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带着闲心去逛菜市场,在人来人往中,突然我被一间小食坊的小石磨吸引了目光。只见一个老奶奶双手握着磨杆,顺时针方向飞快地一推一拉着小石磨,石磨的四周正吐着白花花的磨碎的豆乳浆。好熟悉的背影,这背影象妈妈的,也象爸爸的,还象大院中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的。于是,瞬间,就打开了我的记忆之窗------
开县,就是刘元帅的故乡,我便生在那个伟人的一方水土。四川盆地,养育了一批批血气方刚的男儿,也养育了一批批纯朴勤劳的女人。山里的人们习惯了路的陡坡或曲折,也习惯了刀耕火种般的日子。而小石磨,就是我们家那个四合院中唯一一个可以称得上半机械化的生活工具。
不是农村长大的娃,是不能见到小石磨的,更不会使用小石磨。而对于我来说,那简直记忆犹新,永生难忘。因为小石磨,它磨出了我们农村娃子不怕苦不怕累的坚强。在每个父母播种或抢收的季节,大人们没有时间做这个推磨的'活儿时,就会吩咐我们孩子去用小石磨把玉米磨成粉面。那种玉米粉面,细的就给人煮着糊吃,粗粒的就给猪儿们拌在猪粮里。有时候我们孩子为了完成任务,就多在磨眼里放多了玉米,结果玉米面磨得太粗了,又得重新再磨一次。每次都是口中喊着“一、二、三、四-----”,双脚一前一后的站着,双手一圈一圈的推拉着石磨,小手掌也会磨起血泡,汗流夹背是经常的事儿。但完成了大人的任务后,心情总是神清气爽的。
不是农村长大的娃,也体味不到农村人的助人为乐。只要过节,比如春节,家家就要推汤圆粉,或者哪家来客人了,自已也会推磨黄豆做豆腐。于是,大家排着队,后面排队的人就自愿帮前面的人推着小石磨。两个人并排着,一人握一半磨杆,当然就要轻松得多。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欢乐。在欢声笑语中,人们就这样互相互助地完成了过节要准备的佳肴。现在人们在超市去买的汤圆和豆腐,一定是吃不出这种农家乐的味道的。
无论白天,或者黑夜,或者清晨,我们都能听到小石磨被人推着转动的吱呀声。不是东家在用,就是西家在用。小石磨,磨着农家人的快乐,磨着农家人的幸福,也磨着农家娃的勤劳和勇敢。
我上大学离开家乡的那一晚,叔叔阿姨们送的送鸡蛋,送的送钱来,我只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一句感谢的话也没有说出口。山里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情怀,就那么自然得如同一家人。
如今,我有二十年没有回到家乡了,那个农家大院瓦房也许早已变成了楼房,但小石磨啊,它也许还在那儿吧,也许人们早已用上了粉碎机,但它那么可爱,那么可亲,家乡的人们一定也舍不得扔吧,他们现在都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