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更新观念 摆正位置
写作和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两大要项。长期以来,人们的观念是:读为写服务,写是读的终极目的;写比 读难,写最能表现一个人的语文水平。据此观念,进而提出:以写作为中心,中学只要抓写作能力的培养,阅 读能力自然会形成。一句话:重写轻读。
写和读,固然有密切的联系,写以读为基础,读因写而得益。但,写与读毕竟是两种本质不同的独立能力 。“读是用眼睛来听““写是用笔去说”(叶圣陶)即读是人们用视学来感受信息,写是人们通过信息载体— —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显然,阅读是一种感受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属于吸收范畴;写作是用知识信息来 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属于表达范畴。没有吸收,何来表达?
写作能力的培养不易,阅读能力的培养更难。写作虽说无定式,但有范文可仿,有模式可套,有丽词可采 ,有佳句可剽。阅读却无可仿可套可采的东西,连剽窃也不可能,因为扑入视野的文字材料,是千变万化的, 只有靠理解的向导才能步入灵活多变的意境。而理解能力的培养提高,谈何容易!
书本是保存和传播知识信息的最重要形式阅读是学习和获取知识信息主要手段,阅读的目的不全是为了写 作。据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测算,人类知识目前大约每三年增加一倍。全世界一年新出的书就有五 十多万种,在知识成倍增加、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没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怎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善阅读、不懂得如何学习的人。我们要从培养适应未来建设需要的 新智能型人才的战略高度着眼,狠抓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确定目标 授予方法
一个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应具有以下水平:1.运用工具书、参考资料来解决阅读中的文字障碍和知识疑难; 2.正确理解全文的中心内容,归纳中心思想;3.能正确理清文脉、分析层次段落;4.能正确分析文章的主要写 作手法与特点;5.能辨析文章的意蕴(言外之意),有一定的鉴定能力,能理解作者的写作中心所在;6.能对 文章作出基本的评价批注。
阅读的内容广而杂,下面分三大部分来说明,即:怎样读一篇作品,怎样读一类文章,怎样读一册课文。 而着重谈前者,将其细分为五个方面详述。
A:怎样读一篇作品?语文形式与思想内容,是构成一篇作品的互为依存的两个方面。读一篇作品,就从这 两个方面着手。语文形式指拼音、标点符号、文字、词汇、句子、语法修辞以及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 明的表达方法等等;思想内容,指作品的主题思想,精华与糟粕,作者人格与作品风格、作品的人物形象、社 会意义与现实意义等。
阅读的方法,遵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进行,采取“四步读法”——第一步速读记梗概,把握 文章的大意;第二步跳读捕捉主要人、事、物或观点、生字难词;第三步细读划分层次段落、归纳中心思想; 第四步精读分析写作特点。
怎样解词释句?务须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脱离文字环境去孤立的解释词语的句子。 字词解释,字典词典可以参考,但不可死搬硬套。如“这藤野先生,据说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 结”,其中“模糊”一词,照词典则释为“看不清楚的样子”,岂不笑话?据文意猜度,当是马虎、随便、不 讲究之意。有的词,查词典根本查不到,可从构词方式来思考。如“白莽并没有这么高慢”,其“高慢”一词 ,是并列式合成词,据上下文推断,当是自高傲慢之意。对于结构复杂的句子理解犯难时,复杂单句则须分析 句子成分,抓住主干,简缩为短句去理解;复句则须划分层次,弄清层次关系,便可明了句意了。
怎样划分层次段落?据叶老“逐句循读”和摸清“一句一句,一段一段”的“路”的思想,必先抓语段的 思路,即对每一自然段,特别是重点段进行剖析,“得用分析的方法,解剖作品的各部,再求其综合”(《论 集》P69)划分语段层次分四步进行:
(1)标出语段各句的序号
(2)逐句简言概括
(3)分析句与句间的内在联系
(4)综合层意,概括段意
以《茶花赋》第14自然段为例,这段***有五个句子,各句意用简明的话加以归纳,话语要准确(抓住实质 )、概括(凝炼集中)、鲜明(体现出思想性和倾向性):
第一句:“我热切地望着他的手,那双手满是茧子,沾着新鲜的泥土。”可压缩为:茧满双手。第二句: “我又望着他的脸,他的眼角刻着很深的皱纹,不必多问他的身世,猜得出他是个曾经忧患的中年人。”可节 缩为:曾经忧患。第三句:“如果他离开你,走进人丛里去,立刻便消逝了,再也不容易寻到他——他就是这 样一个极其普通的劳动者。”可精简为:普通人。第四句:“然而正是这样的人,整年整月,劳心劳力,拿出 全部精力培植着花木,美化我们的生活。”可提炼为:创造美。第五句:“美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可简言 为:美的源泉。
经这样逐句概括,句与句间的关系一目了然,作者思路的轨迹也明晰可见。一、二、三句为一层,层意是 :普之仁是个曾经忧患的勤劳的普通人;四、五句为第二层,意思是普之仁是美的创造者。两层意思综合起来 便是段意:美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由此,赞扬祖国建设者的文脉,便伸手可触了。
分析语段是基本功,这套功夫掌握了,推而广之,便可扩大到段落的分析。归并意思相同的语段,便为意 义段(段落);如法炮制,并意义段即为“部分”。最后综合各部的意思,便可得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记叙文的段落层次较为复杂,划分它可从如下七个方面去考虑:
1.按照事物本身发展的顺序分段。以记事为主的文章多用此法。a.写一件事的始末,分段时,以事件发展 的顺序(或转折变化)为依据。如《我的叔叔于勒》——高潮(遇于勒)——结局(躲于勒)。b.记叙某些有 代表性事件的侧面,分段时,以甲事转到乙事的界限为依凭。如《分马》分为二部:分马——换马。
2.按照人物活动的情况分段。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多用此法。a.写一个人的,如《哥白尼》按哥白尼从事科 学活动的情况分为四部:学习经历——确立地动学说经过——赞哥白尼重视科学实践和坚持真理的革命精神— —哥白尼学说战胜神权的过程。b.写几个人或一个集体的,分段时即以人物的转换为界限。如《猎户》,作为 正衬人物的尚二叔、“百中”老人,划为一个段中的两个层次。主要人物董昆划为一段。
3.按时间的推移分段。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安排情节或描写人物的文章多用此法,分段时以时间转移为分段 依据。如《故乡》按时间推移分为三部: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4.按照空间的变换分段。参观、游记等多用此法,小说也有用的。如《老杨同志》可以在区农会——在村 公所——在老秦家——在打谷场的地点转移分为四部。
5.夹叙夹议的文章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分段。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首尾两处抒情议论,中间记叙,则以抒 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形式所包含的内容分成三段。
6.按倒叙或插叙的顺序分段。先找出顺叙倒叙和插叙的起讫界限,然后把倒叙部分划为一段,顺叙分为另 一段。如《祝福》把倒叙祥林嫂在人们祝福时悲惨的死去作为一部分,把顺叙(追叙部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 划分为另一部分。
7.按作者认识变化过程的顺序分段。如《秋色赋》可以作者的认识为序分为四部:秋色可爱——秋色怎样 可爱——可爱的秋色怎样来的——愿可爱的秋色长在。
上述分段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在有些文间中,它们常交错在一起,生搬硬套是不可能准确的分段的。如 叙事散文《藤野先生》,可以时间为“经”分为三部:见藤野前——见藤野间——别藤野后;也可以地点为“ 纬”分为三部:在东京——在仙台——在北京。
怎样归纳中心思想?综合朱自清和叶圣陶的指教,阅读分析课文时,弄清文脉,理清思路,就抓住了理解 和把握文章中心的纲。欲弄清文脉、理清思路,可从这八个方面去考虑:
1.标题的提示。文章的题目与文章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常常能反映文章的主题或艺术 特点。它一般有四个作用:(一)体现作品的线索,(二)暗示作品的重点段落。如鲁迅的《药》,标题蕴含 的意思是:要毁掉封建社会这座“铁屋子”,必须找到一剂能使人民觉醒的良药,这就是唤起民众。有的标题 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如《反对自由主义》。
2.开头结尾的提示。如《记一辆纺车》,首段点明作者常常想起、深切怀念在延安使用过的一辆纺车。这 辆纺车普通、旧式,并无特别之处,何以引起作者深切怀念呢?结尾说“跟困难斗争,其乐无穷”,因此“诩 辆纺车联系首尾两段思考,文章主旨显而易见:纺车是延安军民战胜敌人封锁、渡过暂时困难的战斗武器,写 它是为了表现延安军民艰苦奋斗的乐观精神。
3.抒情议论部分的提示。抒情议论,起深化主题的作用,它可以透视出作品的内涵。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文章每记叙完一件事,便有议论抒情的语段,其中一段写道:“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 民却是那么地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热情。”此句明显的揭示出文章的旨意:赞扬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 义、国际主义精神。
4.抓住中心句。中心句是作品艺术构思的凝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句、几句或一两段话。散文称之为“文眼 ”,它如同音乐中的主旋律那样,给整个抒情定下基调,统领全文线索,使主题鲜明突出。比如《荷塘月色》 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便是本文的文眼。抓住这一中心句,就把握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搏:步月 赏景、遐想江南采莲风情,都无非想使自己从“颇不宁静”中解脱出来。联系写作背景,便不难得出作者对当 时白色恐怖的现实极为不满,对祖国前途甚是忧虑的结论。
5.抓住线索。线索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或某一贯穿始终的事物、感情等。抓住了线 索,就能够理清文章的脉络,从而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文章以其父的“背影” 为线索贯穿全文。“背影”在文中出现四次:第一次开篇点题,第二次具体描绘“背影”,第三次惜别时“背 影”在人群里消失,第四次别后泪光中浮现“背影”。通过对“背影”的描述,说明“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 忧患的印记,“背影”表现出父亲深挚的爱,“背影”是父亲最后留给儿子的印象。由此可知:“背影”反映 了父子相爱相思之情,“背影”是旧社会穷困知识分子颠沛流离生活的缩影。
6.分析人物形象。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是作品内容的重要构成因素,主人公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直 接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比如赵树理的《老杨同志》,老杨下乡到村公所时,发现广聚、小元工作时下棋,老 杨的一席话透露出他的政治敏锐性极强;到老秦家同吃一锅粥,表现了老杨密切联系群众的品质;在打谷场上 边劳动边访问及软顶广聚,表现了老杨深入调查研究、讲究策略的作风。由此便捕捉到本文的主旨:赞扬农村 干部老杨同志的优秀品质。
7.联系时代背景。时代背景是作品中故事发生和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条件,它是孕育作品主题思想的土壤 。有的作品离开时代背景去分析文意,便捕不准或捉不到。比如鲁迅的《故乡》,若脱离时代背景去分析,怎 晓得作品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农村破产的景象、所揭示的社会根源及作者的强烈愿望?
8.综合各段段意。比如贺敬之的《回延安》全诗***五节:
一节,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中心思想
二节,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表达作者热
三节,会亲人,欢聚话今昔 爱延安、热爱
四节,逛新城,旧貌换新颜 革命、热爱人
五节,赞延安,圣地大贡献 民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