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小时候,一个教私塾的老头儿,常指点我学点古诗文。因为他和我家有点沾亲带故的关系,便成了我的义务老师。这老头儿极少笑容,总是绷绷着脸,对我极严。他读诗文,拖腔拉调,抑扬顿挫。每教我一篇,必得要我也学着他那音调背下来。我自是不愿意,但违抗不了我母亲。她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家庭妇女,可就是崇拜读书识字,对那些信奉孔孟的老夫子们,更是五体投地。千叮咛,万嘱咐,要那老头儿教我熟读诗书。自然,“束脩”是免不了的,逢年过节,一定给那老头儿送几瓶好酒和几包点心。
②老儿除教我背唐诗,还教一点古文。先秦的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及以后历代的名家之作,都教我一点。我大半不懂,也不想懂。可是,渐渐对一些抒情的文章,感到了兴味儿。我背陶潜的《归去来兮辞》、王勃的《滕王阁序》、向子期的《思旧赋》,甚至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也模仿着老头儿,拖腔拉调,抑扬顿挫。
③夏夜,我和母亲坐在我们的小院里乘凉,“牛郎织女快团圆了。”母亲看着天空的星星,总不厌其烦地讲着我已听过几十遍的故事。母亲讲完了故事,照例说:“该背书了,我不说你是不背的。”于是我便打着哈欠,无精打采地背诵。至今,我还觉得奇怪,我背那些古文,母亲听不懂,却总是爱听。等我打起精神,背得带点感情的时候,她那摇动的芭蕉扇,也仿佛有节奏地打着拍子,连那猫咪咪也伴和着,温柔地咕噜咕噜念着经。
④“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有一次,我背江淹的《别赋》,母亲忽然打断我说:“‘春草’、‘春水’和‘渌波’,我听得懂了。”接着问我文章里说的是什么,我对她讲了,不想,这一讲,她伤心起来,深深地叹了口气说:“这文章也做到别人心里了。亲近的人出远门,谁不难受!就说我和你爹,早先,他到高丽国去,家中只留下我一个人。你爹每次来家,只过个年,一开春就上路,他前脚走,我后脚端起洗衣盆追,一直追到春草刚发芽的东河边,看着他过大桥;那桥下面哗哗流的水,不就是‘春水’和‘渌波’吗?唉,男子汉到底心硬,就像那大桥下的水,连头也不回,我可忍不住,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直往河里滚。哪一年不是如此呢!”
⑤还有一次,我读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读着读着,流下眼泪,被母亲瞧见了,一定问我读的什么那样伤心,我对她说了文章的意思,结果又引起她的伤感。她说,这文章使她想起了早年死去的舅舅。母亲说:“看人家一个作叔叔的,还把侄儿写在文章里,叫千百人都哭,可是你那舅舅,你姥姥去世了,只有我在心里记着他,要是我死了,还有谁知道世上有那么个人呢!”从此,每每风晨雨夕,我读那“千古绝调”,眼前总浮动着母亲的眼泪。
⑥小学将毕业,在城市读书的邻家哥哥和我的友伴,给我寄来新书,一本一本,从书的式样到书的内容,全是新的,我简直高兴得发狂。深夜,一盏小油灯放在窗台上,玻璃瓶里的油,慢慢减少,灯芯儿也结成一朵黑花,母亲在隔壁房间迷迷糊糊地呵斥:“天什么时候了,还熬油啊!你爹的血汗能供得起吗!”
⑦一个秋夜,我和母亲又坐在小院里,“为什么好久不背书了?”母亲问我。我告诉她,我现在读的是新书,不用背。她似乎很诧异,问我手中拿的什么书,我说,是一个叫朱自清的人写的。母亲要我念一段给她听,我只好照办。在蟋蟀的催促下,我们进了房间,坐在温暖的炕上。母亲高兴地点上小油灯,我便逐字逐句地朗读《背影》。还没念完一段,母亲便欣喜地说:“这书好懂。”当我念到那位父亲为远去的儿子买桔子,蹒跚地穿过铁道,又爬上月台,儿子瞧着他的背影流眼泪的时候,我母亲竟也哭了。过了一会儿,她说:“这书写得太真切了,就像你爹去高丽国,每次我看着他跨过东河大桥,他只留给我一个背影,我这一辈子看了他多少背影!可现在,一连三年没见他的背影了!”
⑧那时,我爹在朝鲜手头拮据,为了把路费节省下来,给家多捎几个钱,已经三年不回家了。母亲的眼泪,使我也想起爹的背影:一个中等个儿,头戴灰色毡帽,身穿深灰色的粗布夹袍,上罩着线呢马褂,肩上背着一个土色帆布旧钱褡子。出了家门,脚步匆匆,只见褡子的一头在他背上鼓鼓囊囊,那里面装着煮熟的鸡蛋、甜饼,还有母亲亲手给他做的纳底鞋。
⑨爹的这个背影,长久不变,直到他接近六十岁的时候,我仍然追着他过大桥,不过那时,那背影已不是那么挺直和硬朗,脚步也蹒跚起来了。唉,那是多么悲凉的背影!当我懂得一点人生以后,我常想,有谁能够把我爹的背影写出来啊!
⑩没有料到,后来我自己踏上了文学工作之路。自然,我常常想到我爹的背影,他已经去世了,我却一直没有找到一支顺手的笔。于是自怨自艾,觉得对不起我爹,他用血汗养育了我,可我报答了他什么?我更对不起从很早就对我抱着期望的可怜的母亲啊!
再以后,在革命的路上,越走越远,爹的背影似乎变得模糊了,而代之的是许许多多新的壮丽的背影,有昂首阔步、奔向战场的背影,有视死如归、牺牲在敌人枪弹下的背影。还有成千上万劳动人民的瘦弱弯曲的背影,健壮高大的背影……我自问:为什么不去歌颂他们、表现他们呢? 然而一直到现在,我竟没有描好我心目中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