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有山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常常羡慕古人的这种洒脱与自在,想想遍阅群书之际又能走山防水,该是何等惬意之事。虽然受制于各种原因自己不能如过去的大多文人墨客一般能自由亲临山水田园,但是书不也是一种自然写照吗?我何不开卷而览山水呢?这不失为一种人生情趣。
清人张潮说过“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仔细品味自有其中的道理,套引一句话可以说,文字是凝固的山水,山水是流动的文字。一部书就是一卷长长的人文风光画。这里有“大漠古烟”的悲壮边塞,也有“小桥流水”的柔美江南;这里有文人“仰天大笑”的浪漫洒脱,也有武将“醉卧沙场”的英勇豪壮;这里有古典建筑的匠心独具,也有自然山川的鬼斧神工……于是,我在李白、杜甫的身后寻觅,在王勃、苏轼的屐痕上沉思,在白乐天、陆放翁的吟诵中品味。那字里句外流露着对自然的亲近,更充满着对生命的感悟。天地间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在其淡墨浓彩之中,或磅礴雄浑或宁静幽谧,或行神灵动或奇光异彩,或肆意挥洒或精雕细刻,渐渐地把我带入一个斑斓的世界,让我观其色彩,闻其声韵,悟其真谛,进而心翔蓝宇,魂飘山川。
拥卷在手,伴着书香,你会觉得那字里行间皆为层叠之清山,潋滟之绿波了。细细品味,便有满目的芳草萋萋、绿树飒飒,有满怀的烟岚缭绕、云霞灿烂,如闻淙淙泉声、清清松风,如临奇峰峻峦、古道关边,拥“落霞与孤鹜齐飞”,入“秋水***长天一色”之境,心中天地为之开阔许多。
心是一块风动石,只要心不褪色,不沉沦,不苍老,捧卷在手就有一种居高临下、满目青山的大气。21世纪的今天,我在“桃花源”里留恋,在“赤壁赋”中沉醉,在“岳阳楼”下凝思,在“腾王阁”前遐想,领略“秦月汉关”的悠远,体会“大漠孤烟”的悲壮……
陆游有言:“万卷古今消永日,一帘昏晓送流年。”纪晓岚又云:“书似青山常乱叠,灯书红豆最相思。”在孤寂的书斋岁月里,如果加一些山水的点缀,那么在枯燥中必然会增添一些晶莹之彩、芳香之味和清冽之韵,让我们即使在漆黑的夜里,心中也总亮着一盏不灭的灯。
卷中有山水。书就像石上清泉,洗濯去我心中的尘埃,又像绿湖白莲,坚定了我高洁的品德。揽卷在心是对人生阅历的扩展和对生命高度的提升。
卷中有山水
我喜欢沐浴在卷中,因为卷中有山水。
“文章是岸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偶然读到清代张潮这句话,心中竟开朗起来,我何不沐浴在前人的诗词歌赋中,足不出庐而饱览万里锦绣。
于是,当我打开书时,只觉得字里行间,皆为层叠之青木潋滟之绿波了,细细品味,便有满目的芳草凄凄,绿树栩栩,有满怀的烟岚缭绕,云霞灿烂,如闻淙淙泉声,清清松风,如临奇峰峻峦古道边关,抱“落霞与孤鹜齐飞”入“秋水***长天一色”,心中天地为之开阔许多。
我在李白杜甫的身后寻觅,在苏轼与王勃的履痕上沉思,在陆游与白居易的吟诵中品味,那诗里诗外流露着诗人对自然的亲切,对生命的向往,“采菊东篱下,幽然见南山”“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怎样的人生境界,“江间波涌皆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又是何等惊心动魄的壮观,天地间的一花一草一木无不在那淡墨浓彩之中,或气势磅礴,或宁静幽谧,或奇光异彩,或形神灵动;或肆意挥洒,或精雕细刻。渐渐地把我带入一个斑斓的世界,让我观其声韵,品其色彩,悟其真谛,从而心翔蓝宇,魂飘山川!
我想沐浴在书中,因为书中有山水。
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拥卷在手,就有一种满目青山的大气。你可以在桃花源里流连,在滕王阁前遐想,在赤壁赋里沉醉,你可以领略“秦关汉月”的悠远,“大漠孤烟”的悲壮。
陆游有言:“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量相思。”在孤寂的书房岁月生活中,如果加一些山水的点缀,那么便在枯燥中添加莹动色彩,芳香之味,就如在黑暗中,心中有一把不灭的明灯。
开卷读山水,沐浴在书海中。卷中有石山的清泉,可以洗涤我们心中的尘埃,卷中有绿湖白莲,可以赋予我们高雅的情操——读书,又如沐浴于书卷中,淀世间的红尘琐事。
我更想沐浴在书海中,品读卷中的山水。
卷中有山水 郭涛
闲暇时,习惯于手捧一本《论语》,聆听圣人教诲,感受卷中山水。
《论语》中何来的山水?有人不禁要问。的确,《论语》中没有对大山大河直接的讴歌咏叹,没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韵味,没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波澜壮阔,也没有“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深沉慨叹,更没有“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凄婉动人。但《论语》中却有山有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中的“山水”便是它的“仁”与“知”。
孔子之仁,如巍巍泰山矗立万载而不倾。“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夫子认为,“仁”是人的最高准则,是比生命更重要的坚守。“文行忠信”,读到这字字千钩的话,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这不正是对“仁”的含义的最高诠释吗?夫子之文气来源于他对世间万物的仁,对世间生灵本真的尊重。他的“忠”,他的“信”,他的一切美德都是对“仁”的践行。《论语》中“仁”宇出现得不多,可每一个字、每一段论述,都让人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夫子的三千弟子之中,对他的一言一行景仰膜拜。“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是天下在他的“仁”下变得渺小。子之仁如山,一座巍然不倒、永难翻越的山。
孔子之智,如滔滔江水奔流万世而不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眼中的“智”不是世故,不是小聪明,而是仁之下的智,是群山中的大河。“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中的智是一种态度,一种对人类智慧的渴求,对精神财富优于物质财富观的肯定。“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智不是私财,它被人们分享时才真正地实现它的价值。孔子对智的解读,为《论语》增添了另一抹亮色,从书中的“智”我们感受到那双整理过“思无邪”的诗经的手如何将《诗》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智慧春风化雨,溉泽万世:感受到那双听《乐》的耳,那双识《礼》明《易》的眼将水的灵动化作人类思想的滚滚波涛。
《论语》中的仁和智,让我这个后生感受到世上最高的山,最深的水。高山仰止,面对满卷的山水我只有一句话
“朝闻道,夕死可矣。”
评点
能选中《论语》入笔,足可见其胆识;能从《论语》中看到山水,足可见其目光之锐利:能看到“山水”便是它的“仁”与“知”,足可见其理解力之深刻;能从山水中演绎出“人类思想的滚滚波涛”,足可见其笔力之雄厚;能于彬彬有礼间轻松完成这篇文章,足以让人感到此“后生”之可畏。
散文类
卷中有山水
邹 夏
销一炉易安的瑞脑,执一壶青莲的美酒,随手翻开那一卷尘封已久的往事,无数或悲壮或绚丽或浓艳或淡雅的画面扑面而来。
卷中有山。
看!那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泰山,一千多年前那位心忧天下的老者将他不多的激情留在了这里。瞧!那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庐山,在这千变万幻的深山中,你可曾发现苏子留下的轻快的足迹?还有那位狂傲的诗人寄放白鹿的青崖,那顽劣的石猴称王称霸的水帘洞天……怎么数都数不过来,但是,它们多得过那些如山一般的男子吗?
卷中记载着那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他以一腔热血展示了山的不屈:卷中记载着那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神算军师,他干从容谈笑间诠释了山的稳重:卷中还记载了那位“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顽强斗士,他运笔如刀,为后人刻画出山的冷峻。
卷中有水。
泉水,当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淡雅;潮水,当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之澎湃,海水,当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之浩渺:江水,当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之从容。还有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瀑流,那是水的豪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小溪,那是水的婉约。这水哟,流淌了千年,流过秦汉,流过唐宋,流过元明清,带来了若干如水的女子。
易安居士是湖水,夏日里滋养一池的青莲,映日别样红,尽显婉丽之姿,冬日里又是凛冽的寒冰,经得起刀削斧砍,更不提那宋朝的区区风波。西子就如那溪水,缓缓流过故国烧焦的土地,流向那不知有多远的远方,可春天到了,积雪融化,溪水又活了过来,据说那小湖上还停着她与范蠡划过的小船呢。至于昭君,她是黄河水呀!从天上来,奔向大海而去,那么决绝,头都不回,她是没有退路的呀,谁见过往回流的黄河之水?那夜夜不曾停息的黄河咆哮声,可是你不甘的倾诉?
山,水。半卷山,半卷水,山山水水相偎依,词词句句永记载。瑞脑的清香还在弥漫吧,那长长的书卷缓缓合拢,闭上眼睛,可有登山的惬意,戏水的欢快!原来,卷中,真的有山水。
评点
作为一篇考场作文,能有此严谨整饬的构思实在难得。看整体,卷中之山水贯串于全篇,使得文章中心明确突出;观局部,“卷中有山”、“卷中有水”两段如并行的丝线,勾连起两个层次。先落笔于“山”于“水”,接着分别由“山”、“水”展开联想、想象,由物及人,如山的男子与如水的女子二者既相对独立,且又遥相照应。表达恰似行云流水,舒展自如,毫无滞碍,给读者以画卷美感。体现了作者缜密细致的匠心。
散文类
卷中有山水
许 洋
心中那个月亮湾,停泊着装满历史书卷的船,沉积着文化的靛蓝。默默守候,读一读那份山水的绚烂…
苏轼的山
赤壁是苏轼的山。
“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生活是苏轼重要的人生经历。他面对百尺高崖,感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他面对“中庭如积水空明”,轻吟“但少闲人如余二人尔”。历史上的赤壁,曾汹涌过惊涛骇浪,群英聚集,大放光芒。政治风云波诡云谲,刀光剑影成就帝王将相。而他感慨“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面对赤壁,心中也定似滔滔江水,久久难平。但他终于趋于淡定。他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尽享山间之清风明月,物与我,皆无尽也。
苏轼越来越像山。山的棱角为岁月折磨平滑,他亦趋于宁静与淡泊。他沉稳地伫立在历史的河畔旁,看浪花淘尽英雄……“此心安处是吾乡”,尽管他后来一再被放逐,但他沉稳平和,俯视王侯,笑傲公卿,浮名再激不起他心中半点波澜。
庄子的水
濮水是庄子的水。
他面对的是一池平静的水,而他,亦身似不系之舟,心如澄澈秋水。他的背后,是颠沛从之恭敬不怠的楚国两大夫,他们,请他为相,而他,竟“持竿不顾”。
他宁愿“曳尾涂中”,宁愿槁项黄馘,宁愿做那个奇怪迭出、意出尘外的庄子。他的文章气势磅礴,千奇百怪的意象结群而过。他幻化无方的想象顿象屈原,那个沉浸在香草美人世界的士大夫。但屈原最终以悲剧的方式结束了生命,“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当我们回望历史,只能为他哀叹。而庄子,却把对屈原来说是悲剧的水演绎出一片淡泊与宁静。
只因为他心如秋水。外面的世界无论清浊,都不是他的束缚。
我的书卷
我的书中有苏轼的山、庄子的水,有苏轼的沉稳、庄子的淡泊。时时流连那份山水的诗意,那份千年的美丽。愿在书中泛舟赤壁,鼓盆而歌,采薇而食,看红杏枝头,醉暗香浮动。
掩卷长思心已醉——为书卷中穿越千年的山水!
评点
这不是篇“骨灰级”的作品,离一类文上还稍有距离(譬如两则材料都选择古人,未免稍显重复)。将之推荐给大家出于这样的原因:这是篇不易被阅卷老师忽视的文章。看一眼,醒目的小标题似乎在提示,文章在切合题意上做得很好。基础分你肯定要给吧;看两眼,文中弥散着浓郁的文化味。发展分你也得给吧;看三眼,语言是耐读的,结构也是严谨的,书写还是颇清秀的——就给55分吧。能拿到一类文中的分数,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作文中等水平的同学应该由此获得些感悟。
教师下水作文
卷中有山水
刘晓晔
仓颉造字,结束了这个古老民族结绳记事的历史。当孔子布满青筋的手捧起笨重的简册的时候,当司马迁深邃的目光从泛黄的帛书上滑过的时候,当我们用饱满的指肚拨开新的一页的时候,无限山水,无限风光,在我们眼前一一叠映而出。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卷中的这山、这水、这风光,使我们心迷神醉,驻足忘返。山间,阮籍放声长啸,贾岛询问童子,陆游柱杖访友,稼轩吟唱新词;水际,雎鸠关关而鸣,淑女窈窕而至;洛神凌波欲去,陈王感喟赋诗。“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这是管弦乐组成的大合奏;“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是梵阿玲上奏出的小夜曲。美丽的风光,美好的人情,在书卷中叮咚作响,诗化了我们日渐苍白的心灵。
是啊,卷中有山水,有人情,还有古老的传统,悠久的文化。
汨罗江畔听屈子吟唱《涉江》,濮水之滨看庄周与游鱼对话,浣花溪旁叹老杜秋风中的茅屋,朱雀桥上只见盛开的野花。且不说建安七子华丽的文章,不说竹林中不羁的谈笑,也不说兰亭边的曲水流觞,单是一次滕王阁的盛会,便传为千古佳话。红巾端砚,翠袖磨墨,高士铺纸,才子挥毫。于是,一篇《滕王阁赋》诞生了。“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佳人的美丽,才子的俊逸和着大唐盛世的气象,闪耀出无尽的魅力。“阁中帝子”虽早已难觅芳踪,但这千古的文章却随着那西山,伴着那江水,一直流淌至今,浇灌滋润着我们干渴的心田。
朝暾夕月,光阴荏苒,时间推移至二零零八,又一轴书卷展开了。如山般挺拔的小伙在卷轴上翻跃腾挪,似水般柔美的女子在卷轴上舞步轻盈。猿臂舒张,绵延的群山在观众眼前巍巍矗立;秀手轻扬,潺谖的溪水在观众面前淙淙流淌。一幅海晏河清的盛世画卷临空而立。而当一轮旭日在卷轴的右上方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似乎看到了万道霞光,普照在这古老而又年轻的大地上。这古韵长存的卷轴啊,让我们看到的何止是那一山一水,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看到一个民族在世界的舞台上激情飞扬。
卷中有山水!山水中是美丽的风光,是悠久的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更是我永远的中华!
后记
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在我的记忆中一直徘徊不去,那幅巨大的卷轴似乎还在眼前缓缓延展,而最后那集舞蹈、音乐、绘画于一体的中国山水画卷更是令人无法忘怀。一直想就此写点什么,可又一时无从落笔。看到这个作文题,我想,这不是最好的契机吗?稍作酝酿和构思,文章的主体框架出来了:(1)美丽的风光;(2)悠久的文化;(3)民族的精神。汲取些奥运精华,将这一素材作为压轴,文章的立意自然是“居高声自远”。
卷中有山水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曾经深情地这样一段话:“在沙漠的尽头,我黑色的灵柩中,请放上两本书,那样,即使我长埋地下,依旧能够闻到熟悉的香味。”
在书香中,我们品位酸甜苦辣;在书香中,我们寄情诗意山水;在书香中,我们燃烧内心的豪情……
常常一个人来到书房,手捧那本已然破旧的《靖宇传》,静静地徘徊在桌前,品读书中一次次的震撼与感动……
冰封千里雪飘飘,一面旗帜,一座丰碑。抗联将军、民族英雄杨靖宇长埋于此。七十年的岁月如流水般逝去,忘不了的是曾经的那一天。上级建议你率部迁入苏联境内暂避敌寇,你用无比坚定的声音告诉他们,“有我在,抗联这面旗帜就不能倒,老百姓复国的希望就不会破!”终于,在茫茫雪原,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下,在缺粮十五日、断粮五日的苦苦支撑下,你向敌人发起了最后的冲锋,孤身一人,却载满无数战士的满腔豪情,可那无情的子弹最终还是穿过你的胸膛,一个如刚的身躯倒下了……
你常说,在金戈铁马的滚滚风烟中,守住祖国的每一寸山河是军人的神圣职责;你常说,在刀光剑影的烽火狼烟中,饥餐胡虏马革裹尸是军人应有的归宿……那一夜,你做到了,你怀着对敌人的不屈,对祖国、对人民的一片赤诚,壮烈牺牲。我知道,你没有丝毫的悔恨,只留下胡未灭志难酬的遗憾,你可知,正是这遗憾激励多少人在枪林弹雨中无畏地前行,你敌人的刺刀前挺起了民族不屈的脊梁……
鲁迅先生曾说,“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而你正是将自己化作一叶扁舟,载着无数英豪的血与泪,向那些尚未觉醒的国人驶去,告诉他们,一个软弱的民族,一个没有血气的民族,如何走向富强的彼岸,如何屹立在世界的峰巅,如何腾飞在苍茫的大地……
那早已破旧的书卷,搭载多少感动的泪。而正是你——我的书卷,带给我燃烧的心、沸腾的心,教会我去感受一个民族不灭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