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优美散文 - 安德里奇的人物经历

安德里奇的人物经历

伊沃·安德里奇(lvoAndri'c,1892—1975),一八九二年十月九日生于特拉夫尼克附近的多拉茨村。父亲是个普通的手艺工人。伊沃·安德里奇两岁丧父,随母亲迁到姑母家,全仗母亲做工勉强维持生活,家境十分困难。他的童年是在波斯尼亚的维舍格勒度过的,故乡古老的传奇故事、抒情歌谣以及 民间史诗在他的心灵深处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十三岁时,伊沃·安德里奇自家乡的小学毕业,来到波斯尼亚的首府萨拉热窝上中学。毕业后,曾在萨格勒布、格拉茨和维也纳等地求学,并加入一个名叫“青年波斯尼亚”的地下抵抗组织,反抗奥匈帝国的野蛮侵占。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八日,该组织的年轻革命家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国王储斐迪南大公,从而触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伊沃·安德里奇是“青年波斯尼亚”一个文艺团体的负责人,又是普林西普的朋友,因而受到牵连,被奥地利当局逮捕入狱,后来又被流放到泽尼查附近的奥乌恰莱沃。他目睹并经受了人间的种种苦难,直到一九一七年才获得释放。

一九一八年,获释的伊沃·安德里奇担任了《文学的南方》等刊物的编辑,发表了许多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诗歌、散文和文学评论,出版了散文诗集《黑海之滨》(1918)及《动乱》(1918)。一九二年,他考进萨格勒布大学,后转往波兰的克拉科夫大学,最后于一九二三年毕业于奥地利的格拉茨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从一九二一年到一九四一年的二十年间,伊沃·安德里奇曾在南斯拉夫驻外使馆任职,先后在罗马、布加勒斯特、的里雅斯特、格拉茨、日内瓦、柏林等地担任过领事或大使。但在任职期间他从未停止过文学活动。 伊沃·安德里奇的代表作是被称为“波斯尼亚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德里纳河上的桥》(1945)。这部长篇小说以一座大桥为主线,通过一系列各自独立但又有内在联系的真实感人的故事,追述了十五世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约四百五十年间,波斯尼亚在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占领下所发 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波斯尼亚各阶层人民在漫长的岁月中遭受占领者压迫的悲惨命运,以及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英勇不屈的斗争。

“波斯尼亚三部曲”的另两部为长篇小说《特拉夫尼克纪事》(1945)和《萨拉热窝女人》(1945)。前者记述了拿破仑时代外国在波斯尼亚的特拉夫尼克城设立领事馆时期,欧洲三大强国、四种宗教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描绘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兴衰以及土耳其苏丹谢里姆三世的统治和灭亡。后者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来自萨拉热窝的一位女士拉伊卡·拉达科维奇的一生,她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一九五四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罪恶的庭院》是作者后期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它虽然是一部历史小说,写的是一个无辜的正教修士陷入土耳其牢狱的不幸遭遇,实际上是整个人间和现实生活的象征,罪恶的牢院是一切时代暴政的缩影。这部小说虽有现实主义题旨,但许多地方成功地运用了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此外,还有中短篇小说集《大臣的象》(1948)、《新短篇小说集》(1948)等。其中《卖柴》即为伊沃·安德里奇后期创作的一个短篇佳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帝国政府和法西斯当局断绝了一切联系 ,专心致志地从事 3 部长篇小说《 德 里 纳 河 上的 桥 》、《特拉夫尼克纪事》和《小姐》的创作,均于1945年出版 。曾长期担任南斯拉夫文学家联合会主席。1954年出版长篇小说《罪恶的牢院》,被认为是代表他艺术成就的杰作。1975年病逝后有17卷文集问世。

《德里纳河上的桥》以一座大桥的兴废,追述16世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反映波斯尼亚人民在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占领下的命运和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因为这部小说成功地“反映了自己国家历史中的事实和命运”,具有“史诗般的力量”,作者获1961年诺贝尔文学奖。《罪恶的牢院》结构复杂,故事中套故事,以一个正教修道士落入牢院、经受种种苦难为线索,描绘了整个罪恶世界的真实生活。罪恶的牢院实际上是时代暴政的象征。安德里奇被公认为是哲理现实主义作家。

1961年作品《桥.小姐》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他作品中史诗般的力量——他籍著它在祖国的历史中追寻主题,并描绘人的命运。”

《小姐》里的主人公是一位孤独而贪婪的女高利贷者,作品揭露了金钱社会里富有者的荒诞和性劣根。 正如有些评论家所指出的,伊沃·安德里奇的作品在客观展示人类历史的同时,融入了高度理性的观照和博大深沉的反思,以悲壮的情调反映了人类要求相互沟通、和解,并进而追求永恒价值的愿望,表达了用理性战胜荒谬,愿世界充满爱的强烈信念。安德里奇是一位真正的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