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一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县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10岁开始诵读“古文”典籍,20岁那年开始漫游生活,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归来后,初任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此外,还多次侍从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这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元封元年(前 110年),司马谈生命垂危,临终前把自己著述历史的理想和愿望留给司马迁。三年后,司马迁继任为太史令,开始在“金匮石室”(即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这样,经过了四五年的准备,在太初元年(前104年)正式写作《史记》,实践他父亲论载天下之文的遗志。这年司马迁42岁。
正当司马迁专心著述的时候,巨大的灾难降临在他的头上。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找机会报答汉朝。正好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他就把他的想法向武帝说了。武帝因而大怒,以为这是替李陵游说,并借以打击李广利。司马迁被下狱,并在天汉三年下“蚕室”,受宫刑。这是对他极大的摧残和侮辱。他想到了死,但又想到著述还没有写完,于是本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信念,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先圣先贤那里受到启发,决心“隐忍苟活”以完成自己著作的宏愿。大约经过十年的辛勤写作,他终于在忍辱发愤的境遇中完成了《史记》这部历史宏著。
除《史记》外,司马迁还著有赋八篇,今仅存《悲士不遇赋》一篇和有名的《报任安书》。《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情感的杰出散文。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130篇,526500字。“本纪”叙述帝王的政迹;“表”是各历史时期的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它的记事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全面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发展。
《史记》以帝王将相为中心,并没有摆脱英雄史观。但司马迁尊重历史事实,富于求实精神,有些方面突破了封建正统思想,如“肯定陈胜、吴广反秦起义的正义性;对刘邦,固然没有抹杀他统一楚汉纷争、建立国家的伟大作用,但也没有放过对他虚伪、狡诈、无赖品质的揭露;在《酷吏列传》中还揭露了统治者屠杀人民的罪行。《史记》对爱国英雄的描写则是极尽赞颂的口吻,如蔺相如、魏公子无忌(信陵君)、李广等,都写得栩栩如生。
《史记》中人物形象丰富饱满,生动鲜明,运用了多种方法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抓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活动,使人物性格突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重点写了完壁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件事,突出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先,机智勇敢的英雄性格。为了表现人物,司马迁还通过许多紧张斗争的场面表现人物性格。如《项羽本纪》鸿门宴一节,在紧张的场面中刻画了刘邦的怯懦和机智,项羽的坦率少智谋等。故事化的写法使《史记》中的人物各具特征,呼之欲出,成为历史与文学相结合的典范著作。
《史记》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在写作方法、文章风格等方面,后世作家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史记》的人物传记在形成我国典型小说的传统风格中起到了重大作用,许多戏剧也取材于《史记》。鲁迅先生曾高度赞扬《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