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常用的安慰话,越让人失落
遭遇失落后,你大概很快就会敏锐察觉到,自己的准备是多么不足,根本无法面对、处理我们称之为「伤心」的大量矛盾情绪。社会上几乎每个人都是如此,我们对身体受伤的准备,远远超过处理伤心。先想想自己亲身的经验。小学时,你上过急救课;高中时,你上过健康与安全的课;你或许参加过红十字会开设的急救课程;遇到紧急事件,我们知道该拨哪支紧急求救电话。某种程度来说,我们都做了准备来因应事故发生。然而,你有上过多少课,内容是教你如何处理重大情感失落所导致的伤心?
如果有人摔断手臂,人人都知道该怎么做;但却很少有人做好充分的准备去协助伤心人,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美国每年有八百万人因为死亡事件而加入伤心人行列。离婚率已经超过45%,这个数字还不包括没有正式婚姻之名的感情关系,每年有好几百万段感情关系划下句点,影响所及不仅是伴侣双方,他们的子女、父母、其他亲友都受到波及。此外,光是美国,每年就有超过一千四百万只宠物死亡,如果再加上退休、失业或工作遭遇重大转变、疾病问题、财务发生大改变等,遭遇失落的人数更是惊人。
我们只学「获得」,没学过「失去」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学习的重点几乎都放在学习如何「取得」,好让将来有个快乐、成功的人生。年纪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努力博取父母的赞美;我们努力在圣诞节或过年前夕表现良好,好得到盼望已久的玩具;上学之后,我们用功考高分,好获得长辈的认可;我们努力吸引同侪,好让他们接受我们。
这种不断学习如何取得具体(玩具)和抽象(注意力)事物的过程,一直持续到我们成年。最了解这种现象的,莫过于广告业的从业人员,因为他们的行销宣传重点,往往就是传达给消费者:你可以透过取得某些东西,来找到快乐和满足。
我们不断的学习如何「获得」,却往往对「失去」一无所知。失去是在所难免的,有时候甚至是可预期的,话虽如此,我们却没受过正式训练,不知道该如何因应随着「失去」而来、一定会发生的痛苦和崩溃失落感觉。有人甚至建议我们不要学习如何处理失落情绪,或至少不要谈论。「事情既然都已经发生了,就让它过去」、「你必须向前走」、「不要让你的情绪造成别人的负担」等,你一定听过这类话。
人的一生中必然会面临好几次重大失落,关于如何处理失落所带来的情绪,我们所学到的观念并不完全正确。如果我们不能用正确的知识来处理失落,这些错误的知识还宁可不要。不管是哪一种危机降临,一般人大多会依赖以前学到的旧观念来处理。就算我们可以提出证明,有些旧观念其实没有帮助,但是失落所造成的痛苦想法与感受一旦出现时,大多数人还是会自然而然求助那些旧观念。
人通常会采取相同的方式做一样的行为、一再重复,于是所有行为(包括肉体上和情绪上)就会变成习惯。这种模式其实是好的,因为有助于养成、维持习惯,关键是我们必须培养有助于解决伤心的习惯。
要培养新习惯,你得有三个觉悟。首先,你必须清楚意识到自己有必要培养新习惯。如果你拿起这本书,你大概已经认知到自己需要有更有效的观念、习惯来处理伤心。其次,你得学习一些必要的观念和技能,才能在培养新习惯时派上用场。拿解决伤心这件事来说,你必须知道哪些观念不可行,可以用哪些观念来取代。最后,你必须不断练习这些新观念,直到变成你的习惯。
失落并无不对,为何要我理智?六大错误观念的第三点提到,伤心人要独自伤心,你大概也有过把自己隔离的经验。既然感到隔离孤立是伤心人会面临的问题,那么「参与」显然就是解决的方法之一。
为了鼓励你参与自己的疗愈过程,建议你现在就立刻开始,看看是不是也受了上面六大错误的观念影响,因此左右了自己对伤心、痛苦、负面情绪的看法。遭遇失落时,难过是很自然、正常的反应。但是,每次我们表达这些正常且自然的情绪时,总有人拿上述六种错误观念的其中几个来「安慰」你。
每次约翰和罗素满怀痛苦情绪,求助父母、老师、教练或其他人,只会得到这类「理智」的回答。如果他们一再得到这六种毫无帮助的回应,累积下来,会导致他们逐渐丧失对别人的信任,一开始可能不再信任父母、长辈,到最后扩及所有关系。
约翰的爸爸嗜酒如命,喝醉了就不分青红皂白打约翰。
即使我告诉他某件事不是我的错,他还是不相信我,反正一定要处罚我就是了。我觉得非常不公平,渐渐就不再信任他。
由于约翰的失落很难被发现、也没得到解决,让他对大人的怀疑越来越多,他变得越来越不信任人、警戒心也越来越强,他的活力和自主都因此受限。能够与他建立信任关系的人,类别也开始受限,他对所有威权角色心生警戒。
「我并不认为,我对周遭人丧失信任,责任都在别人身上。」其实是因为丧失信任让人痛苦,所以约翰的解决之道就是一开始就「不要信任」,如此一来他就不会有痛苦。
约翰与第一任女友分手之后,更加深他「不要信任」的观念。从那时开始,他发现自己很难信任约会对象,他不想再次受到伤害,所以心态上踌躇又多所保留,这种态度让他变得畏畏缩缩。
很多伤心人很难开启新的感情关系,因为他们害怕承受再一次失落。你之所以买这本书,大概是因为意识到自己跟死亡、离婚等失落关系有某些未了结的部分,也可能是某个好心的朋友或亲戚送给你的。
你在阅读这本书时,实际去做那些让你得到疗愈的行动,或许会发现自己有丧失信任的感觉。我无法要求你要信任自己、多点安全感;不过,丧失信任的感觉我懂,因为我也曾有过这种感觉、也曾经没有安全感。也就是一直以来受到制约,光想着把情绪转化成理智,以至于只要有一些情绪感受,就会以为是自己不对。
?
本文授权刊登自大是文化/ 约翰.詹姆斯, 罗素.傅里曼《一个人的疗愈:真正的放下,是你不介意再度提起》
《一个人的疗愈:真正的放下,是你不介意再度提起》作者:约翰.詹姆斯, 罗素.傅里曼
出版社:大是文化
stock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