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优美散文 - 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 境界

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 境界

前两天,圆明园沉睡百年的古莲“复活”盛开,人们纷纷赞叹生命的奇迹。

莲其实自古便是宠儿,无论凡夫俗子,还是文人墨客,抑或佛家弟子,都对莲情有独钟。

莲之心,不争国色不争春,中通外直不染尘,卷舒开合任天真。

其实,人活到极致,修的就是一颗莲心。

不争不比,不歪不曲,不忧不惧,才能获得清净欢喜。

莲心不争,不争是智,不比不累

夫为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有一个情节:

邬思道给四爷讲了一个故事,故事里一个老汉生了很多儿子,并且有着很大的家业,但继承家业的钥匙只有一把。

于是,儿子们争得不可开交,唯独一个儿子没有去争这把钥匙,他只是默默帮老汉做事,打理家业。

最后老汉想明白了,把钥匙交给了这个不争的儿子。

争是不争,不争是争。不争不是糊涂,而是一种智慧。

有句话说得好: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

人生之累,累在心,心之累,一半源于生存,一半来自攀比。

中国人的一生似乎都用来攀比,孩子从小就被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比较分数高低、奖状多少,以及考上学校的好坏。

等孩子毕业出来工作,又开始比较工作好不好、工资高不高、福利多不多。

然后结婚了又得比娶的人好不好,嫁的行不行……

说到攀比,可以追溯到中国人的“面子文化”。中国人特喜欢维护面子,又特别善于委屈里子。

“面子”对我们中国人来讲,就等于尊严,等于存在感。

以前有个春晚小品叫《有事儿您说话》,郭冬临是个没什么关系的小科员。

但他为了让别人觉得自己有本事,大半夜排队甚至搭钱给人买票。

票买来以后,他跟别人说票是通过关系拿到的,别人回报他的只是很多报废的牙刷。

这种面子让里子难过的例子,生活中也特别常见。

中国人的攀比是一种“原始嫉妒”,但又充满了中庸的矛盾感。

人们都想做“被嫉妒的人”,最喜欢和差不多层次的人比,但又不想超出太多,怕遭到愤恨。

普通人肯定不会整天想着和马云比,最想成为的是小圈子里的“成功者”。

其实,越爱攀比的人,就活得越累。

人追求的应该是幸福本身,而不是追逐别人的幸福。

莲心正直,不歪是德,不曲是品

嘉佑八年,儒家理学思想鼻祖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常与文朋诗友四处游览美景,大家兴致来了便作文。

周敦颐一气呵成一篇119字的散文,就是名传后世的《爱莲说》。

正是莲如其人,文也如其人,他一生正直高洁、清廉勤勉。

不同于陶渊明笔下的菊,菊是逃避现实的隐逸者,而莲则不同。

无论外界环境是“淤泥”还是“清涟”,莲都能保持“中通外直”,坚守自我。

在这个物欲繁杂的世界,人周围的诱惑也与日俱增,但我们始终应该坚守住内心的道德底线和行为准则。

人的品格如同精神的骨架,支撑着一个个奔走的身躯,但各色各样的人都披着迥异的外衣,让人很难一下子辨清。

有的人看上去很魁伟正直,相处久了却发现其精神上矮小猥琐。

有的人看起来不起眼,却在平淡中让人心悦诚服,那是看不见的人格之魅力。

人应如莲,道德上是清白的,品格上是高洁的。

不歪不曲,才是方方正正,一撇一捺的大写的“人”字。

莲心自然,不忧无愁,不惧无畏

人到中年,很多人活得就像一部西游记。

悟空的压力,八戒的身材,沙僧的发型,唐僧一样的絮叨。

而且离西天越来越近了......少年不识的愁滋味,到了中晚年,全尝了遍。

在浮躁的社会,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少愁无畏?

其实人到最后,求的都是一个心安。

不愧于父母、爱人、子女、朋友等,更无愧于心,便能坦然地立于天地之间,如莲般亭亭净植。

家人无须太近,牵挂就好;朋友无须太多,真诚就好;

财富无须太多,够花就好;房子无须太大,温馨就好;车子无须豪华,平安就好......

人这一辈子,生于自然,归于自然,中间也要活得自然。

佛家以莲花喻菩萨修行十种善法:

一离诸染污;二不与恶俱;三戒香充满;四本体清净;五面相熙怡;

六柔软不涩;七见者皆吉;八开敷具足;九成熟清净;十生已有想。

人生如莲,心安则莲开,花开则见佛,步步生莲。

人生的惑,莲心可解。世间的苦,莲心可淡。幸福的禅,莲心可参。滚滚红尘,一颗莲心洗尽尘埃,涤荡自然。

愿你如莲,修得一颗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