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优美散文 - 剑桥使徒社的历届著名社员

剑桥使徒社的历届著名社员

艾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1809-1892)

英国19世纪的著名诗人,在世时就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他深受维多利亚女王的赏识,于1850年获得了桂冠诗人的称号,后来又在1884年被封为男爵。

丁尼生是剑桥联合社最怪异的神童。相传他8岁时已开始作无韵诗,由于不堪校长的体罚式教学方式,便休学在家,由他的父亲进行指导。可他博闻强记,熟读文学经典名著,并开始写作,19岁时进入三一学院学习。丁尼生性情孤僻,清高脱俗,但联合社自由自在的氛围让他感动和疯狂,于是很快他就成了联合社的成员,并因出口成章,文笔华丽而成为联合社的风流人物,1829年他因诗作得到过校长奖。

丁尼生在剑桥只念了3年后便自动退学了。1832年,他的同学亚瑟·哈莱姆因溺水而死,他悲痛万分,遂写下著名的组诗《悼念》,此诗长达3000行,由131首组成,费时17年。诗人在《悼念》中表达了真切的伤感和悲痛,同时反映了对生活本质和人类命运的思索和忧虑,成为时代的心声,被视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哀歌之一。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 1831--1879)

19世纪伟大的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1831年11月13日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自幼聪颖,父亲是个知识渊博的律师,使麦克斯韦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0岁时进入爱丁堡中学学习14岁就在爱丁堡皇家学会会刊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二次曲线作图问题的论文,已显露出出众的才华。1847年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1850年转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数学系学习。

19岁的麦克斯韦初到剑桥大学,一切都觉得新鲜,他几乎每天都和父亲通信,报告自己的见闻、感想和学习收获。第二年,他由于考试成绩优异,获得了奖学金。当时,大学生大多数都是自费,获得奖学金的总是最勤奋的学生。按照规定,获得奖学金的学生都在一起吃饭,因此,麦克斯韦结识了一群有为的年轻人,他逐渐克服了少年时代的孤僻,活跃起来。不久,他被吸收加入了一个叫做“使徒社”的学术团体。这个团体又叫做“精选论文俱乐部”,专门评选学生中最优秀的论文。有意思是,“使徒社”的名称是根据《圣经》取的。因为耶稣只有12个门徒,“使徒社”也只能由12个成员组成,所以整个剑桥大学每届只能有12个学生属于这个团体。这个团体实际上是一个小小的“皇家学会”,必须是最出类拔萃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

这个时期,麦克斯韦专攻数学,读了大量的专著。他的学习方法,不像法拉第那样循序渐进,井井有条。他读书不大讲究系统性,有时为了钻研一个问题,他可以接连几周其他什么都不管;而另一个时候,他又可能碰到什么就读什么,漫无边际,像一个性急的猎手,在数学领域里纵马驰骋。

课后,“使徒社”的成员们常在一起讨论各种问题。他们很欣赏麦克斯韦即兴创作的诗,但是要和他对话却很困难,因为麦克斯韦说起话来,和他读书一样,常常是天马行空,前言不搭后语,一个题目还没有讲完,他跳到另一个题目上去了。他的思路过于敏捷,让人难以捉摸。再加上他还保持着小时候的习惯,喜欢突然提一此奇怪的问题,比如“死甲虫为什么不导电呢?”“活猫和活狗摩擦可以生电吗?”就更使人反应不过来了。有一次,一位朋友同他到郊外散步。整个傍晚,大约都在讨论对某道难题的解法,麦克斯韦不停地说着,对方生怕不能领会,听得很仔细,但是最后还是一句都没有听懂。麦克斯韦这种机枪式讲授法,给他后来当教授带来不少困难。他一生都不被人理解。中学时候他的服装不被同学理解;大学时候他的语言不被人理解;到后来,他的学说也是很长时间不被人理解。尽管“话不投机”,社友们还是把他看做他们中间独一无二的人。麦克斯韦惊人的想象、闪电般的思维能力、讥诮的诗句,把他们征服了。

伯特兰·罗素Russell, Bertrand Arthur William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社会学家,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1872年5月,罗素生于英国曼摩兹郡的特雷克一个英国自由党贵族的家庭。

1890年10月,罗素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便从清教徒式的家庭束缚中解脱出来,进人思想活跃的教育园地,他感到极为快乐。然而老师对他的影响不大,与同学们的自由交往,使他受益不浅。这个学院在1820年开始有一个不公开的小团体(它的成员称这个小团体为“协会”;而外人则把他们叫做“使徒”)专门吸收才智出众的学生。罗索人学第二年就被吸收进去。在这里,他结识了不少后来闻名于世的同学,如数学家兼哲学家怀特海、哲学家莫尔和麦克塔格特、经济学家凯恩斯等。他们每星期六晚上聚会,常常讨论到午夜,第二天又去乡间漫游、交谈。很快,罗素就成为他们中间颇受欢迎的成员。他不满意老师的讲课,认为当时的数学只重视技巧,不重视基础理论的证明。在第三学年时,他虽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学位考试,却发誓再也不念这种数学了,他几乎卖掉他所有的数学书籍,后来改学哲学。

罗素对哲学素有兴趣,但在这以前,他只读过英国哲学家的书。当时恰逢英国掀起新黑格尔主义浪潮,特别是布拉雷德发表了轰动一时的著作《表象与实在》,他在同学麦克塔格特的帮助下,成了一名黑格尔与布拉雷德派的忠实信徒,他立志像黑格尔那样,建立一套哲学体系,献身于哲学事业。

E·M·福斯特(1879-1970)

英国二十世纪小说大师,著名散文家、评论家。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剑桥大学,被誉为与D·H·劳伦斯齐名的20世纪的伟大小说家。

福斯特于1897年进入的剑桥。他在剑桥有一个最亲密的朋友名叫梅瑞狄斯(H.O. Meredith),是个禀赋极高、长于思辨、恃才傲物的青年。通过梅瑞狄斯,福斯特被选入剑桥使徒社。始建于1820年的使徒社有自己严格的社规、选拔标准和仪式。会员既有在校本科生,也有已经毕业,成了天使的前剑桥学生。每周六晚有一次正式的聚会,会上一弟兄宣读论文。19世纪使徒社便有过一些如丁尼生(Alfred Tennyson)。麦克斯威尔(Clerk Maxwell)这样的声名显赫的大人物,而世纪之交的使徒社更是星光灿烂。摩尔、罗素、凯恩斯、伍尔夫(Leonard Woolf), 斯特奇(Lytton Strachey)和特维廉(G.M Trevelyan)都是聚会上常见的身影。福斯特热爱使徒社,迷恋其内部友爱的氛围和其成员的毫不妥协的知识分子气质,虽然他自认为不擅长抽象思维,也常常认为聚会上的哲学讨论索然无味。后来在斯特奇和凯恩斯的影响下,聚会的讨论倾向更贴近平常人日常生活的话题,福斯特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使徒社的经历对福斯特的人生影响深远。他从此与英国一流的智识圈建立了直接而长久的联系,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其中,他寻求到了契合的友情,获得了普遍的信任和认可,得到了完满的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