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戎苗寨民族民间文化底蕴丰厚,民风淳朴,苗族民间文化艺术绚丽多彩。苗族民居、苗族服饰独具一格,尤以苗族跳鼓舞享誉海内外,2008年墨戎苗鼓队参加了奥运会青岛帆船赛开幕的演出;2010年,“四方鼓舞”走进了上海世博会;2011年,跨上了宝岛台湾;多次参加国家级的大型演出活动,成为了苗族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1993年墨戎苗寨被湖南省文化厅授予“苗族花鼓之乡”,2011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在吉首周边和古丈一带的苗族地区,苗族青年婚前恋爱十分自由。每逢乡场赶集,各寨的男女青年就会结伴前来进行交友活动,寻觅意中人。俗称“赶边边场”。在熙熙攘攘的赶集人群中,小伙子只要看上某个姑娘,就会悄悄拉一下她的衣袖,偷偷踩一下她的脚,或者轻轻撞她一下,以试探对方的心意。要是姑娘看上了某个小伙子,也会一样行事。互生好感的双方则会在回家的路上结伴而行,以歌传情,作进一步的沟通交流,以期缔结良缘。
唱苗歌也是苗族青年表述心迹、传递情感的一种方式。苗歌博大精深、构式严谨、种类繁多。在或激越高亢或委婉缠绵中表情达意。青年男女苗歌唱答时,陶醉在一种艺术氛围中,求含蓄多比兴,绝无淫词烂调;赶“边边场”必须避开同宗的父老兄弟姐妹,偶然相遇也必须马上规避,否则将被视为大不敬;同姓男女皆为兄弟姐妹,不能谈情说爱,更不能通婚,同姓通婚将被视为大逆不道。 古丈县墨戎苗寨是全国著名的苗鼓之乡,国务院授予的民俗文化艺术之乡。苗鼓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鼓节奏明快,动作舒展大方,鼓者双手交替击鼓,全身闪转腾挪,击鼓与舞蹈结合在一起,极富观赏性。《猴儿鼓舞》风趣诙谐,表演者边敲鼓边模仿猴子的动作,挑逗戏耍;《花鼓舞》鼓点节奏欢快,表演者动作轻盈,姿势曼妙。
墨戎四方鼓舞的国家级传承人向红霞女士,观察墨戎一带苗族人的生产生活,在传统苗鼓的基础上结合采茶、揉茶、炒茶等工序编创了一套“四方鼓舞”。鼓者舞袖相联,左旋右转,步伐灵活多变,把苗族人们的生活场景自然而然的融入到了鼓舞的表演之中,鼓声时而柔慢,时而激越,柔时充满了生活美好气息,激越时则满是战场的喧嚣,让人激动不已。
2013年,湘西古丈墨戎苗寨四方鼓队在全国鼓舞邀请赛中喜获铜奖。 赶秋节,是苗族民间在秋收前或立秋前举行的娱乐、互市、男女青年交往与庆祝丰收即将到来等为内容的大型民间节日活动。在立秋日那天,当地群众停下手中的农活,穿上节日的盛装,结伴成群,从四面八方的村寨来到赶秋的集上,欢聚在秋坡上,观看吹笙、演戏、武术、舞狮子、耍龙灯、上刀梯等娱乐节目,并且亲自参与打秋千、打球等等娱乐活动,同时还进行物质交流,青年们则多利用这次一年一遇的机会物色对象、谈情说爱。
相传很久以前,苗寨有个名叫巴贵达惹的青年,英武善射,为人正直,深受众人仰慕。一天,他外出打猎,见一山鹰从空中掠过,便举手拉弓,一箭射中。与山鹰同时坠落的,还有一只花鞋。这只花鞋,绣工极为精巧,一看就出自聪明美丽的苗寨姑娘之手。巴贵达惹决意找到这只花鞋的主人。他设计、制造了一种同时能坐8个人的风车,取名“八人秋”。立秋这天,他邀约远近村寨的男女前来打秋取乐。打秋千本是苗族姑娘最喜欢的活动,巴贵达惹想,那个做花鞋的姑娘,一定会来。果然,他愿望实现了。他找到了那只花鞋的主人,美丽的姑娘七娘。后来,他们通过对唱苗歌建立了感情,结成夫妻,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从那以后,人们沿袭此例,一年一度地举行这种活动。最后演变成“赶秋节”,有的说是赶“立秋日”,有的说是“赶秋千” 。 湘西苗族延续至今的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形式,直接反映了巫教的宗教内涵。苗族人从大迁徙开始到定居湘西,长期生活在民族斗争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中,民族的生死存亡时刻威胁着他们,人仇鬼恨交织在一起,听不见天神的福音,得不到天子的恩赐,他们除了崇拜祖先、信仰民族鬼魂外,就只有继续信仰万物有灵了,他们把一切的自然物都想象成有感觉、有意志、有思维的生命体,能像人那样进行有意识、有感情的活动,具有人一样的社会关系,使自然人格化,与人平等相处,使人们得到一种精神安慰。墨戎一带的巫术,就是这种信仰这种精神的具体体现 。
苗族傩技渊远流长,独具特色,享誉海内外,其绝技绝活既惊、奇、险,又神秘莫测,让人匪夷所思。在至今仍保留着“踩铧口”、“捞油锅”、“上刀梯”、“吃火”等绝技绝活。
墨戎苗寨的“秤杆提米”、“仙人合竹”等巫傩绝技的表演令人叹为观止。