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应一位朋友之相邀,参加了一场京剧票友联谊演唱会。
这个联谊演唱会活动场面虽说不大,但看罢演出却使我大开眼界,感触颇多,尤其让我吃惊的是这一活动竟是由一位青年票友自费筹办的。他叫罗秀成,是市百货大楼的一位普通职工。活动场所设在本市玉麒麟酒家,占用了该酒家的卡拉OK舞厅。据说,小罗自费举办这样的活动已不止一次了,并了解到目前本市京剧票友联谊活动的一些有关情况。
小罗相貌平平,看不出哪里具有艺术细胞,可是当他走上舞台,拿起话筒开唱的时候,却使我愕然了。他演唱的《战樊城》、《搜孤救孤》、《坐宫》等唱段,字正腔圆,有板有眼,颇具于派味道。特别是《坐宫》收尾处的“战立宫门叫小番”那句“嘎调”,其高亢挺拔之势,不亚于专业名角。更令我始料不及的是,年近八旬的著名京剧演员、原市京剧团团长杨宝童老人,也到场献艺助兴。杨老的名字我早有所闻,但从未曾谋过面,更谈不上听他的戏了。看上去杨老身骨有些佝偻,口目也有些歪斜,步履蹒跚,并不时长喘,完全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可当这位年已77岁的老人走上戏台时,立刻换了一个人儿似的。他唱《鸿门宴》、《失街亭》不仅气口不短、不散(因老人牙已掉光),而且嗓音高亢、洪亮,韵味十足,风采不减当年,令人赞叹不已。
京戏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中的一大瑰宝,享有“国粹”之美誉,自她形成以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为丰富、繁荣群众的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在三四十年代,广大民众对京剧界的“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名角,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当时,京剧不仅在国内影响巨大,而且蜚声海外。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派创始人梅兰芳先生曾先后到苏联、日本、美国演出,使外国人为之倾倒,传为佳话。按常规讲,伴随历史的进步和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京剧这一民族艺术更应不断发扬光大,深入人心。然而,却恰恰相反,一个时期以来她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京剧票房十分冷落,一些地方小剧团难以维持生计;演员跳槽的跳槽、改行的改行,就是一些颇有名气的剧团也只能发半数薪金,勉强度日。而歌厅、舞厅、卡拉OK厅却场场爆满,愈建愈多。更有甚者,一张歌星演唱会的门票价竟卖到数百元、乃至上千元;一个歌星的一场演出超过一个剧团一年的收入……面对这种奇异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感迷茫和不解!
目前,京剧艺术虽仍没走出“怪圈”,但使我从中看到了京剧艺术振兴的希望。首先,京剧衰落现象已经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为此,近年来国家文化部、广电部及有关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支持发展京剧事业。自1992年开始,国家连续3年组办了梅兰芳京剧金奖大赛,同时,去年还组织了规模盛大的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会演。为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今年底至明年初,中国戏剧界将分别在北京、上海举行为期40天的大汇演。诸类活动,真可谓是“好戏”连台,为繁荣京剧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其次,中国京剧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京戏之所以被称之为“国粹”、“国戏”,就在于人民群众爱听爱看,有着其它艺术剧种不可比拟的广泛性、群众性。她不仅有着动听的曲调、美妙的唱腔,而且戏剧的故事情节也很有教育意义。据了解,仅德州市这样一个中小城市,京剧票友活动场所就有10余处,常年参加活动的票友近百人,戏迷逾万人。这次由个人出资举办的京剧演唱会就是最好的例证。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如果以小论大,那么,中国的戏迷、观众将是一支十分庞大的队伍。只要京剧艺术不断改革、推陈出新,与现代生活再贴近一些,何愁无市场、不繁荣?第三,我国一些著名的老一辈京剧表演艺术家尚健在,他们为追求国粹艺术奋斗一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在他们虽年事已高,无法再正式登台表演,但他们关心、支持京剧事业的热情却依然不减。如年近80高龄的全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玉敏、谈元寿等,仍在精心指导培养学生,坚持参加一些身体力行的京剧活动,为京剧事业鞠躬尽瘁。我市杨宝童老先生便是也。
其实,任何事物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京剧艺术自然也不例外,但有一点可以断言:伴随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京剧艺术将会更加繁荣,这是历史的必然。以此推论,京剧艺术走出低谷已为期不远。京剧的春天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