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将军——《记张自忠将军》
? 《记张自忠将军》是现代作家梁实秋晚年在我国台湾地区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回忆了抗战时期,作者参加国民参政会华北视察慰问团,在前线见到著名爱国将领张自忠的情景。
一、梁实秋和鲁迅的笔战
? 梁实秋(1903—1987)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他1923年赴美留学,20世纪30年代在《新月》杂志从事编辑工作,曾经就文学的阶级性等问题和鲁迅等作家进行过论战。一生致力于英国文学翻译与研究,在创作上以散文著称。
? 我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不少,但像梁实秋这样在多方面都取得成就的不多。说到梁实秋的一生,有三件事不得不提:创作《雅舍小品》,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以及和鲁迅论战。尤其是和鲁迅的论战,是民国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 1949年,梁实秋跟随溃败的国民党去了我国台湾地区,之后“销声匿迹”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华人民***和国成立初期我们了解梁实秋,只能通过鲁迅的文章。鲁迅直言梁实秋是“丧家的资本家的走狗”,《鲁迅全集》里收录了数十篇从教育理念、文艺思想、翻译理论甚至人性、政治各方面批判梁实秋的作品。他们两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 这一场旷日持久的笔战源于1927年,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梁实秋受《复旦旬刊》之邀,创作发表了一篇《卢梭论子女教育》的文章,阐述了自己认为文学应该表现人性的观点,指出卢梭的教育思想太过功利,不值得提倡。
? 但是鲁迅最推崇的教育家就是卢梭,黑自家偶像这事儿鲁迅能忍吗?
? 鲁迅看到这篇文章后,就针锋相对地发表了一篇《卢梭与胃口》,反驳了梁实秋的观点。过了两天还意犹未尽,鲁迅又写了《文学与出汗》一文,又“抽”了梁实秋几鞭子。
? 当时,梁实秋还只是个年纪轻轻的学生,鲁迅则已经在文艺界有相当高的地位。但面对鲁迅的连续两篇批判自己的文章,年轻气盛的梁实秋就有那么一股狂劲儿,很快在报纸上回击道:
? “有一种人,只是一味地‘不满于现状’,今天说这里有毛病,明天说那里有毛病,于是也有无穷无尽的杂感。等到有人开了药方,他格外不满:这一服药太冷,那一服药太热;这一服药太猛,那一服药太慢。把所有的药方都贬得一文不值,好像唯恐一旦现状令他满意起来,他就没有杂感所做的样子。”
? 文学家批评起人来真是针针见血啊。
? 到1929年,两人的论战达到了高潮。我们知道梁实秋为国人研究外国文学做了一大贡献——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他在翻译方面有一套自己的想法。1929年,鲁迅翻译了卢那卡尔斯基的《文艺与批评》,梁实秋读完后抨击说:
? “硬译、强译、死译,一些稀奇古怪的句法,读了等于不读。”(《论鲁迅先生的“硬译”》)
? 鲁迅也马上写出《“硬译”与“文学阶级性”》进行反驳。而且在他的影响力下,当时文坛许多支持鲁迅的作家也加入了论战,矛头纷纷指向梁实秋,却纷纷被梁实秋骂败了,冯乃超就是其中一个。
? 据说鲁迅了解情况后,冷冷一笑,说:“乃超还嫩一些,这回得我来。”立马写出了《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翻译问题直接上升成了阶级问题、政治问题。
? 从此,两人的论战一发不可收拾,并且从文学领域不断向其他方面扩展。由于两人的个人修养与文化底蕴都相当深厚,这场论战俨然成为民国文坛壮观的盛事,观之可见世间百态。
? 1936年,鲁迅去世。但这次,作为“生平至敌”的梁实秋却没有发声,后来也再没有说过鲁迅一句坏话。多年后他的女儿去美国留学,才发现自己的父亲曾经创下那么惊天动地的事件,疑惑地问他:“您为什么那么恨鲁迅?”梁实秋低垂着眼帘,黯然说道:“没有什么仇恨,只是对很多问题的看法不同。”
? 张自忠是“二战”时期反法西斯阵营牺牲的最高级别的将领。他是集团军总司令,却亲自带兵冲在最前线。他曾在台儿庄血战日军,也曾默默背负汉奸骂名。在1940年的枣宜会战中,他身先士卒,身中数弹,牺牲时仅49岁。日军也很敬佩他,先为他的死而欢呼,之后又郑重敬礼。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十万民众为他扶灵送行。周恩来称他为“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他的一生看似复杂,却也很简单,可以用七个字来概括:“我以我血荐轩辕。”
? 1940年5月,日军发动枣宜会战。当时第33集团军只有两个团驻守襄河西岸。张自忠作为集团军总司令,本来可以不必亲自率领部队出击作战,但他不顾部下的再三劝阻,坚持由副总司令留守,5月6日晚亲自率领2000多人渡河作战。
? 1940年5月1日,张自忠亲笔昭告各部队、各将领:“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张自忠率2000多人东渡襄河后,一路奋勇进攻,将日军第13师团拦腰斩断。日军随后以优势兵力对张自忠的部队实施包围夹攻。张自忠毫不畏缩,指挥部队向人数比他们多出1.5倍的敌人冲杀十余次。
? 张自忠殉国当日(1940年5月16日),38师师长黄维刚带领敢死队,端着轻机枪于夜间突袭南瓜店,奋勇抢回了张自忠的遗骸。日军则下令停止飞机轰炸,以免伤到张自忠遗体。
? 张自忠的尸骨运回后方后,经检视,他身上有八处伤口,其中炮弹伤两处,刺刀伤一处,枪弹伤五处。随后,他的遗体被运往当时的战时首都重庆安葬,路经宜昌时,十万军民恭送灵柩到江岸,其间日军飞机三次飞临宜昌上空,但祭奠的群众无一人躲避,无一人逃散。
? 1940年5月28日晨,当灵柩运至重庆朝天门码头,蒋介石、冯玉祥等国民政府军政要员臂戴黑纱,肃立在码头迎灵,并登轮绕棺致哀。蒋介石在船上“抚棺大恸”,令在场者无不动容。蒋介石亲自扶灵执绋,再拾级而上,护送灵柩穿越重庆全城。国民政府发布国葬令,颁发“荣字第一号”荣哀状,将张自忠牌位入祀忠烈祠,并列首位。28日下午,各界群众在储奇门为张自忠举行了盛大隆重的祭奠仪式。
? 张自忠殉国时,年仅49岁,他的夫人李敏慧女士因悲痛绝食七日而死,夫妻二人合葬于重庆梅花山麓。
三、名将张自忠的小绰号——张扒皮
? 梁实秋记录了自己在张自忠将军防地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这位爱国将领身居高位而自奉俭朴的风范,对其谋国之忠和作战之勇深表景仰。文章不仅以敬佩之情写出了张自忠将军的高风亮节,而且表露出抗战时期,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匡世救弊的历史责任感。
? 你知道吗,梁实秋笔下令人敬佩的堂堂大将军,竟然有一个绰号叫作“张扒皮”!
? 1923年秋天,当时担任陆军检阅使兼第11师师长的冯玉祥,率军驻扎在北京南苑。张自忠当时在学兵营当营长。部队开始冬季大练兵,适逢连日大雪,天寒地冻,许多官兵产生畏难情绪。有一天,张自忠将全营官兵集合起来,大声问:“下雪天敌人发起攻击怎么办?”官兵们回答:“坚决抵抗!”张自忠接着道:“现在下了一场雪,你们就不想操练了,还谈什么打仗?我们当军人的第一条就是不能怕苦。现在,请大家都把棉衣脱了,跟我一起跑步!”说完,他径自脱了棉衣。全营官兵都愣住了,然后也纷纷脱下棉衣,跟在张自忠身后在雪地上跑步。从此,“张扒皮”的绰号不胫而走,在西北军中传开了。
四、北京仅有的三条“人名路”
? 北京的大街小巷有几千条,其中有些路名的来历不一般,例如,以官职命名的文丞相胡同、广宁伯街,还有以特长技艺命名的刘兰塑胡同。
? 和人物有关的路名很多,可是真正以现代人名命名的街道,在北京只有三处,即西城区的佟麟阁路、赵登禹路,以及东城区的张自忠路。这三个名字属于三位为国捐躯的抗日名将,他们都曾在冯玉祥麾下服役,在冯玉祥担任二十九军将领期间,他们也都曾在北京居住。
? 这三条以抗日英烈命名的街道,中华人民***和国成立后仍沿用原有名称。“文革”时期,佟麟阁路曾经改称四新路,赵登禹路改称中华路,张自忠路改称工农兵东大街。“文革”过后,拨乱反正,北京市政府于1984年10月决定恢复原名。
? 1949年1月20日北平和平解放之后,***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会议有这样两项决议:一是决定中央领导机关迁入北京,二是进城之后不用中央领袖的名字命名街道、地名。为什么由国民党北平政府命名的上述三条街道的名称,在新中国还能被沿用呢?这是因为1952年6月11日,毛泽东亲自为三位抗日英烈签发了烈士证书。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三位英烈的抗日功绩,是得到新中国认可,并给予庄重纪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