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从《大河报》上得知由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先生领衔主演的豫剧电影《清风亭》即将与大家见面,我心里很是激动,很是高兴,很是自豪。我国的戏剧文化源远流长,把传统戏剧与现代传媒工具相结合而产生的戏剧电影,也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光辉历程。我们的豫剧电影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极盛一时,许多优秀的豫剧剧目被搬上了银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走下坡路。因此,豫剧电影《清风亭》的放映再次引起了人们对戏剧电影的关注与回顾,也触动了我那根回忆的神经。
记得小时候看戏剧电影时,只见演员又唱又跳,就是听不懂唱的是什么意思,看不懂演的是什么内容。只知道跟着瞎哼哼,而被大人们笑话。尽管听不懂戏剧,可我还是会规规矩矩地坐在那里看,不知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耐力,也许冥冥之中,戏剧和我有一种难解的缘分。看戏剧电影如此,到戏台下听戏也是如此。我们镇上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七和四月十三,都要开办所谓的物资交流大会,因为有几台戏唱主角,所以我们俗称“逢会”或“逢戏”。那几日,东西南北四条街和中间的十字路口各有一台戏,因为家在镇子北边,所以我们往往会选择在北街听戏。只要一听乐器奏响,我们就会和大家一样往戏台下聚。有时候人多看不见演员,爸爸就让我坐在他的肩头上驮着我,或者是站在自行车上。最喜欢看的是那翻跟头和打斗的场面,演员在上面又蹦又跳,又嗷又叫,急得我心里直痒痒,恨不得也上去露两手。每当上边一个人或两个人又唱又哭个没完没了之时,我会感到索然无味,便让爸爸把我放下来,喊几个小伙伴到戏台下玩,有时还向爸爸要几毛钱去买个烧饼啃啃,买袋汽水喝喝。但是只要一听到戏台上“咚咚咚”响起来,知道又该武打了,便又飞奔爸爸身边,让他驮着我看那拿着刀相斗的场面,生怕错过了这好戏。这真应了一句老话:“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是的.,我们这些孩子确实是为了看热闹而看戏,因为年纪小也压根看不出什么门道来。
再后来,家里买了电视机,简直是我们家的宝贝。爷爷奶奶喜欢听戏,爸爸妈妈爱看连续剧,我和妹妹则痴迷于动画片。爷爷脾气不好,连我也得敬他三分,最怕改台时碰上戏剧片。因为只要一见到戏剧片,爷爷就会响亮地命令一声:“别改了,就看这个台!”我便遗憾而又无奈地回到原来的位置坐下,焦急而又耐心地盼着加广告。因为一加广告就有理由改台了,爷爷也不好反对,毕竟大家都对广告不感兴趣。我不用怕改到什么连续剧,爸爸妈妈都是让着我的。改到动画片时,我心里真个甜滋滋的,爸爸妈妈陪着我和妹妹看,奶奶喜欢在这时自言自语地絮叨,爷爷则闭目养神。我以为爷爷是睡着了,可一到加广告时候,他那响亮的声音又突然间响起:“改台!”没办法,我只好上去为他改台。虽然有些不甘,可一见到爷爷看戏时两眼发出的光彩,嘴角挂着的憨笑,双手不停地比划,我的心里又总会涌起一股暖流。现在,爷爷奶奶都已经七老八十了,腰弯了,背驼了,腿脚不麻利了,耳朵也不太好使了。为了让他们高兴,我时常回家总不忘带回点戏剧碟片,把声音放得很大,陪着他们听。也许是因为我与戏剧今生有缘,也许是受爷爷的基因遗传,也许是戏看百遍其义自见,后来我逐渐听懂了戏剧,特别是我们河南的戏剧,无论是豫剧,还是曲剧和越调,我基本上都能听得懂,并且从内心深处爱上了它们,尽管自己并不会唱。后来我上了教育学院,在中文系学习了四年,由于对文学的痴迷,我对作为文学作品四大体裁之一的戏剧有了更多更深的研习和理解,还写了些研究戏剧的文章,由此更加深了我对这种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更坚定了为传承和发扬它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的信念。
作为现在的年轻人,喜爱戏剧的已经为数不多。而今提到戏剧,人们往往会说那是老年人的专利。这很令人担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瑰宝,戏剧难道会从此与我们渐离渐远,最终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吗?我相信,作为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愿看到这一天的到来。那么,如何才能培养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对于戏剧的兴趣,使他们爱上它,进而为传承和发扬它做出努力,使我们的戏曲事业后继有人呢?我想,这正是我们今天该深思的问题。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缩小戏曲与年轻人心理上和爱好上的距离,创作出更多有分量的优秀戏剧作品,扩大戏剧的社会影响力,我想应该是当今戏曲发展的重中之重。就让我们***同努力,为保护、传承、发扬这一文化瑰宝而不懈努力,不断为它注入新的活力,使它真正能走进千家万户,特别是走入青少年的心里生根发芽,使它后继有人,万古长青。如此,则戏曲幸甚,文化幸甚,民族幸甚,未来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