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优美散文 - 在的这篇课文中,文中写了几幅雪景,作者思路是怎样的

在的这篇课文中,文中写了几幅雪景,作者思路是怎样的

对于鲁迅先生的《雪》,多数解读者认为作品具有象征意义,把欣赏的焦点定在“南国雪”与“北国雪”的象征意义上.我认为这值得商榷.

首先,欣赏鲁迅先生的作品,是不是非要想到它具有什么深刻的社会意义?

毫无疑问,先生的作品,多数都具有战斗意义,都具有深刻的批判性和战斗性.但是,是不是因此就能说先生的所有作品都具有这种特点呢?比如《社戏》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些作品有什么象征意义呢?我们都知道,杜甫的诗,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但是,他也能写出像“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样清新迷人的诗句,也能写出像“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飘逸的诗句.那么,惯于写战斗性文章的鲁迅,为什么就不能写出一篇风格不同的呢?

因此,我更倾向于陈根生先生在《读鲁迅散文诗〈雪〉》中的观点.他认为《雪》无所谓象征,“鲁迅的文章有不少呼啸冲锋的投枪,短兵厮杀的匕首,但也有一些篇章,确实也只是一闪念的深刻思考,一时间的感情抒发”.《雪》就是这样的作品.

其次,作者在文中对“南国雪”和“北国雪”进行的描述,到底是否具有褒贬之意?如果有,那又是褒谁贬谁呢?

其实,这篇散文诗很好懂.“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这开篇两句,引出话题,总起全文.意思是说,一些博识的人认为南国雪不比北国雪那样“冰冷、坚硬、灿烂”,就认为它单调.这样的看法,也引起了作者的思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这句生动的拟人化语言,显然,体现的是作者自己心里的疑问.南国雪是否真的就如一些博识的人觉得的那样单调呢?南国雪有没有必要因为这些博识的人的看法就自认为不幸呢?接下来三个自然段,作者分两层意思来表述自己对南国雪的认识.第二自然段,作者先用一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写出南国雪的滋润、美艳:如极壮健的处子的肌肤.褒扬之意很明显.作者接着用山茶、梅花、绿草这几个富有生命力的意象,表达南国的雪野里透露出的不是单调肃杀,而是勃勃生机.最后一句,仿佛看见的景象简直就是冬天里的春天了.可见,南国雪给作者的印象就是生命的孕育,指引着希望(春天).这一段,是几幅南国雪的静景.下面两段,作者写了冬天很具代表性的玩乐的趣味——堆雪人.好玩好动的孩子们,尽管手冻得像紫芽姜一般(又是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是乐此不疲而不觉得冷.这份欢乐,也感染了孩子的父亲——大人也参与进来.与前段比较,这又是一组动态的图画,南国雪给孩子们(甚至大人)带来了最纯真自然的乐趣.这也使我们想到鲁迅先生在《故乡》中对雪中捕鸟的生动回忆和描述.毫无疑问,这里,言辞间也流露出作者对南国雪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读到这里,我们问一问自己,这样的南国雪日,这样的雪景,这样的雪趣,单调吗?这样的雪,有必要觉得自己不幸吗?

有比较才有鉴别,北国雪又如何呢?北国雪又是怎样不单调的呢?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描述自己对北国雪的认识:“如粉,如沙,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就是这样”四个字,语含作者对北国雪的评价——对,就是这样单调(没有什么别的景致了).在晴天,除了化掉的,北国雪都在风中,在旷野里,漫天地飞舞.所以,它是“孤独的”,它是死掉的雨的精魂.在前后的对比中,我们是否读出了作者对两种雪的不同看法?作者的思路十分清晰:先是由别人的一种看法引起自己的思考,接着,表达自己对南国雪的认识,最后写对北国雪的认识.文章到此戛然而止,在对比中突出了作者的见南国雪并非博识的人所说的那样“单调”,南国雪不必自以为不幸;相反,北国雪显得那么单调、孤独.

最后,是对几个重点语词的鉴赏,看到底是否正确.

最后一段中,“奋飞、生光、闪烁”这类词语,是否就暗示这雪是“战士”或“勇士”的形象?如果能这么理解,那么前面写到的南国雪“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目光灼灼”,这样的语词我们又作何理解?最后一段中的“孤独”可以理解成“孤独彷徨的勇士”,那么雪人“独自坐着”,为什么就不能这样理解呢?根据上面的语境分析,这样的理解显然是牵强的,不能使人信服.至于雪人很快融化,那是实际的情形,符合生活的实际,南方的雪就是化得快.说言辞间流露出一点遗憾,也未尝不可,但那也只是孩子对自己劳动果实消亡感到的片时的一点点可惜而已.这里不应是全文的重点句段.同样,说北国雪在晴日里闪光,在呼啸的寒风中奋飞,也是生活的实景.对于这段,我们说言辞间透露出作者当时的一点心境——寂寞、凄凉、彷徨,也未尝不可.因为,任何人的任何创作,都不免印上自己那一时那一地的心态痕迹,鲁迅这篇文章,自然也会透露出一点他当时的心境.但这决不是文章具有象征意义的条件.至于说“北国的雪生命力比南国的雪更坚强”,这在文中实在是找不到充分的根据.说它是“雨的精魂”,那是紧承“是死掉的雨”这句来说的,说雪是雨变来,雨是死掉了的,那么雪当然就是它的精魂了.在这句的“精魂”上做文章,我看也只是读者的个人猜想,在文章里是找不到这样的语境和根据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鲁迅先生的这篇《雪》,更近似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和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这类文章,都是重在通过写景来抒发一种感受和情感,最多也只是体现作者当时的一种心境.作为初中生的阅读文本,我们不必非要把它定义在具有象征意义这个范围内,学生能有这样的理解,我们给予肯定;学生没有这样的理解,我们也不能说他没读懂.教学这篇文章,不是除了象征就没有什么好讲的,相反,语言的简练隽永,对比手法的恰当运用,情感的婉转表达(融情入景),行文思路的清晰分明,都值得我们引领学生去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