1.了解包身工这一社会群体悲惨生活的真实性。

2.把握本文的双线结构和以点带面的写法。

3.体会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感与文艺作品的力量。

学习任务一:分析文章的结构和选材

1.理清线索,分析结构是我们学习一篇文章首先要做到的,如果把结构比作骨骼的话,材料就是它的血肉。只有辨清骨骼,熟悉选材特点,我们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这篇文章。

这篇报告文学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记叙主线,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二者有机地结合来表现主题。

(1)文章按照从清晨到夜晚的时间顺序记述了包身工一天的活动,请根据文本内容填出下面导图的空缺部分。

四点过一刻:起床情形,住宿低劣——( )——( )——放工时候:收工情形,悲惨命运

(2)作者按照历史到现实的思路来揭示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请根据文本内容填出下面导图的空缺部分。

( )——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包身工制度的结局

此处也可以设计成,制作《包身工一天作息时间表》,并概括包身工生活的悲惨状况。

2. 课文中用到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

(1)请把“不带虚构”“如实”的材料在课文中标注出来。

(2)两个方面的内容在课文中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文章在叙述了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中间都有一些转折性的词句,使得衔接自然流畅。如:在介绍了四点半之后包身工们吃粥的情景后,就用“廉价‘机器’来衔接,引出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的原因,对包身工受剥削、受压榨的情况作了具体、详细的介绍。

(3)如果你是夏衍,请你结合课文说说为什么要把这些材料穿插在文中。(双线结构)

明确:把具体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说明议论交织在一起,互相补充,层层推进。既从纵的方面展示出包身工们的悲惨生活境况,又从横的方面说明了包身工制度的发生、发展及后果;主线突出,穿插有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图片

Recruitment

二.学习任务二:研读文章,体会点面结合的写法。

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结合文本分析。

1. 作者写了关于“芦柴棒”的哪些事情?为什么多次提到她?

明确:“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她是成百上千个包身工的缩影,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也是每一个包身工最终都不可逃脱的厄运。作者通过对“芦柴棒”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命运。

2. 课文在选择材料方面注意了典型化,这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典型人物、典型细节、典型场面、典型数据。

学习任务三:理解赏析语言表达,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1. 本文许多语句都富有特色,或隐含或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来,体会一下。

(1)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2)红砖头的怪物,已经张着嘴巴在等待着它的滋养物了。

(3)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向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地弯,面色像死人一样地惨!

2. 这是一篇令人深感震撼的报告文学,因为文中透露着作者种种强烈的感情。你认为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1)对包身工及其家庭的深切同情。

(2)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及其走狗的憎恨。

(3)文中还有一种深深的悲哀之情。这种悲情很复杂,既有对包身工及其家庭不幸的悲哀,也有对包身工与外头工人、包身工之间关系冷漠的痛惜。

学习任务三:写作任务:就本文体现的作品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写一篇札记。

这篇文章很长,报告文学对于学生来说,这种体裁也是陌生的,学生很容易把它看成小说,这就需要背景介绍,然而这些女工的经历,学生很难感同身受。所以感觉品读语言和分析人物是解读文本的钥匙。要改进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