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网 - 优美散文 - 大山里的人生读后感1200字

大山里的人生读后感1200字

沈从文的《大山里的人生》,讲述大山里的人生,被泓泓清泉所缠绕,所渲染。水灵动,山沉稳。动如脱兔,静如处子。这是山民的性子,无论男女老少带着柔和灵动的外表与野性沉稳的内心,在这天地间静静绽放,带着一颗与土地贴近的内心。

这些,是只有被山和水***同注视下的孩子才得以体会的情感。他是诞生在山水怀抱中的文艺青年,带着一颗淳朴而野蛮的心,以不驯的野性呼唤与拥抱人性之美,骨子里流着柔和而强韧的湖湘气息浓厚的血。

书本·社会

仅是一本书,而更像一幅画,一首长诗,世外桃源里的一场梦。或许做了整整一个童年,沈从文将他脑子里的梦表现在文字上,将童年的那些场景一帧帧回放,令那

些受着钢铁森林的污浊气体渲染的读者们艳羡不已。又或许,他从山水环绕的仙境中来到令人失望而世俗的现实,尽管在前辈支持与帮助、个人的努力下得以在城市

立足,终于还是无法抑制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将压抑多时的情感倾注于心爱的文字上,黑色的笔迹在白色纸张上铺开,远看宛如泼墨山水画,空出大片留白,柔柔的

质感恰好稳稳接住强忍着却依然滴落的咸涩液体。

总会有一个夜晚他撂笔起身,踱步走到窗前,使劲地想要将北平的强劲的风嗅出湘西的泥土的味道。

算感受不到也还会幻想。湘西的泥土的味道,混合着从龙舟船头、苗女耳边呼啸而过的风,像个鲁莽却心地善良的孩子,从窗外跳将进来,一头栽进他依旧柔软的心

窝,然后向他讲述,他出生的地方,他亲手堆积的那些温柔那些野蛮,如今已然成熟,在灼热的阳光下一仰首,就甩下豆大的汗珠。于是他就会觉得,自己又回到了

那个晨起的田间,脚边爬着一只春季的蟋蟀,手边是一只盛着几本小书的书篮,而他手捧一本名叫人生的大书,似懂非懂地胡乱翻阅。

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他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开篇他就这样说道,眼里闪烁着澄澈而诚恳的神情。这应该就是沈从文老先生一直保持着坚毅却

淳朴的文风与品性的原因,无论瘦弱坚韧的少年时代还是烽火连天的联大时代还是淡泊直率的垂暮之年。“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还得一个更宽广的

世界。我得用这方面得到的知识证明那方面的疑问。我得从比较中知道谁好谁坏。我得看许多业已由于好询问别人,以及好自己幻想所感觉到的世界上的新鲜事情新

鲜东西。结果能逃学时我逃学,不能逃学我就只好做梦。”

多知识与经验无法从书本取得,于是,他转而向这个包罗万象的社会询问了解。包容了各种光怪陆离的人生、满腹感慨与随想的社会自会告诉他,那些真实鲜活、悲

喜交织的故事,激荡了多少女子银铃般的笑声、男人肩头豆大的汗珠,顺着他当年尚算幼弱的人生青石板路一圈圈蔓延开去。而那些就组成这本大书中的铅字,在脑

海中留下各种珍贵烙印。这是他积攒多年的见闻,而当他将其还原给人们,我们似乎还能看到枕榻旁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草药蒸鸡肝,而床上躺着的是面黄肌瘦的作者

本人;听到蝙蝠的声音,一只黄牛当屠户把刀剸进它喉中时叹息的声音,藏在田塍土穴中大黄喉蛇的鸣声,黑暗中鱼在水面拨刺的微声;看到少不经事的作者手举一

柄削尖的竹刀,同凶恶的狗或顽劣的人咿呀叫着斗殴,不觉间扭作一团;看着作者转学到城外第一小学学会了爬树、钓鱼、采笋子蕨菜、认雀鸟果树、掷骰子、编竹

篓、骑马、游泳和救人、塑白泥的人像、看瓷器制造等。像是新鲜出炉的道道佳肴,惹得一众读者两眼放光,垂涎不已。

读着这本大书,于是依样画葫芦,仿佛是一报还一报地,将他的人生和这个人生所眷恋的世界写进书中,为那些同样眷恋故乡的淳朴的人们提供参考与榜样。“若把

一本好书同这种好地方尽我拣选一种,直到如今我还觉得不必看这本弄虚作伪千篇一律用文字写成的小书,却应当去读那本色香具备内容充实用人事写成的大书。”

他这样说也这样做。

大山·流水

到书名,关于大山,或许城市人第一想到的就是闭塞、愚昧、穷山恶水和封建迷信。不错,现今中国的实际情况与之相仿,何况清末?但他却有这个本事,以充满稚

趣不做雕琢的口吻向我们诉说大山的美、山民的良善与可爱,像是水洗过一般地鲜活生动、栩栩如生。而那些被过滤掉的苦难与悲叹,则成了一江清水下凝固黯然的

淤泥,沉默地等待世人挖掘。无法掩盖的淡淡悲凉,调味剂一般地浮出水面,在读者鼻尖缭绕,使人欲罢不能。

里有那些人:吊脚楼上傲娇的少女,船舱里吸烟的青年,放蛊的落洞的卖菜卖米争揽生意的美好年轻女子,游荡在街头准备加入某军阀势力的年轻人;有那些物:日

头的影子直照街心的寂寞的长街,沅陵县河南岸村白华朱实的小株橘子树,濒河的黛色悬崖上人工凿就的古怪道路,凤凰街头小饭铺门口用来尝鲜和少年们填肚子的

蒸鱼和腌菜;更有那些风物民俗:河

街、码头、木筏、吊脚楼、漂滩、呼号、放蛊、筛锣。这里的人们顺应着民俗天然地生存,讴歌大地依赖自然的同时又自发抗争着传统民俗带来的不公。男人吼叫着

厮杀着,裸着臂膀冲锋陷阵;而女人执着地日复一日等在码头,带着乌溜溜的眼珠子遥望对岸,等某个或许永不再回来的爱人。他们生活喜怒分明,人生饱满丰润,

内里含着苍白暗灰的城市人看不到的各种颜色和情感。而这些情趣的作者在他们面前像个出门旅游刚刚返回的小孩子,东张西望地把路上的景色人物老老实实地复述

给读者。没有花哨的形容词和刻意美化的修饰,更没有对时代与环境怨天尤人的愤懑,有的,只是一颗不老的心,和一支淳朴的笔。为了现时代没有梦想生活迷茫的

人们而还原一处并不完美的世外桃源,直到他虎口磨出一层薄薄的老茧,也依然笔耕不辍,倦然而不自知。

汪曾祺在《沈从文的寂寞》一文中说:“他的小说就混和着美丽与悲凉。湘西地方偏僻,被一种更为愚昧的势力以更为野蛮的方式统治着。那里的生活是‘怕人’的,所出的事情简直是离奇的。一个从这种生活里过来的青年人,跑到大城市里,接受了五四以来的民主思想,转过头来再看看那里的生活,不能不感到痛苦。”

愧是相近的心境与风格,美丽起来哀愁起来都如此相似。而这却也是对他这本书的最好注解。不只小说,散文里也通篇是乡土的抒情,带着新鲜的未被玷污的野气。

辽远诡谲而神秘的家乡成为他思考与抒情的温床,被给予了充分空间和时间肆意生长直到成型实践,建构了他全部内心世界的框架。无论那之后他的人生受到城市文

化的几重打磨,我们也相信,骨子里的沈从文依然是湘西大山的,在大山雄浑悲凉的根基上荡漾着沅水的温婉美丽,结合成一个特殊矛盾体。而沅水里倒映的粼粼波

光,又何尝没有他的影子?

“夹

河高山,壁立拔峰,竹木青翠,岩石黛黑。水深而清,鱼大如人。”山依水傍的地带,孕育的一定是水一样的女人和山一样的男人。带着和湘西山水一样柔和又强韧

的特质,一个个地从我们面前经过,越走越远,渐渐地,构成山的形状和水的颜色,清亮澄澈、大气地勾勒描边、涂抹修饰。就此,一幅氤氲在万物吐纳呼吸中的泼

墨山水画,终于成型。

人生·梦境

我几乎是带着惊异而赞叹的目光屏气凝神地看着沈从文还原的人生——梦境一般遥不可及,又仿佛是真真切切地曾在我们的童年世界里轰轰烈烈地出现。

赞叹之后是苦笑——这

样的文字,如今内心早已不复当年纯净的我们如何写得出?现今的世界,尽管是和平年代,金钱名利永远是每个人急行的终极目标,哪怕心非所愿也一定会被推着多

少沾染上这些顽疾。于是没有硝烟的战争拉开序幕,而我们每个人不可避免地都将成为战场上厮杀的兵士,怀揣一颗膨胀浮躁的内心发了昏似的踩着各种尸体往前冲

到第一线,因为跑在后面的,无论多么良善灵慧,注定了失败者的命运。

偏偏那个真刀真枪战火连天的时代,独他沈从文还怀着一颗充满希望的思维恣肆的心脏,坐怀不乱。在联大,在北平,在哪里他都是温婉略带羞怯却坚强沉稳的沈从文,脑子里有做不完的故乡梦,笔下流淌的是写不完的故乡情。

玉色的天空,他从山谷中的溪涧看向透明清莹的出山涧,而那是那谁谁谁流动不止的眼睛;他听得见穿着旧到将褪色的绿衣裳的青草对着四处飘荡的浮萍唱着“小萍

儿,漫伤嗟!同样漂泊有杨花”;他见过那莺歌儿诗人,带着尖瘦有毛的嘴脸,四处嬉皮笑脸地唱情诗;他看到微微的凉风吵拂了衣裙,淡淡的黄月洒满了一身。星

样的远远的灯成行排对,灯样的小小的星无声长坠;他听到宛若“生着一对银白薄纱翅膀”的歌声,跑到这时天上小月儿照着的一切人们心里,借着这清冷有秋意夹

上些稻香的微风——他听到看到的,仿佛是梦里的故乡给他讲的故事,将真实的人生一遍遍过滤,最后撇去上层浮沫,倒掉渣滓留下最甘甜清冽的汁液,喝一口下去就舒缓到了心里。

么像未被商业和利益染指的风物世情!隐藏在山水怀抱最深处,少有那么一两个交心的朋友,大多数时间稚嫩单纯却保持着从容的态度,独自活得无比逍遥自在。谁

都期盼这样的人生,然而唯独他能淡泊而清醒,身体力行,一边奋斗着苦难深厚的现实,一边自顾自美丽着他的梦境。当我们还在咒骂生活的不公和罪恶时,他却坐

在陋室里,泼墨山水,自得其乐。当我们看到这一幕时,又还有什么借口而无法湿润眼眶,默默离去?

过乱世的作家写的文字,每每以社会历史之“变”剧烈敲打着后人的脑袋。而沈从文老先生,还有与他在文字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汪曾祺先生,却总以社会历史中

的人性之“常”不断使我们眼前一亮。而这样的初衷,又决定了讴歌淳朴挚诚的人生、挖掘灵秀坚韧的品性成为其作品的永恒主题。

经屈原在此放歌汨罗、寻芷访兰;曾经陶渊明在此分花拂柳,桃源忘返;曾经范仲淹在此先民而忧,后民而乐。这个被历史多次吟诵的历史空间,从来就不是沈从文

笔下才有的乌托邦。但他为蒙在鼓里的人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带着各种缺陷的本来面貌,而真实的湘西风土才更让人感到亲切,留恋。

何时内心沉静了,就捧起这部书来看罢。面对躲不掉的现实,纵然无法化笔为剑成为革命斗士,我们至少还能坚守这世道仅剩的人性,在那大山中的人生里读一本这样的大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