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优美散文 - 关于长平之战的诗。清朝的朱樟的《长平箭头歌同穆门》

关于长平之战的诗。清朝的朱樟的《长平箭头歌同穆门》

] 长平吊古,千年诗会。 作者:平客 公元前262年,当时最强势的秦国与赵国在今高平,集结了百万以上的兵力,进行了一场空前惨烈的军事战争,史称长平之战,战争历时三年,终以秦将白起坑杀赵卒四十余万而宣告结束。此后几千年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来到长平古战场,面对犹在昨日的前尘往事,追想历史,吊古思今,吟诗作赋,可记载的是,从唐朝开始,队伍络绎不绝。在这其中,因着时间的关系和身份的迥异,“知识分子”的姿态各不相同,自成风景。平客取巧经营,收集了历代文人有关“长平吊古”诗词散文七十七篇,闲暇之时,在这风景中横看竖看、前看后看,引为乐趣,在此把这千年来的资讯杂烩一并端出来,***享这“众乐乐”的滋味。 谁都写过“长平吊古”? 这当然要挑大人物,大唐的诗人李白,这快乐的老头儿就写过一首关于长平之战的诗,全文是: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能回造化笔/或冀一人生(现高平永录尸骨坑展厅展板上“冀”错写成“翼”,不知是否改正)。题目是,系寻阳,上崔相涣三首(选一),但从我掌握的资料中,并不能判断这个“一生云游名山大川”的诗仙是否踏足过此地。除却盛名的李白,大人物还有唐朝的“诗鬼”李贺、陈子昂、金代的大学问家元好问、明代的丞相刘伯温、写《醒世横言》《东周列国志》的文学家冯梦龙、清代的高平名流张承伦,以及当代的李锐、马斗全等。 众多的人物或是专程亲临长平“吊古”,或是因为偶然路过,而“雁过留声”,或是只是循着历史的味道,兴致所做,不一而足。从诗词的内容上去判断,路过古战场和在本地活动的“知识分子”为最多,比如宋代的孙冲在潞州(今长治)为官时“履长平故地即景”所作了诗词,金代的梁镗在做泽潞(今晋城、长治一带)节度使时写了《留题长平驿》,当时高平本土的“文化人”也不在少数,唐代高平的名僧大愚公、明代的常伦、清代的张承伦等都就“长平之战”发过感慨。相比,专程千里迢迢上到太行山深处“到此一游”的人少到极至,毕竟遥远的古代,上没有波音飞机,下没有高速公路,又没有旅行社踩点,带着无数未知来一趟长平古战场?着实也难了些! 对赵将廉颇的态度 后人看《三国》,总为可怜弱小的刘备充满了同情悲悯之心,对曹操则刻意丑化,戏剧舞台上都要打扮成白脸*相才觉理所当然,国人这一“褒刘贬曹”的心理亦可以用到“长平之战”上,当时和秦国势力相当的赵国输了这场战争,并被残 *** 的白起无辜坑杀四十万赵卒,于是后人往往给予了赵将廉颇很多的支持和同情,后人曾在廉颇作战的指挥部大粮山(现今高平米山镜内)修建廉颇庙予以纪念,并书写“赵将遗风”加以褒扬。 在这千年来历代文人写“长平吊古”时,都对廉颇长平之战前期的用兵进行了极高的评价,清代的张承伦写的廉颇屯成了人口能诵的名篇:坚壁收精锐/临危仗老成/蜂吞米子国/虎视武安城。前两句写了廉颇的战术和风采,对仗工整的后两句则表现了廉颇有勇有谋的名将气概。除了千篇一律的对这位昔日的名将赞赏不已外,大家还为长平之战后期赵孝成王听信离间而撤换廉颇而大感不满。金代周昂写:婴儿偃蹇正堪孩/换得山西老将回/往者不追来不戒/莫将家世论人材。不仅点水不露的替廉颇骂了昏庸的“上司”,还拐弯抹角的捎带了那些“要将家世论人材”的王公大臣,可见《金史》本传上说的这位“学术醇正,文笔高雅”的周昂周德卿确实名不虚传。 对秦将白起的态度 在很多人看来,武安君白起是因一夜坑杀赵军四十万而迅速“蹿红”的,其实不然,白起早在长平之战前已经成名,还因为一生戎马生涯从未失败过,而被后人研究者称为战国时代唯一保持不败记录的“常胜将军”,否则在最后举国决战的关键时刻,秦昭襄王也不会把如此重要的任务托付给他。有待考证的一条消息是,白起一生征战,虐杀的俘虏达一百六十万之巨,如果考证准确,他恐怕也是古往今来,在杀人数字上唯一可以永远保持“吉尼斯”记录的第一人,这也是后人评价他是“善战而拙胜”的原因。白起的下场是很惨的,《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他被秦王命以自裁。 和看廉颇恰恰相反,诗人们对这位“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蠢人”的秦将白起充满了说不尽的厌恶,可能军事家会被白起高超的战争艺术所折服,但只要作为一个人,是无论如何爱不起这个杀人狂魔的,更不要提天生就悲天悯人的“知识分子”们,他们或是直接,或是间接的讽刺了效命于“虎狼之秦”的白起,在我收集的七十七篇诗词散文中,对他直接点名狠批的占到了数十篇之多,因传说中的白起头小而锐,于是众人在诗中连读书人的“面子与清高”都不要了,撕破了脸直呼这侮辱性的外号:明代谢肃在其《长平》诗中直呼白起为“锐头儿”,胡然颜(出自《高平县志》,其它资料也有称胡希颜)称其“竖子”,李梦阳觉得说“竖子”太不准确了,就在《马邑城》里的第一句破口大骂“白起小竖子”始觉过瘾,同时代文学家王世贞则“二五一十”的在其《过长平中》中说“锐头竖子何足云”,相比以上的同行,他是一劳永逸了。对于这位“军事天才”的下场,诗人们也多有感叹,但显然带了一点点幸灾乐祸,明代的李濂就在《骷髅山》中得意的写到:骷髅山下合秦军/稚子坑降独不闻/落日沙原重回首/长平云接杜邮云。全文上半部写白起这个“稚子”在长平之战中表现的丑样,下半部分写白起坑降的恶行很快在杜邮得到了自杀的报应。进士出身的卜汝梁在《长平吊古》也快意恩仇的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林林忆兆众/竖子头可悬/快哉杜邮剑/庶几稍有天/……,清代的高其倬不仅写出白起的可怜下场“一笑杜邮人齿剑”,还讥讽他“不知坑赵有何功”,现代诗人蔡淑萍,也在《品尝高平名吃“烧豆腐”念白起》中写他“一将成名万骨枯/杀降赵卒岂犹豫/赵民皆欲食其肉/走狗烹时究可悲”。 对赵括的态度 虽说古人继承了孔子的中庸之道,但在长平之战的态度上却是个个明朗,喜怒哀乐,绝不掩其张牙舞爪的表情,这是因为评说历史比评说时事的“风险”小多了,前车之鉴的杜甫只不过喝醉了酒发了一句牢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被迫一生颠沛流离,足迹走遍了天下。好,广告时间已过,书归正传,说到赵括,恐怕没有人不知道他就是“纸上谈兵”的主角,白起的父亲赵奢也是一代名将,此人在对秦的“阕与之战”中一举歼灭对方十万而成名,这也多少让赵括自觉是“将门出虎子”“老子英雄儿好汉”,更因为自己饱读诗书,遂产生的“大男人苟活于世,理当建功立业”的想法要比任何人要强烈的多,但却最终中箭身亡,同时也葬送了赵国的王朝,虽说有话云“不以成败论英雄”,但长平之战是两个国家的赌博,换将换帅要何其谨慎! 有意思的是,赵括其人也在后世文人们的诗词中出现了争议,有很大一部分人在诗词中把他同白起一般“诋毁”的体无完肤,对他的恨之切、对由此降亡的四十万赵军痛之惜溢于言表:唐代的胡曾就在其《长平》中哀叹,长平瓦震武安初/赵卒俄成戏鼎鱼/四十万人俱下世/元戎何用读兵书,这要算委婉的了,宋代的宰相文彦博则不拖泥带水,一开篇就点题,说他是“此子徒能读父书”,恨其不争的讲他并没有读懂他的父亲赵奢,没有学上真正的本事。到了明代,赵括遭到了更猛烈的“批斗”,大人物刘基只骂他是“邯郸小儿”,及至到清代周京在《长平箭镞行》中称他“括小儿”时已不新鲜。对赵括的争议出现在一方面大多人在对他“狠批”,一方面却也有极少数人为他喊冤,最早发出不同的声音是汉代一代名儒刘歆,在其《遂初赋》写了“剧强秦之虐兮,吊赵括于长平”的词句,不难发现,在“吊赵括”的背后是或因尊崇、或因同情的肯定,和上述一味的否定有着明显的不同,清代的卫浚都虽没有直接为赵括喊冤,但在其《登韩王山望长平古迹》中的一句“非秦坑赵赵自坑,颠倒用人招大辱”,至少保持了清醒的中立,但这样的声音极其珍贵,直到21世纪的今天才在一位现代诗人手里有了回音,熊东遨在写《过长平古战场二首》中对赵括给予有史以来最肯定的评价“莫笑将军括,将军未惜生”,除却文人的意气,我个人觉得还算是很中肯的,失败的原因并不仅仅因为赵括,这里还有用人的问题上决策者的失误,一味把所有责任推给赵括,也不是有失公平的。 诗人们笔下的古战场 这其实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古人们活动的年代比我们早,在长平古战场上能看到比今天更真实和完整的原貌,另一个就是,当这些几乎真实再现的遗址呈现在他们面前时,和我们今天看到零落的人为化了的古战场遗址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在我收集的关于长平吊古的诗词资料中,有很多是先从“写景”开始的,最早是在宋代鲁交的《经战地》诗中的发现:“长平争战地,黯惨无人耕”,这也可以推测,长平古战场在宋代时期,还基本保存了原样,“无人耕”可见其荒凉,然而到明朝以降,从刘基的《长平戈头歌》:长平战骨烟尘漂/岁久遗戈金不销/野人耕地初拾得/土花渍出珊瑚色……可以发现,古战场周围开始就有了“野人(村野之人,指农夫)”,那就周围聚居了村庄,但当时的古战场的旧貌还是并没有太大变化,耕地之人还能“拾得”当时作战的兵器,从兵器呈现的“珊瑚色”上推断,只有当铁等金属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化学反应之后,又经过长久的日晒雨淋,才有可能呈现不同于深埋地下而呈现的颜色,兵器还没有深埋地下,那说明古战场无论遭到自然运动、人为破坏的都还不算严重,这一点在同时代的郭新的《独登秦白起城》的“鸟叫黄云垄,牛耕白骨田”中也可见端倪,作者为求词句的对仗,无意透露出当时的情形:农人们用牛在古战场耕田时,还能不小心带出战死将士的白骨。而后到清代,古战场就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因着周围人类的集聚、开发,和地球自身的地理运动,古战场的遗迹变得模糊,在诗人们的笔下,很直接的描写古战场的情形已不多见,即使有,也看到的是一派“战场处处今日耕(出自清代董文骥《题长平驿壁》)”的田园生活景象,只到有大的自然力量的改变,才又会复现古战场遗址当时的血腥和恐怕,清代撰修《泽州府志》的朱樟的诗句“毒雨崩城战垒堕,犹见沙土(原文非此字,意同)未埋骼”,就是因在康熙甲寅年(1674)秋,高平谷口的骷髅台因暴雨坍塌一角,而再见了当年的遗骨。到时间进入了20世纪,古战场的遗址需要专家的考古才能发现,现代诗人马斗全写的“斜臂刀痕沿宛然,半天肱骨露坑边”。就是在今天的高平永录尸骨坑展厅里借着现代化的灯光、伴者导游员的解说才发现的。 由此,诗人一方面在消遣情怀之余,也做了一次古战场遗址的见证者。 长平吊古千年诗会颁奖典礼 为什么要搞一个“颁奖典礼”?因为综上所述,千余年来的诗人们在前仆后继的来到古战场的“吊古”时(不像今天,诗人要“请”着才来),也充分的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其行为,其言语,理当值得后人在评价之时,给予真诚的嘉奖,但因着诗人们的姿态各不相同,怀着什么样的目的也不一能定,且“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所以这奖呀,可就丰富多彩的很呢。 最先关注奖: 此奖非司马迁同志莫属,司同志因着在西汉政府打工的关系,在写历史报告文学《史记》时,顺写了《长平之战》,此前无资料显示有关于“长平之战”更早的文艺性诗词歌赋出现,因此虽然司同志的《长平之战》写得“史记”不像史记(笔者认为其文叙事情节含糊,关键时间与后人考察者多异),散文不像散文(我看过原文更觉是一篇武侠小说,虽然地方志归其在“散文”内),但他生出来的早,令以后的“唐宋元明清”,后悔不迭。 最佳标题奖: 无论诗好坏,起个好的标题,也算成功了一半,因为能熟练驾驭文字的人,一定会在最简练的地方更显真功夫,但非常失望的是,这千余年来,诗人们太老实了,他们的题目大都是《长平》,《长平吊古》、《长平怀古》、《长平恨》、《长平行》,连我崇拜的大学问家元好问也只是起了个《咏废长平城》,和我小时候写的作文题目《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好象没有多大区别,比起现代作家来,古人们绝对得开窍,大可以起个闪电刺激的题目,比如:《到了长平你就喊》、《古战场宝贝》、《我与赵括不得不说的故事》、《赵括与白起的缠绵》等等等等。权衡再三,此奖项空缺。 最佳叙事奖: 经反复掂量,觉得该奖项颁给清代的官于宣同志最为合适,官同志在其《长平行》中,写了整整五十三行,详尽的叙述了长平之战的起因经过结果,并把当时农夫对古战场的发现都列入其中,作者叙事承前接后,俱不遗漏,梗概与细节并重,记录与思考同行,这在其他诗人的叙事中无人能及,荣获此奖,应无争议。 最佳评论奖: 叙事之后终有评论,评说“长平之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既是很谨慎又是很容易成名的事情,惹的无数诗人趋之若骛。在对颁发此奖的审评上,笔者窃喜站在了二零零四年的高度,对千年来各路诗人的评论逐一审查,结论是基本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但诗人们的评论各有高低,大多因长平之战的败局而把焦点放在了赵括的用兵上,岂不知,事情的背后“用人”的赵国朝廷才应是“口诛笔伐”的重点,因此界限这么一划,能获得提名的诗人就少得可怜,角逐最佳评论奖最后变成了只需辩论文采即是,因此明代的刘基同志因着在其诗中的最后一句“当时岂无牧与颇(指李牧将军与廉颇将军),戈乎不遇可奈何?”而稳接此奖。 最佳状物奖: 写景状物,本是诗人的拿手本领,只要读过几天书,加上多谈几次恋爱培养几滴醋溜溜的情感,功夫应是“信手即来”,所以此次参加“最佳状物奖”的评选,诗人们的兴致颇高,尤其擅于“给几滴颜色,就敢开染房”的煽情高手们,他们觉得这是唯一有“夺冠”把握的比赛项目,经过筛选,明代的李攀龙凭着《过长平作》中的“白骨高于太行雪,血腥并作丹流紫”,吕纯如凭着“荒凉鬼火夜磷磷,白骨黄沙***惨神”,以及郭新凭着自己的得意诗句“鸟叫黄云垄,牛耕白骨田”幸运入围,经历代读者的细细咀嚼,李攀龙同志和郭新同志一举胜出,并列夺的此项桂冠。 最佳表演奖: 诗人写景抒情之时,往往陷入历史的时空中半天缓不过神来,言行举止,达到了忘我的高度,就在他们或是陶醉、或是沉湎、或是思考、或是质问之时,也是他们展示自身动人风采的时刻,籍于此,特设立最佳表演奖,以表彰那些“看戏不忘演戏”的诗人们。下面是一组入围诗人在写“长平吊古”的精彩镜头,请看大屏幕:唐,陈子昂,嘴里钓着二锅头,戴着“玄云”牌高档MP3,走在古泽州的太行山上(参考诗句:复来登此国/临眺与君同/且歌玄云曲/衔酒舞薰风)……;明,胡希颜,到达古战场后,缓缓从车上下来,凝视这片土地良久,镜头拉近,能看见伤心的眼泪从他脸上无声的划过,镜头拉远,胡希颜抬头望天,天空一片广袤空荡(参考诗句:停车吊古伤心后/俯仰乾坤正杳茫)……;明,郭新,诗人一早起来,想去长平古战场捡长戈卖铁,去叫好朋友,大家却都去网吧打游戏去了,无奈,他对着天空高喊了一嗓子,好象希望上帝和他一起去(参考诗句:吊古谁同我/高呼只有天)……。 很显然,胡希颜以其纯熟的演技,熟练的肢体语言征服群雄,登上了领奖的舞台。 最佳粗口奖: 本来骂人骂得在好也是难以登上高雅的颁奖舞台的,可是他们的身份不同,是诗人,是大知识分子,并不乏在政府机关里工作的公务员,所以,就难得糊涂一次,本着“奖多人不怪”,特设立了这个“最佳粗口奖”。各位已看过上文,因此这千余年来的粗口主要集中在对白起、赵括这两个倒霉蛋的讨伐上,笔者仔细品味,觉得此奖颁给清代的周京最为合适,他在其诗中毫不遮遮掩掩,矛头直指赵括,点名骂他是“括小儿”(出自《长平箭镞行》),相比明代某个 *** 因着身份只敢含糊其辞的说了“邯郸小儿”,让人去跟“赵孝成王”和“赵括”玩文字游戏,周京同志可是利索多了,大家知道,“小儿”一骂,可和“小兔崽子”一词同义,连同上面的语气组词:嗟乎,整个换成现代的话来说那就是: *** !赵括,你这小兔崽子! 最佳贡献奖(集体): 翻遍有关“长平吊古”的所有诗词,明代时期诗人们最卖力气,他们前后写出了二十多篇佳作,极大的丰富了明王朝的文艺生活,促进了明王朝的精神文明建设,而且不仅超越了前人,还连后来者久久不能居上,理当获此集体殊荣。 最佳贡献奖(个人): 李白,评选的结果绝对不出人意料,李白是当时的超级明星,在党政部门工作过,经常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赴过国宴,后又潇洒的辞职下长江、一路做了摇滚歌手,行吟诗人,他还喜酒后作诗,是当时最前卫的行为艺术家,你想,这样一个人,不要说让他给你写首诗,就让他骂你一句“滚吧”,你都能迅速走红,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没有拿地方政府一分钱,心甘情愿的为长平古战场写了最有意境的诗篇,从而导致此后几百年间,无数文人墨客因着“明星效应”来到古战场观光旅游,极大的带动了地方的经济发展,因此,除给李白先生颁发最佳贡献奖外,还应与李白先生商量签约,做长平古战场的形象大使才是! 最佳参与奖:请至今未获奖的同志们集体上台。 行文到此,笔耕即将结束,此番在这文本中,穿越时光,***享了千余年来历代诗人有关“长平吊古”的各类热闹资讯,平客在这过程中,像草一样不能自拔的写了三天,着实痛快,至于文中行走的胡言乱语,切莫全信也切莫不信,但相信一点的是,这已作古的历代诗人如若读了此文,也许会和各位看官一样,扔掉鼠标,哈哈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