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说唯有忘怀营营才能够“小舟从此逝”。而此时他自己觉得仍然没有达到这种境界,所以有“何时”一问。他对于这种“江海寄余生”的生活,也只能抱有美好的期望罢了。
宋元丰六年六月,苏轼仍在黄州,时年48岁。历经风雨终归于平静的苏轼,此时对宇宙人生有了很深刻而又通达的看法。在他这个时期的作品里面,有大量写景优美又富含哲理的词作,《临江仙·夜归临皋》便是其中很著名的一首。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当时病情比较严重,虽然无性命之虞,但也几个月不能出门。这首词就是作于这场大病之后,词中所表露出来的淡泊世事的心境,有遗世而独立的感觉,难怪当时会盛传他作完这首词后就挂服出海了。
苏轼在黄州的后期,生活和心情都比较舒畅,诗词散文中有很多都写他夜饮、夜游的情形。这天,他的夜饮有点凶,已经到了“醒复醉”的程度。苏轼的酒量不好,不过要达到这种程度,想必也要很多时间以及很多美酒。所以他回家的时候已经很晚了,醉意朦胧的他连时间都无法分辨,只是觉得“仿佛”已经三更天了。
这两句看似是很直白的描写,背后却蕴涵着极大的快乐:夜饮是因为快乐,喝醉是因为快乐,醒了再醉更是因为快乐,最后醉醺醺地往家走,那种快乐的感觉仿佛就是仙人了。接下来“家童”句,语意上是顺承“三更”的,“雷鸣”二字包含着一种戏谑,而这种戏谑背后又可以看到苏轼当时平和、愉悦的心境。
能听到“江声”说明当时的环境很静,那么前面的“敲门”二字则显出静中取动的意趣来,让我们想到了著名的“推敲”故事。整个上阕是一个连贯的叙事,仿佛一组电影的长镜头,一直追随着主人公从喝酒的地方直到家门口。描写非常平实,而意境非常高远。
下阕是苏轼倚杖江边之后的思考。“长恨”、“何时”二句反思自己的人生,慨叹无法把握自身的命运,劝诫自己要忘却人世的种种纷扰和不如意。实际上,此时的苏轼已经达到了一种很高的思想境界,但他仍然不忘“日三省乎吾身”,尤其难能可贵。
《诗经·小雅·青蝇》篇有“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以苍蝇飞时营营的声音比作小人的谗言,或许正是苏轼所要“忘却”的内容。这两句议论是条件,目的是引出后三句的“结果”。
“夜阑风静縠纹平”既是描写当时所见的真实景色,也是一种隐喻,是指“忘却营营”之后,心灵得到平静的状态。“小舟”二句则更进一步,写作者在心得到平静之后,仿佛能遗世而去一般。整个下阕充满了超脱人世的仙气。
苏轼说唯有忘怀营营才能够“小舟从此逝”。而此时他自己觉得仍然没有达到这种境界,所以有“何时”一问。他对于这种“江海寄余生”的生活,也只能抱有美好的期望罢了。整首词的用语非常朴素自然,不见一个难字,不用一句难句,且几乎都是平铺直叙、白描加议论,完全以“意”胜,大巧若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