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优美散文 - 关于枣的著名诗句

关于枣的著名诗句

1.赞美新疆红枣特产的诗词

王中和

《红雨》

湛紫的葡萄成熟了,

慢慢用刀裁;

金黄的鸭梨成熟了,

轻轻下手摘;

唯有通红的小枣成熟了,

一阵竿子打下来;

不公平,忍悲哀,

欢蹦乱跳,

投入大地母亲怀。

莫非你为生活添了蜜,

红雨热泪,

才降得这般好痛快?

宋朝郭祥正的《咏枣》:“黑腰虚羡尔,红皱岂为然”;范成大诗“紫烂山梨红皱枣”;

可那是晒过的干枣。也有人把鲜枣比拟作“红玉”,

如王安石《赋枣》诗“风苞堕朱缯,日颗皱红玉”;黄庭坚诗句“日颗曝干红玉软”。

白居易所作《杏园中枣树》一诗颇有趣,开篇先贬:“人言白果中,唯枣凡且鄙。皮皴似鬼手,夜小如鼠耳。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二月曲江头,杂英红旖旎。枣亦在其间,如嫫对西子。”结语再褒:“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

宋代文人王安石也作《赋枣》诗盛赞:“种桃昔所传,种枣予所欲。在实为美果,论材又良木。”

清代诗人张镠作《富平枣》诗赞曰:“何须珍异物,爱此一林丹。雾暗青虬隐,秋花亦玉寒。吹豳常应候,则壤不名酸。寄语安期叟,如瓜讵可餐。”

山东省发改委副主任王树理也在 《咏枣诗》中极尽称颂:“虬龙爪兮钢铁干,耐碱耐贫复耐旱。春献绿阴秋吐珠,多像鲁北庄稼汉。”

清代诗人潘内召还特作《咏枣花》诗盛赞枣花之美:“忽忆故乡树,枣花色正新。枝迎馌饷妇,香惹卖浆人。纂纂飞轻雪,离离缀素珍。祗今秋渐好,频扑任西邻。”

清代庆云名士张咸五所作《晚行》一诗,描绘得颇有意境:“林枣离离豆缀花,绿槐村外夕阳斜。”

2.求有关赞美红枣的诗词,对联,典故等

王中和,《红雨》 湛紫的葡萄成熟了, 慢慢用刀裁; 金黄的鸭梨成熟了, 轻轻下手摘; 唯有通红的小枣成熟了, 一阵竿子打下来; 不公平,忍悲哀, 欢蹦乱跳, 投入大地母亲怀。

莫非你为生活添了蜜, 红雨热泪, 才降得这般好痛快? 宋朝郭祥正的《咏枣》:“黑腰虚羡尔,红皱岂为然”;范成大诗“紫烂山梨红皱枣”;可那是晒过的干枣。也有人把鲜枣比拟作“红玉”,如王安石《赋枣》诗“风苞堕朱缯,日颗皱红玉”;黄庭坚诗句“日颗曝干红玉软”。

白居易所作《杏园中枣树》一诗颇有趣,开篇先贬:“人言白果中,唯枣凡且鄙。皮皴似鬼手,夜小如鼠耳。

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

二月曲江头,杂英红旖旎。枣亦在其间,如嫫对西子。”

结语再褒:“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

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宋代文人王安石也作《赋枣》诗盛赞:“种桃昔所传,种枣予所欲。

在实为美果,论材又良木。”清代诗人张镠作《富平枣》诗赞曰:“何须珍异物,爱此一林丹。

雾暗青虬隐,秋花亦玉寒。吹豳常应候,则壤不名酸。

寄语安期叟,如瓜讵可餐。”山东省发改委副主任王树理也在 《咏枣诗》中极尽称颂:“虬龙爪兮钢铁干,耐碱耐贫复耐旱。

春献绿阴秋吐珠,多像鲁北庄稼汉。” 清代诗人潘内召还特作《咏枣花》诗盛赞枣花之美:“忽忆故乡树,枣花色正新。

枝迎馌饷妇,香惹卖浆人。纂纂飞轻雪,离离缀素珍。

祗今秋渐好,频扑任西邻。”清代庆云名士张咸五所作《晚行》一诗,描绘得颇有意境:“林枣离离豆缀花,绿槐村外夕阳斜。”

3.求著名现代诗人描写枣乡、或是有关枣的现代诗歌,需要配乐朗诵,

送你一树枣花(组诗) 文 / 嘉-德

(一) 和你相约 是熟悉温馨的枣林 周围挂满火红的灯笼和耀眼的中国结 还有玉米高粱打造的门楣 但我看不清你的脸 是清秀还是苍老 (二) 和你相约在2007 用浪漫和诗歌把你抱紧 不能呼吸 没有留下脚印 只是扬起的黄沙告诉我 马蹄声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 消逝 (三) 踏着月色 月色趴在门缝 手指轻扣 出现粉红的帷幕 是狂热是痴情 和月色对峙 等待月夜 月夜里陪伴我的姑娘 (四) 颛顼来过 帝喾来过 神仙来过 小偷来过 花季少年来过 黄沙的土地 沧桑相伴 枣林的尽头 是文明还是野蛮 (五) 朋友们来了又走 走了又来 我步行 踩着脚踏车 开着尼桑奔驰 多次光临 从孩童到两鬓斑白中年 一天又一天 一年又一年 (六) 春夏秋冬 寒来署往 我不能挽留青春和岁月 不能阻挡苍老和皱纹 但我可以和青春做伴***舞 不离不弃的热爱 伴金色一路 (七) 真的不知道为什么 对你莫名的狂热 也开始回忆 中学时代的雷鸣文学社 大学时代的爱的书信 开始无谓的烦恼 对朋友 对友人 把持真情 渴望友谊 (八) 枣树啊 终于和你一起风中摇曳 而我却心绪莫名 大海渺茫高山巍峨 草原放牧平原秋色 何处是我家 我是诗歌的粉丝 我是诗歌的狂人 晨起 互相问候 夜幕 互道平安 (九) 是的我要送你一树枣花 如果你不乐意 就让它变成一树的红果 在风中飞 让黄沙相偎 让虫鸣相依 (十) 我用什么给你 我热爱的诗歌 陪伴那越冬的鸟儿 追逐嬉戏 一身激情 一腔热血 还有一位中原的汉子

配乐就蓝色生死恋吧

4.关于枣的散文

枣香淡淡 分类:散文 我家老屋的北侧,有两棵枣树。

树干都有坛口那么粗,是爷爷幼年时栽下的。两棵树,一左一右,相距约5米,夏来枝繁叶茂,相触于云中,这一方天地,便成了浓荫的世界。

暑热的天,我家枣树下的一番情调,别处是找不到的。这里是左邻右舍孩子们的乐园。

他们在树下打扑克啦,下石子棋啦,似乎一切游戏在这里做起来才有意义,其实心都悬在树上呢。 这时候,枣还没熟透,但已渐渐地褪了青衣,着上红衫了,虽然那红只是浅浅的。

枣闪着诱人的光泽,如童话里的一颗颗星星。 奶奶不允许摘生枣吃,孩子们没办法,可怜兮兮地眨着小眼睛。

可是,天上的鸟儿却不听奶奶的话,他们也是调皮又贪嘴的孩子,在树顶上唧唧喳喳地闹着,闹着,便不时有枣离了枝间,欢快地蹦下来。地上的孩子就一窝蜂地去抢,那劲头跟故事中的抢绣球差不多。

“七月七,小红枣子甜似蜜”,在孩子们渴求的眼光里,枣终于熟了。我家这两棵树,一般的年成,能收一百多斤枣,奶奶让家人把它们盛在装稻子的筐里。

那些年,连口粮都很紧张,望着这些枣,家里人的喜悦写满了脸上,在一家人的欢声笑语里,奶奶已将枣分成若干等份,左邻右舍,家家都有,多半是我,乐巅巅地挨家挨户送过去。而家家也都乐陶陶地收下。

我家的枣,颇有“天下为公”的味道。 摘下来的鲜枣,洗净了,加点糖用瓦罐炖着吃,是乡下无上的奢品。

于是这一天傍晚,炊烟起时,家家都有一缕淡淡的枣香飘过来。 这些都是我幼时的事,随着过去的那些日子,苦苦的、甜甜的流逝了。

想想那时候,一个暑季,惟有我家的枣令孩子们牵肠挂肚,除此再也没有别的果了。不像如今,有多种水果可以品尝。

现如今,左邻右舍的孩子还去我家的枣树底下游戏吗?还把那一颗颗小小的心悬在树上吗?我不知道了。 不过,对于我来说,这世上没有什么比枣更味美的果了,且不从中医上去讲它含有什么成分,滋补什么的吧。

枣还是一种吉祥、喜庆的果,在我国的民俗里,“枣”者“早”也,人家娶媳妇的时候,床上要放一把枣,这叫“早生贵子”。 前几天,在图书馆翻阅《安徽日报》,见到家乡去年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我在北方,便如吃了家乡的一颗枣,心里蜜甜蜜甜的。 愿家乡的日子“早早”红火起来。

枣乡谈枣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是鲁迅先生笔下所形容的单调。

然而,在中国大枣之乡行唐,你绝对不会产生如此单调的感觉。一踏进行唐,你便进入了枣树的世界。

从行唐县城出发,沿新阜公路一直向西北,不知不觉便进入了太行山区。成行连片的枣树,遮住了太行山的雄伟,置身其中仿佛进入了浩瀚无边的森海枣原。

每逢金秋时节,枣乡的山坳坡岭,路边村头,一株株、一片片的枣树,身披油绿碧叶,其间缀满了深红锃亮的大枣儿。近观枣树鲜亮浑圆的果实由绿转红,如翡翠似玛瑙,成串成簇,压得枣枝摇摇欲坠。

果红叶绿的枣行间,不时可看见一些男女枣农在欢快地劳作,歌声你唱我和、此起彼伏,正所谓“遍地繁枝垂玛瑙,四乡宠韵唱清平”。 唐代诗人刘长卿诗云:“行过大山过小山,房上地下红一片”,清代无名氏的诗云:“春分一过是秋分,打枣声喧隔陇闻,三两人家十万树,田头房瘠晒红云”。

诗中所描写的就是枣乡秋季丰收的景象。那时,红枣的玛瑙红与碧绿的枝叶相映生辉,简直成了枣的海洋、枣的王国、枣的世界。

一嘟噜一嘟噜的红枣,如玑似珠,更显得晶莹剔透。你会感觉到琳琅满目红枣的世界,这是一部活生生枣的栽培史、文化史、发展史,是一部溢彩流韵的枣的乐章。

红枣孕育着太行山风吹日晒的日子,枣的思想、枣的文化与当地的风物人情、民间乡俗水乳交融。枣文化作为文化现象,往往与枣树相伴而生。

这种衍生从不同层面、不同寓意、不同程度反映社会生活的人间万象。 早在《诗经》中就已有枣和棘(酸枣)之分的记载。

后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和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古农书中,都把枣树列为果木之首。在几千年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枣树与枣乡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各种民间故事、佳话轶闻广为流传,较著名的有“许由植枣”、“何姑升仙”、“狄希酿造‘千日酒’”等。 传说隋大业初年(公元608年)有一苏姓女子才17岁,却得了一种怪病,面色苍白、浑身溃烂、干瘦如柴。

又逢大灾之年,家人多处求医,无法治愈。姑娘泪珠成行,几遇寻死,后来,她自己进入太行山中,见一株树上挂满了红色的果实,当时她又累又饿,摘下食之,食后便晕死过去。

三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姑娘貌美如花,变得比生前还水灵,浑身散发着阵阵香气。乡亲们见后,以为她已得道成仙,纷纷拜祭,后来听说姑娘是吃了一种野果后才出现的奇迹,于是乡亲们称红果为“圣果”。

故在当地,有“一日三枣、长生不老”、“五谷加红枣、胜似灵芝草”、“木本粮食,百药之引”、“门前一棵枣,红颜不显老”、“要使皮肤好,粥里加红枣”等等这样的乡俗俚语。 枣乡人还把红枣作为美好甜蜜的象征。

对此,杨平同志在《枣乡漫话》一书中做了详尽的记载:“在枣乡,青年男女……。

5.枣的文化底蕴

枣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十分悠久,而庆云县是闻名遐迩的中国金丝小枣之乡。

上世纪70年代初在庆云县齐周务村出土的豆(一种高底座盛食物的盘子)中发现的炭化枣核,考古认证为夏商时期,距今四千年;而在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炭化枣核,距今约八千年。 枣在我国的文字记载就有三千多年。

关于枣的最古老的著述大概出现于《诗经》,在《诗·豳风·七月》中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魏风》中有“园有棘,其实之食。”

《小雅》中有“营营青蝇,止于棘。”《秦风》中有“交交黄鸟,止于棘。”

棘,指的就是枣树。儒家经典对枣的记述更为详尽,《周礼·天官·笾人》里讲“馈食之笾,其实枣、卤、桃、榛实。”

《仪礼·聘礼》中说,枣、栗还是古代诸侯相互借路相互问候之际,带给掌管朝觐官员的礼物,用两个容量各盛一斗二升的上边有盖的方竹簋,一个装满枣,一个装满栗,一齐献上。《仪礼·既夕礼》上说,在土葬前最后一次哭吊的晚上,祭品种要有枣糗、栗脯。

《仪礼·特牲馈食礼》和《仪礼·有司》中讲,诸侯及下边的官吏——士,每月初一祭庙,祭品种除有规定的牲畜外,均有枣和栗,而且枣栗由谁摆放,都有讲究。再以后《战国策·燕策一》记载:苏秦游说六国时,对燕文侯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实于民,此所谓天府也。”

这说明枣是当时燕国北方的经济命脉,是帝王考虑治国安帮国策的依据之一。对于枣树的栽植培育,《广物博志》有记载:“周文王时,有弱枝枣甚美,禁止不令人取,置树苑中。”

《齐民要术》的记载更为详实:“选(枣)好味者,留栽之,候枣叶始生而移之。”“枣性坚强,不以苗掠。”

《尔雅·释木》是我国第一部记录解释枣品种的书,其记录的周代枣品种已有壶枣、要枣、白枣、酸枣、齐枣、羊枣、大枣、填枣、苦枣、无实枣等十一种。到元代,《打枣谱》中记录定型的枣品种多达七十二种。

到清代乾隆时期,《植物名实图考》所记录枣品种达到了八十七种。 可以说,从古代采食果腹到后来种植,从古代给王进食之品到诸侯相互问候礼品,以至到儒家“三礼”(即丧礼、葬礼、祭礼)用品、明清时期皇室供品,再到后代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有意识地大规模种植,枣作为果品在政治、经济、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几千年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枣树与枣乡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种枣、管枣、用枣、变着法儿吃枣,也写枣、诵枣、唱枣、画枣,枣就慢慢进入和融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逐步形成了枣文化。枣的思想、枣的文化与枣乡的风物人情、民间风俗水乳交融,枣文化便在历史长河中随着历代传承越积越厚,变得丰富宽博,从不同层面、不同寓意、不同程度反映着人间万象。

枣文化主要表现在文艺、政治、经济、哲学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枣树与历史、文化、民俗,与战争、政策、古今名人,与农业、工业、旅游业,与人名、地名、日常生活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处处都留下了枣文化的痕迹。

描写枣或者与枣有关的文学艺术作品是枣文化的灵魂,主要包括有关枣的传说、故事、小说、诗词、散文、戏剧、成语、谜语、歇后语、对联、笑话、绕口令、寓言、格言、谚语、绘画、摄影、雕塑、歌曲和器乐等。 枣被历代诗人写入诗辞歌赋中,咏颂枣树的诗文比比皆是。

透过这些诗文,我们就穿越了时空隧道,能够尽情领略先前枣乡风光、感受历史沧桑、回味故人先贤和当代人爱枣的情怀。唐朝诗人李颀吟咏“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末落桐荫长”,唐代另一著名诗人刘长卿诗云“行过大山过小山,房上地下红一片”,宋代诗人张耒写到“枣径瓜田经雨凉,白衫乌帽野人装”,清代庆云县令桂山吟到“正是晴和好时节,枣芽初长麦初肥”,另有诗人也写到“丛林腾赤霞,千家射云红”,当代诗人更是发出赞叹“漫漫秋风夕照中,婆娑一树万珠红”,悠然和谐的田园风光跃然纸上。

宋代大诗人苏轼任徐州太守时欣然作词《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表达了他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 清代诗人崔旭写到“河上秋林八月天,红珠颗颗压枝园;长腰健妇提筐去,打枣竿长二十拳”,又有诗人写到“春风已过又秋分,打枣声宣隔陇闻;三两人家十万树,田头屋脊晒云红”,金秋时节小枣丰收的景象如闻其声,如观其景。

清代李鲁“添得枣林路欲歧,行人道是旧西溪。红绫车慢梨花水,风暖沙柔陷马蹄”的诗句描写出了枣园的旖旎风光。

在抗日战争年代,肖华司令员在其创作的《鲁冀边进行曲》中慨然唱道“不怕二百个据点的敌人疯狂扫荡,任它从横的公路网,离敌人三五里宿营,不怕吃的是树叶和枣糠,永远站在我们的岗位上,环境越困难越是我们的光荣;同志们,我们要干到底,我们一定要胜利!”表达了我军区子弟兵抗战到底的坚强意志和无产阶级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山东省发改委副主任王树理就任庆云县委书记时曾欣然写下《唐枣赋》、《咏枣诗》,发出了“嗟人生当如兹,庶自强以不息”和“我欲劝求长生者,莫辞长作庆云人”的由衷感慨,抒发了所有枣乡人对枣树的无限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