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从何而来
?《示儿》教学片段赏析
有专家指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的个性体验,学生就不能对文章所描绘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印象,也不能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更不会产生认识的突破、情感的升华、价值的提升。
而我们小学语文的体验性学习,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广泛接触语言材料,感悟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古诗《示儿》是浙教版十一册《古诗四首》中的一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之作:?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简短的几句话,饱含着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读这样的诗,让我们真切的感受一位爱国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教学时,我沿袭一贯的古诗教学手法:情境导入,了解诗人---读通全诗,理解诗意---感悟诗境,体察心情。整首诗,我着眼一个?悲?字,运用拓展,感悟诗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读出诗中的?味儿?。
[片段一]
在了解了诗人,很好的理解的诗句内容,并初步感受了诗中的?悲?后,我选取了两首古诗进行补充拓展。
师:弥留之际的陆游,因为见不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哀,而他的眼前又时常浮现出这样的一幅画面?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1. 五千仞岳:与上句夸张黄河之长一样,这是夸张西岳华山之高。
2. 仞:古时八尺为仞。岳:高大的山。
3.遗民:沦陷区的人民;
4.胡尘:胡人骑马时扬起的灰尘,比喻金兵占领的领土
2、师:读着这样的诗句,你能看到陆游眼前浮现的那画面吗?
:生1: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哭泣、呼喊着宋王朝的名字
师:哪里让你有如此的感受,你读读;还有吗?
生2:我的眼前是那些居无定所的百姓,小孩子哭着要吃的,而我们的大人也没有吃的好给。冷不防,胡人的鞭子狠狠地落在了妇女的身上,随即穿来凄凉的哭声?
生3:我仿佛看到了胡人骑着马从大宋百姓的身上踏了过去,这些百姓在喊叫着。
师:真是血淋淋的场面啊。你是从哪句诗浮现这样的画面?读读
师:受尽了奴役的大宋百姓,盼望着大宋的军队来解救。还他们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这一盼,盼了几年啊?
生A:一年
生B:两年,十年?
师:整整六十五年啊,同学们,六十五年中我们的百姓要受多少折磨啊!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65年,多少的苦痛啊?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65年,多少的血泪啊?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3、陆游的眼前出现这样的画面,一想到这些百姓,陆游的心情你懂吗?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
生:悲伤
师:看到百姓受到这样的折磨,陆游还仅仅是悲伤吗?
生:悲痛
师:是啊,陆游这时的心情那是悲痛啊。读到这,我们看到了陆游那颗忧国忧民的心,不光是为自己看不到国家统一而悲哀,还有为这些百姓而悲痛,谁来读读这句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指名学生朗读,学生的朗读,由原来的遗憾转化为悲痛,表情、音量上有很大进步。
[ 片段 二]
师过渡:因为见不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哀,想到了沦陷的百姓而感到悲痛,那么当他脑海中出现这样的片段时,他的?悲?,又该怎么去理解呢?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
1. 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2. 邸:客栈、旅店。
3. 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2、师:这时的陆游是悲哀吗?是悲痛吗?是什么了?
生:高兴
师引导:同学们,陆游因见不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哀,想到了沦陷的百姓而感到悲痛,那么他把希望都寄托在了谁的身上?
生:王师的身上。
师:那么你再读读这诗,你所看到的王师在做什么?想到这个的陆游心情还是高兴吗?
(学生连忙摇头)小手再次举高
生:这时的陆游很悲愤
师:你从那看出来陆游一想到王师,一想到南宋的权贵们会悲愤?
生:因为当时的大臣们,朝廷权贵们在花天酒地,寻欢作乐
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生:?西湖歌舞几时休?说明他们根本没有停息过;
师:还有吗?还有别的补充吗?
生:他们一直在饮酒作乐,喝得嘴熏熏的,连自己的都城都要分不清了
师:你又是从哪看出来?
生: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教师适当补充当时的背景资料]
师:是啊,就知道寻欢作乐的权贵们,西湖歌舞几时休?读到这你此时有什么感受?
生:真让人感到愤怒,连百姓们的苦他们都不顾?
师:那你来质问他们一番,[请生读]
谁也想来指着鼻子骂醒这群寻欢作乐的.权贵们?指名读
师:面对这些成天花天酒地的权贵们,我们怎么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面对这些苟且偷生的权贵们,我们怎么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面对这些忘了国耻家恨的权贵们,我们怎么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3、师:这分愤怒,也在这句诗中啊,你能读好这种悲愤吗?(读好前两句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指1名读
评价:同学们,你们听到了陆游的愤怒了吗?
再指1名读,评价:好一个悲,好一个愤啊,读出了陆游的心声!
齐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分析]
以上两个片段是我对诗中一个?悲?字的拓展,借用了浙教版十二册的两首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作为补充材料。因为这几首诗同属一个背景,一首描写望眼欲穿的沦陷百姓,一首则描写花天酒地的南宋权贵。两首诗的内容做《示儿》的情感铺垫,再合适不过。有了这样的诗境,去体察诗人的心情,对于那一个?悲?字,学生所能体会到的?悲哀?遗憾?之余,还能体会到的是诗人的?悲痛?、?悲愤?,这一?悲?字,显得愈发的丰满。
[片段三]
1、师:因为陆游的爱国,看不到大宋统一,陆游遗憾啊?但悲不见九州同
2、师:因为陆游的爱国,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北方百姓,陆游悲痛啊?但悲不见九州同
3、师:因为陆游的爱国,想着那些花天酒地,苟延岁月的南宋权贵们,陆游悲愤啊?但悲不见九州同
4、生命即将结束,但是还没有盼来国家的统一,是悲哀,是悲痛,是悲愤,读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九?州?同。
5、师过渡:这样的南宋王师,做不了什么。但是此时的陆游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祖国,哪怕只有一丝的希望。他还是把希望寄托在王师的身上,这都是源于他的那颗拳拳的爱国心
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王师北定中原日,什么时候会有这样的一天?或许几年,或许几十年,再或许更长的时间。不管多少年,我们的陆游,我们的爱国诗人会在地下一直等着这喜讯。?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指一名学生读
评价:这是陆游最后的希望啊!他一再叮嘱儿子,一再叮嘱!你来读!
再指一名读
评价:读出了陆游当时的那份急切!我们一起来
?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告乃翁!告?乃?翁!
[反思一]
一、创设情境,充实体验针对这样的一首古诗,学生的体验也只是停留在诗句?但悲不见就州同?中的?悲?,根据词语手册与书本上的注释,能够体会的就是诗人陆游因见不到国家统一的那份遗憾,与自己不能参与抗金复国的悲哀。学生作为个体经验不丰富的,情感却极其敏锐的一个群体,让他们在学习时,走进文本,走进能引起他们情感***鸣的情境中,往往比枯燥的、生硬的反复朗读更能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性。如在上述片段中:当学生有了初步体会到诗人的?悲哀?的心情,我就选取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作为补充材料。在过渡引导后,学生能根据当时的背景,诗文的内容,了解陆游当时还有?悲痛?、?悲愤?之情。如此一来,学生对句子?但悲不见就州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引导朗读,巩固体验感情朗读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如上述片段中的陆游对儿子的最后遗嘱?家祭无忘告乃翁?,体现的是一个爱国诗人的最后一段话,对儿子的千叮万嘱,让学生朗读时犹如自己就是诗人,怕儿子忘记自己的话,所以一遍又一遍的反复吟诵;感情朗读,还借助一定的朗读设计。在本案中,我适当的改变了诗句的原有句式,采用了排比的句式?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告乃翁!告?乃?翁!?,这样的朗读,不但有新意,而且对文本也更有加深,甚至还增强了学生朗读时的气势,效果下来不错。
三、展开想象,丰富体验学生学习文本的过程,就是凭借语言文字对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过程,而这都需要学生丰富的想象。儿童时期是一个充满想象的时期。古诗的内容虽然短小,但是情感却不亚于抒情散文。古诗的教学,忌讳的是过多的教师语言,死板的用教师的教取代学生的学。本课中,一开始我就运用课件为学生展示一幅陆游晚年的,苍老的肖像,为整堂课选好基调:悲。
而在上片段中,为学生呈现的两幅截然不同的诗文画面,(两首诗都是学生所没有学过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想象诗人所看到的画面。在上述片段一中,我问学生:?你能看到陆游所看到的画面吗?有的学生说:?看到的是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听到哭泣、呼喊着宋王朝的名字?;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胡人骑着马从大宋百姓的身上踏了过去,这些百姓在喊叫着。丰富的想象,唤起了学生内心的体验,加深了学生对诗人心情的理解。
[反思二]
一、找准切入口,建构文本
在《示儿》教学设计中,我们主要抓了诗句中的一个?悲?字进行解构。在认识了诗人,了解了诗句意思,初步感受诗人心情之?悲哀?后,我又选取了课外的两首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作为补充材料。以古诗补充古诗,以古诗拓展古诗。这种拓展,是鉴于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基础上,通过对文本加以创造性的变式、扩充,对诗中的?悲?做了一个情感上的延伸。如上述片段中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我把同背景下的沦陷百姓生活呈现给学生,去想象诗句中的画面,学生述说的那一幅幅凄惨的画面:?看到的是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听到哭泣、呼喊着宋王朝的名字?我仿佛看到了胡人骑着马从大宋百姓的身上踏了过去,这些百姓在喊叫着《题临安邸》中的权贵们的花天酒地,都让我们的学生与爱国诗人陆游一样,为百姓的苦难生活感到?悲痛?,为南宋王朝的荒淫生活感到?悲愤?。如此一来,诗句中的?悲?就丰满起来,学生的感悟也丰富起来。
二、抓住情感主线,整合文本
我们把这首诗中的?悲?拆成了很多份,如果就此打住,那么课堂中就没有生成。诗是散的,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散的,我们的课堂也是散的。于是,我还是以这一个?悲?,把诗串起来,把学生的情感串起来,把我们的课堂串起来。在片段三中,我用了很感性的教师引导语言,为的是抓住学生已有的情感,来提升感悟。如:?因为陆游的爱国,看不到大宋统一,陆游遗憾啊?因为陆游的爱国,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北方百姓,陆游悲痛啊?因为陆游的爱国,想着那些花天酒地,苟延岁月的南宋权贵们,陆游悲愤啊?。有了这样的教师语言,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同时也自然的把内容归结在了我们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这时,学生的情绪还在激昂之中,所以继续教学后两句诗: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因为陆游的爱国,他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国家,于是他对儿子千叮万嘱,我们的课也在学生们一次又一次的叮嘱中,一次又一次的抒发心中陆游爱国感慨的朗读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