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2829字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五百多年前,在一个秋风肃杀、阴雨昏黑的日子,时任龙场驿丞、僻居穷山恶水的王阳明,偶一抬头,从篱笆缝中远远望见了三个前来投宿的陌生人。
其中一位老人,眉头紧皱,愁色深重,似乎心中有难以承受的忧虑。
雨下个不停,天色愈发昏暗了,道路泥泞难行。那人招呼着一子一仆,往一户苗族人家投宿去了。
晚些时候,阳明先生便听人言道:此人是从京城到来此赴任,途径龙场,在此借宿。
阳明先生本想与他攀谈一二,打听打听北京的情况,然而第二天派人去问时,那人已经走了。
以上这个场景就来自王阳明所写的《瘗旅文》中的开头一段:“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
这真的是一篇祭祀文吗?
当我们在史书上读到阳明先生的事迹,往往可以看到史官这样写:“文治武功,勋业卓著。”就是说,阳明先生不仅仗打得好,文章写得也好。
有一本代表古代散文最高水平的书,名为《古文观止》,意思是:“学习古文,至此观止矣。”它从三千余年的浩瀚文章中,挑选出222篇著名散文, 阳明先生有三篇文章被选录其中,为明代人物中数量最多。
这三篇文章分别为:《稽山书院尊经阁记》《象祠记》《瘗旅文》。
其中一篇《瘗旅文》, 表面上是祭祀文,其实是励志文。
为什么这样说呢?
延续上文中的故事后续:
阳明先生远远看见了来自北京的三个人,还未来得及交流。
结果,当天中午有人从蜈蚣坡路过,发现一位老人倒在坡下,已经死了;当天傍晚,他的儿子也去世了;到了次日早上,连仆人也去世了。
旦夕之间,三人竟相继死去!
闻此噩耗,阳明先生既惊且痛。他找来畚箕和铁锹,唤来两位童仆,想到蜈蚣坡去,把这三位旅人埋葬,让他们免于曝尸荒野。
但是,对于掩埋死人的差使,两位童仆都不太乐意。阳明先生看了看他们,叹道:“唉,我们和他们其实是一样啊!”(“嘻!吾与尔犹彼也!”)
两人闻言,顿时流下泪来。
是啊,同是天涯沦落人!从最繁华的京城,到最荒芜的龙场,远离政治中心,放眼望去只有十万大山、茫茫林海,看不到起复的希望,虽然不如那三人一样倒毙坡下,不是一样要终死于此吗?
想到这里,两位童仆感同身受,“悯然涕下,请往”。
阳明先生便带着他们一同去到蜈蚣坡,在山脚下挖了三个坑安葬死者,供上一只鸡、三碗饭,并写下了一篇祭文,就是《瘗旅文》。
但是,《瘗旅文》真的只是一篇祭祀文吗?其实不然!
同处龙场,何以命运不同?
在《瘗旅文》中,阳明先生感叹道:
“吾昨望见尔容,蹙然盖不胜其忧者。夫冲冒霜露,扳援崖壁,行万峰之顶,饥渴劳顿,筋骨疲惫,而又瘴疠侵其外,忧郁攻其中,其能以无死乎?”
意思是说:“那天我见你眉头紧皱、面色愁苦,猜你是心中忧患,不能排遣。你这一路,冒着雾气露水,攀援悬崖峭壁,走过万山的峰顶,饥渴劳累,筋骨疲惫,又加上山野瘴毒从外侵袭你的身体,忧郁从内攻击你的心智,这怎能免于一死呢?”
以心推心,阳明先生完全能够理解这位小吏的境遇,因为他也从同样的路上走来。
昔日他上疏触怒刘瑾,被廷杖下狱,可谓“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龙场路八千”。贬谪路上又被刘瑾追杀,只得沉江诈死,中间有多少惊险坎坷!
从正德二年十二月赴任龙场,到正德三年三月抵达龙场,整整四个月翻山越岭的跋涉,其间又有多少艰难与忧虑呢?
“春三月,至龙场驿。龙场在贵州万山中,蛇虺蛊虫毕聚。夷人鴃舌,不通语言,可与通语言者,仅中土亡命耳。时瑾憾未释,先生自计得失荣辱俱忘,惟生死一念尚在,乃凿石椁以俟命焉。”
——《阳明先生年谱》
然而, 同样的境遇,却导向不同的结局。
小吏一行三人死于坡下,阳明先生却能龙场悟道,此后更是成就“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圣人。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选择由小我主宰,还是让大我激扬!
阳明先生在《瘗旅文》中写道: “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三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
同样是面对瘴毒、蛇虫与凄凉的仕途,小吏“蹙然不胜其忧”,阳明先生却是“未尝一日之戚戚”,这就是差别所在。
想想自己,如果我们处于人生低谷,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事业、甚至没有健康,随时面临生命危险,是否还能保持一颗欣欣然的心呢?
在人生的龙场,不被小我侵袭、打败,才是真功夫。
其实,打败一个人的,往往不是外在的艰苦条件,而是“忧郁攻其中”,是内在的负面情绪,是小我无休无止的折腾与内耗,是不明与贪欲。
在贵州三人坟前,有一位企业家被这个故事打动到泪流满面,分享了自己的生命故事。她说:
“我心中过去也有一座坟——因为和父母的关系不好,我每天都有很多负面的情绪,很多不好的起心动念。我的心就像个黑洞,里面全都是黑暗的能量。所以从12岁开始,我的心口就经常莫名奇妙地刺痛,到医院里却查不出任何生理性的病因。直到现在才明白,是因为我心里这座充满了怨恨、愤怒的坟,一直在毒害着我自己……”
听到这些话,难道不是惊心动魄吗?心中有一座坟,一个人就会自绝于生路啊!
不妨再问一层:
为什么阳明先生能够“常快活”呢?
为什么他的念头与情绪始终能够积极饱满呢?
为什么他能够超越绝境,将苦难升华为人生的意义呢?
答案只有两个字——
立志
内心光明,是因为选择了朝向光明。
在龙场的岁月里,阳明先生始终以一句话自问: “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从12岁时坚定地立下“必为圣贤”之志,到此后十余年遍读群书、四处求道,再到中年贬谪龙场,阳明先生的心上功夫始终未曾间断。直到一番绝境磨砺,使他三十余年蕴藏的能量蓬勃而出。那些曾读过的圣贤经典在关键时刻起作用了,在人生的谷底,反而成就了至为开阔的气象!
“某平日亦每有傲视行辈、轻忽世故之心,后虽稍知惩创,亦惟支持抵塞于外而已。及谪贵州三年,百难备尝,然后能有所见,始信孟氏‘生于忧患’之言非欺我也。”
——王阳明《与王纯甫书 其一》
在龙场驿的石棺中,在玩易窝的洞穴里,孟子等先贤的话语在心间来回地撞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之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于是,才有了龙场悟道那一夜,思想史上辉煌的时刻——
“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不觉呼跃而起,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自此,阳明先生的生命完成了一次极限中的跃升,这一刻,他的心已经从龙场中彻底走出。
超越小我,莫不始于立志!
立志,让阳明先生于忧患中保持“常快活”的功夫,让他在绝境中激发大我,让他时刻能够以更高层面之心为心,引导自己朝向圣贤,朝向开阔与光明。
这就是《瘗旅文》背后的深层意义。
立志,才能够以更高层面之心为心,才能够引导自己的起心动念,才能做到“常快活”,才能跳出小我、超越逆境,有一番海阔天空!
所以,《瘗旅文》本质上不是一篇“祭祀文”,而是一篇“励志文”。
透过文字,我们体会到阳明先生那颗心,他在告诉我们: 必须立下大我的志向,而不只是拥有小我的目标。 立志,当以更高层面之心为心,人生才不至于走上小径,走向“三人坟”。
立志,就是最好的“自我引导”!
4月16-18日,龙场立志与战略十年——4月16-18日龙场之约(青年)专场将于龙场举办,诚邀广大有志青年参与,我们相约龙场,见山水,见圣地,见真我!
(公众号转载请在下方留言ID,不要擅自修改)(转载务必注明文章来源“知行合一阳明教育研究院”) 责编 | 心源 配图 | 诗旸 朗诵 | 汪洋 音频后期 | 学阳 排版 | 心源 立志,以更高层面之心为心!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