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优美散文 - 写往事的抒情散文砍柴记

写往事的抒情散文砍柴记

 编者按:砍柴,这是很多农村孩子都做过的事情,长大后回想起来,也是一段非常难忘的记忆吧!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的这篇散文《砍柴记》。

 《论语?卫灵公》里有一句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说我们做每一件事,先要把准备工作做好,才能事半功倍。还有句俗话:?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我从家乡出来之前,就深悟这个理儿。在农事方面如要砍柴就要有把好柴刀,收割就要有把好镰刀,犁田要有把好犁头。做农事没有好工具不行,不但影响进度还会影响质量。小时候我经常上山砍柴,一天要砍三到四捆柴,我常把功劳归于我那把好柴刀上。我是10岁左右就跟姐姐上山砍柴,如果那天姐姐不出早工,娘就要姐姐带我去砍柴。砍柴前,第一道工序,就是要把柴刀磨快,刚开始学砍柴的时候,柴刀都是由姐姐磨。

 有天早晨,天刚有点亮色,大姐二姐三姐就早早地在家门前的水圳边?磨刀霍霍?。这个成语是我上学时,在一篇课文里读到的,好像记得当时老师把这个成语当作贬义词,说那些反革命分子磨刀霍霍搞破坏。其实?霍霍?是个象声词,就是磨刀时发出的响声。当然,要把刀磨得锋利,还要有块好的磨刀石。我记得我家的磨刀石是我姐从龙溪里左挑右挑选出来的。龙溪里石头很多,但不是什么石头都能做磨刀石。我至今还不知道家门前那两块磨刀石是什么石头。

 两块磨刀石,立在水圳边,它不但供自家人磨刀,还供着左邻右舍来磨刀。上山砍柴,刀是插在屁股后面的。当然,柴刀是有刀匣的,刀匣是用小楠竹的一节,在中间开一个长方形的口子,口子能插进柴刀。同时柴刀也有大有小,还有形状不一的,像我们小孩子,自然用的是小柴刀,用大柴刀,力气不够,拿不动。刀匣两头用火烧红的铁丝钻眼,再穿上麻绳系在腰上,刀匣系在腰上,插上柴刀,走起路来,柴刀在屁股上一翘一翘的,到了山上,再从腰上的刀匣里抽出柴刀。

 我开头砍柴,很费力,主要是力气小,二是没方法,遇上一根很硬的杂木柴,就很难砍,比如锉树就非常难砍。每遇此柴,我常常砍得满头大汗,精疲力尽。我姐就不同,砍柴很快,而且砍一捆柴都是百斤以上,我很佩服我姐,在农事上什么都不落后,插田、割禾是能手,做其他农活同样抢在先。就说现在砍柴吧,我还没砍几根,姐就砍了一捆了。砍好了柴,捆柴也讲究方法技巧,捆得不好,走到半路就会散掉。捆柴的东西也是就地取材,用藤条捆,用什么样的藤条才能捆得结实,这当然是姐姐先告诉我用什么样的藤条好打捆。能藤缠树的藤,定是好藤,有牢的藤。

 我跟姐姐砍柴,也数不清有多少次了,后来随着年岁稍长,家里烧火的柴,基本上由我包了,姐姐们要努力挣工分,弟妹又还小。那时候,对于一个乡下农家但儿女又多的家庭来说,一天烧的柴,数量可观。从早上开始,母亲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灶堂烧起火,可以说从早上开始到天黑,炉灶里的火就没灭过,有时两个灶台都要烧。比如我家那个大灶台一天要煮二头猪的猪食,另外每隔二天还要蒸米酒。小灶台就是一天为全家八口人做饭烧火。所以我家的火一天是不断的,于是烧火的柴也不能断。我家放柴禾的有两个柴堆,一个是挨着茅厕边,一个是堆放在家门前的水圳上,水圳上先要用几根大的杂木横架在圳两边沿上,然后才能把一捆捆柴架在上面。柴从山上砍下来,是湿柴,不能烧,要放在柴堆上让日头晒个十天半月,让湿柴变成了干柴才好烧,干柴才把火烧得旺,不然,烧起来就是一灶烟一屋姻。而两个柴堆也是轮流着烧,一个柴堆如果烧得差不多了,娘就叫我要砍柴了。自从跟姐学会砍柴后,就独自上山砍柴,有时也与儿时伙伴上山砍柴。

 记得有一发小,叫王全齐。他大我二岁左右,但他比我长得高大结实,他很早就辍学了,他的父亲与我的父亲还是一年过世的。要说他的.命运本应要比我好,他家成份好,父亲又是抗美援朝回的,后分在供销社工作,还当了分社主任,可他父亲也偏偏舍不得在世上多耽一时日,而我父亲却是受的批斗太多又积劳成疾,所以拉也拉不住。他们走了,却给各自的女人留下了一大堆子女。但我们那时小,不知太多的人间悲伤。父亲走了就走了,因为还有母亲,还有那么多姊姊妹妹,所以在人前,也感觉不到太多的凄惶。该玩时玩,该笑时笑,玩的时候,就忘了那份隐藏在内心的苦痛,只是与人抗争时,才想起自己是个没有父亲庇护的地?冇爷崽?,才会躲在没人的地方伤心落泪。我与全齐可能是因为没有父亲的缘故,有点惺惺相惜的味道,走得很近,也玩得最好,在他家也睡过不少。他做农事是一把好手,我与他玩得好,砍柴时他常帮我砍又帮我捆,还帮我背。我有时也觉得过意不去,当我想表示谢谢的时候,他就要我唱歌给他听,他说我唱《挑担茶叶上北京》唱得好听。这首歌,是班主任肖桂兰老师教我唱的,有次过六一儿童节,肖老师要我上台演唱过,我也认为这首歌是我的拿手歌曲。他喜欢听,我当然要唱给他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