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小汐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普渡,大街小巷商店及住家在门口祭拜的景象,才刚从人们眼眸中闪过,各个卖场及超市,已迫不及待地把各地特产堆上了货架。而人们不管对岁月的推移是何等麻木,不待提醒,也一定感知到中秋节的脚步声已然响起。
每逢这个时节,我不禁想起家母常说:“年怕中秋,月怕半。”那时小,未曾多加体会,如今已成年,才感觉到就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怕”字 ,已有力与传神的,点出了岁月何其匆匆,转眼间一年行将结束,一个月又快收尾了。
中秋赏月自是人生一大快事。是夜若是天公作美,户外无风无雨,在夜幕低垂,晚风拂面,明月露脸之际,我们往往会乘兴前往住家附近的河畔散步。河水默然无声,两岸触目尽是一簇簇正在围火烤肉的家庭与年轻人,而炊烟袅袅, 美食 香气氤氲,伴随着此起彼落的大人谈笑声、小孩喧闹声,挺能营造出一片节庆的欢乐气氛。任何人身处其间,纵使心有千千结,一定也可暂且放下,感受出生活中美好的一面。
话虽如此,面对皓月当空的如斯美景,古往今来无数骚人墨客,却不免触景伤情,以文字抒发他们内心深沉的感怀。其中最为人知的,就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中秋节当晚,所写下的《水调歌头》。
此词起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及结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婵娟”等语,固在寓情于景,以物喻人,道出世缘聚散无常的无奈,然而,作者似也在自我排解,期以较旷达、出世的态度,面对自己一生的奔走潦倒、宦海浮沉。
这阕堪称宋词压卷之作的千古名篇,成于西元1076年的中秋节,距今有九百四十余年。人们之所以能如此精准掌握此词完成的日期,别无其他缘由,就是因为苏氏写了十七字的前言:“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推算干支,丙辰为北宋神宗熙宁九年,时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市)太守的苏东坡,那年不过四十初度而已。
其实,古人为文赋诗,以干支纪年,并非罕见。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经典之作《兰亭集序》,可说是最显而易见的例证。该文开门见山之语就是:“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再如苏东坡的传世名篇《前赤壁赋》,系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起头,亦在在说明了古人对纪年重视的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苏东坡夜游赤壁,是在农历七月初秋的“既望”,不仅离中秋节不远,而且也是月圆之时。因为所谓“望日”,指的是农历十五,“既望”乃是农历十六,故可知苏子夜游的主要目的,恐亦是赏月而已。
说来诗文有纪年,当有助于读者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创作的时空背景,但有时纵无纪年或时间的注记,作品本身即已透露了这一切。就以苏东坡来说好了,其传世的诗词不下三千余首,以中秋为题材的,除《水调歌头》外,较有名的尚有《阳关曲》和《西江月》。
其中《阳关曲》,只有短短四句:“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写的是他与久别重逢的胞弟苏辙(字子由)***度中秋的情形。后人不难感受到苏东坡把一件赏心乐事,刻划得如此情韵深厚,意味悠长,足以让人领略到他心中那种“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的复杂心情。
至于《西江月》一词,原是写给漂泊远方、彼此相知甚深的苏子由,读来更见凄婉低沉,全文为:“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孤光,把盏凄凉北望。”不仅写出兄弟天各一方的思念,也对人生虚幻、壮志难酬的悲凉,表达了内心深切的喟叹。
千百年后的世人,中秋夜晚赏月,谅如当代土耳其诗人伊尔登(Mehmet Murat ildan)所形容的那样:“满月是个老练的渔夫,能让每双眼睛都轻易的落入其鱼网”,惟若人们念及苏东坡的前述诗词,于灵魂有所烛照时,又岂能不感念一代文学奇才,以其敏锐的观照、动人的文采,浇灌了你我心中不为人知的块垒?
不过,话又说回来,苏东坡的诗文深受道家生命哲学的影响,令人稍有消极之感,或许,在欢度中秋的时刻,你我也可参考近代文学家、艺术家丰子恺先生的话:“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期许自己能在岁月的轮回间,以恬淡的平常心,泰然面对人生的波澜曲折、风风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